沈安婷 马莹 韩双双
[摘 要]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认知、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态度。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择业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分析了“95后”高职学生在社会环境、经济转型、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就业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特征。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就如何引导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就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22-02
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是1995年之后出生,成长在经济对外开放、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有别于其他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这批即将成为就业市场未来生力军的“95后”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正发生着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随之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变化,明确职业理念,确定择业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自1999年扩招以来,至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各类高校2852所,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中,高职院校1341所,在校生数1048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造成企业用工不足。而2016年,全国高校(含高职院校)毕业生达到1200多万,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约700多万,青年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激烈。这些都给高职院校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在全球化发展、国内经济转型、西方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渐渐发生了倾斜,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判断,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二、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新特征
(一)个人主义为上,缺乏社会意识
“95后”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重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自我完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未来职业中的发展前途。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就业后知识能力的提升、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待遇,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能早日成才的企业。一些高职学生逐渐注重“利”而放弃“义”,注重“现实”而忽略“理想”,注重“个人”而不顾“集体”。这样的就业价值观使高职毕业生缺乏奉献精神,忽略国家和社会需求。
(二)过度追求物质,缺失理想
当代高职学生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社会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条件丰富,且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尽量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的各种要求,这些外部环境使现代高职学生比较重视对物质的追求,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他们倾向于选择城市地区工作稳定、待遇良好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他们更多的考虑个人的前途命运,而没有将个人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没有把个人未来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缺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与决心。
(三)择业功利化,就业期望值高
现代高职学生生活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环境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逐渐浸入高职学生的思维理念。一些高职学生容易受眼前经济利益驱使,多以单位性质、工作条件、薪资待遇作为择业标准;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丰厚的薪酬福利待遇作为择业目标;以能否实现自我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多少作为评价准则;甚至以功利化、庸俗化的方式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这种盲目的逐利心理使他们忽视了自身实际情况,缺乏对自己能力的准确分析,缺少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了解,产生了过高的就业期望。择业中的定位不准使他们美好的愿望与残酷的现实产生巨大落差,从而错失获得工作的良机。
(四)奋斗意识不强,缺少创业精神
“95后”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包办现象严重,因此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缺少奋斗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在就业过程中,部分“95后”学生希望能够依靠父母亲戚的社会关系寻得安逸稳定的工作,而不愿走出去独立地根据自己的能力求职。虽然现在国家不断加大对自主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大部分毕业生仍选择先找一份稳妥的工作,即使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缺少必要的创业精神,在思考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创业风险,以及创业过程中艰辛付出后真正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高职学生创业率为3.9,低于世界平均创业率(10%),更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率。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策略
当代高职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下,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并通过互联网接受大量信息与资讯,在价值观上易受西方价值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产生倾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应及时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充分利用学生依赖的互联网,加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为高职学生创造完善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构建网络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多种信息技术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就業指导平台。利用平台及时公布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最新动态、各行业前景,为学生找准就业方向提供可靠参考依据。设置在线交流窗口,安排就业指导专家在线为学生提出的各类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利用就业指导平台建立职业规划系统,依据高职学生选填的专业、就业意向、能力素质及个性特点提供职业规划,幫助学生提前了解目标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尽早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在平台上多发布有关职业心理、职业礼仪、职业能力等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尽快适应各类职业要求的素质培养课程。
(二)开发多元化移动学习方式,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95”后高职学生是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95后”一代的阅读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操作简单、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受新生代的欢迎。高职院校可依据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利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在线学习形式构建个性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利用新颖的学习模式、丰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心理素质;帮助高职学生客观地认知自我、了解社会,并结合专业、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招聘信息获得方式、简历制作技巧、面试常识及注意事项等。
(三)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率低,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资源匮乏,担心创业失败后所要承担的各种压力和责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突破以往纯理论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开发网上创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完成创业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及各项环节,并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为学生将来进行真正的创业奠定基础、提升信心。
(四)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就业价值进行正确引导,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先进教学模式,了解学生需要及社會需求的优秀指导教师。高职院校要鼓励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了解各类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同时也可从各行业企业聘请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行业能手等高级人才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各类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心理、职业倾向、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形象设计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正確认识自我,端正就业价值取向,提升职业素养,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指导教师应不断自我充电,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就业指导信息的有效传播,形成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有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树文,邵欣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取向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6).
[2]阳作林.“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6(2).
[3]叶婧.“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辅导模式创新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