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一世

2016-05-30 16:04步寒刘必华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相依尿毒症丈夫

步寒 刘必华

一晃,罗桂英捐肾给患尿毒症的丈夫10年了。那个带着体温和情意的肾,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离开罗桂英,便在丈夫身体里扎了根,演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奇。一“肾”一世,相守相依,65岁的甘海根和62岁的罗桂英的故事,是我们遇到的最美的爱情故事。

艰难的患病岁月

甘海根国字脸,肤色黝黑,放在几十年前,也是身板硬朗、相貌堂堂的小伙。

20世纪70年代,甘海根的父母从上海被下放到嘉定黄渡的顾家村。甘海根毕业后,被“照顾”去了兰州。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妻子从兰州煤矿回沪。

为了讨生活,甘海根做起了豆芽生意。他脸皮薄,不敢在附近摆摊,每天骑自行车,载着一百多公斤豆芽,单程两个小时,到毗邻的江苏昆山贩卖。两年后,他又做起贩年糕的吃力活儿,每天载150公斤年糕到各地换籼米,从中赚取一些差价。后来,他还承包了一家茶馆,“配套”开了点心店、理发店、棋牌室、浴室等,起早摸黑地干。他不知道,自己七八十公斤的身体,已经经不起一再透支。

因为高血压和恶心的毛病,甘海根去医院做检查,结果竟是尿毒症晚期。其检查指标之差,甚至令医生误以为他是被抬着进来的。

甘海根迎来了最艰难的6年———血透。倾家荡产凑出来的5000元住院押金,不到一周就用完了。“那時我考虑死了算了,整天想去哪里死、怎么死比较好。”他说。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全部硬化,他的生命岌岌可危。

爱情的相守相依

尿毒症的最终治疗手段就是换肾。然而,6年等待,肾源无望。

妻子罗桂英在一本医学书上看到,国外提倡亲属捐肾,夫妻虽无血缘关系,但因生活习惯相近,也有不少配对成功的例子。2006年,在他们结婚30周年的日子里,罗桂英决定给丈夫一份特殊的“礼物”———捐肾。但医生不看好他们:“你这么瘦小,你老公块头大,体重相差至少35公斤,肾能匹配吗?这好比将小车发动机安在大巴上,拖得动吗?算了,还不如把几千元的验血费用省下来。”

然而,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两人的各项指标十分匹配。更奇妙的是,罗桂英的两个肾都比普通女人的大,一个大1厘米,一个大1.5厘米。

手术前,罗桂英才告诉父母兄妹她要捐肾的事。“我把右边大的那个肾捐了,安到老甘身上正合适。”术后,甘海根的高血压不治而愈。

术后一个星期,罗桂英就下地干活了,但她不让丈夫轻举妄动。医生说,肾移植最大的难关是排异,一般3个月、6个月、9个月是三道坎。如果过了5年没有排异反应,她的肾就算是“长”在丈夫身体里了。

一个家庭的重生

夫妻俩逐渐回归到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早晨,甘海根第一个起床,烧开水、扫地、拖地板、做早饭。“让老婆睡个好觉。”他说。家里技术型的事都是妻子干,比如烹饪烘焙、洗被熨衣,他只承担择菜、洗碗、抹锅、拖地等没技术的活儿。他所有事情都顺着妻子的喜好,比如在饭店里点菜,陪妻子买菜等。每天傍晚,甘海根和罗桂英都要手挽手在附近的老街上悠闲地散步。

日常之外,还有什么“节目”吗?几年前,罗桂英流露遗憾:“当年跟你去大西北,连婚纱照都没拍过一张!”他们补拍了婚纱照。甘海根学了车,没事时常常载着罗桂英四处转转。他们还去了海南岛、日本、韩国等地旅游。平时,甘海根还喜欢给妻子买礼物。

两人“肾”活顺利,但毕竟年岁大了,这几年身体在走下坡路。甘海根犯过脑梗、心梗,罗桂英身体也不好,偶发肺炎,还有“三高”。两人常常相伴去医院,笑称“病友”。

女儿眼里的妈妈

在旁人看来,罗桂英的捐肾之举无疑是豁达和伟大的。而在女儿眼里,罗桂英的豁达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女儿甘海英告诉我们,在她印象中,母亲从来是弱不禁风的,“从小就是个药罐子”,身體抵抗力差,生病、发烧是常事。也因此,她与一般的母女相异,一向是女儿照顾母亲多。而且,母亲胆子小,尤其怕疼,怕进医院。“当年母亲生我,是难产,医生建议剖宫产,她怕疼,死也不肯。”可以想见,当时30岁的甘海英在外地接到母亲要捐肾的消息,是多么意外:“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直到今天,罗桂英说起当年的决定,仍说:“怕,怎么可能不怕?我想了好几天。但想到老甘可能熬不下去,我没办法!”

甘海英说,母亲是一个传统妇女,脾气好,社交能力不强,家里小小的世界就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了。但爱情的力量可以让她小小的身体爆发“洪荒之力”,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虽然老一辈人的感情从来不挂在嘴上,但我知道他们彼此在心里”。

甘海英特地买了一套底楼带花园的房子。婚姻的真谛是什么?一生一世,相守相依。这是她能想到的陪着父母相依到老的最浪漫的事。

猜你喜欢
相依尿毒症丈夫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家国两相依
相守相依
人物
相依相随
相依相伴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