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电视发展与受众需求

2016-05-30 15:50:04刘历
艺术评鉴 2016年13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

刘历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受众被大量分流,其原因在于互联网能够提供更精确更海量的视频内容,这样的情况下电视要发展,受众的需求就成为了必须研究的课题。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个课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视发展 频道细化 反脆弱 知识产权

“电视不行了”,是当下业内圈中不论是不是做电视的人都会有的感叹,曾经万人空巷蹲点收看《正大综艺》或是《还珠格格》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的齐齐下降,将电视节目的市场范围一下子从又香又热的经济红海中心转移到了奄奄一息的蓝海边缘。当无规则的收视时间和随机化愈重的收视习惯将电视逼入墙角的时候,我们则认为:一切都还没有结束。

19世纪末,先驱们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电视机。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电视的全称电视机(Television)这个词语不单将技术层面连续动态的图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信号,并通过各种渠道传输电子信号,后再将电子信号还原为图像和声音的技术;还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文化现象,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一、变化其实就是一场大清洗

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着一个名为“稳定性”的炸弹,电视节目在长期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中变得非常脆弱,隐藏在暗处的隐痛在平静的表面下无时无刻不在滚雪球。例如前几年那些层出不穷无趣且毫无美感的电视节目,在经济利益包裹和保护的情况下,我们刻意的将危机延后了,并强行无视了这些节目的质量。

我们的电视太长时间规避掉了来自市场的震动,所以当大数据时代雪崩一样到来时,被打得措手不及。今年年初,一个叫做收视新低的词被传了起来。惊醒了不少脆弱的制作团队,彻底将其从巨型行业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中剥离出来,在众多视频网站的夹击下许多小组开始纷纷逃出经济迅速退潮的电视行业。从此,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这个看似稳定步入成熟期的行业正在开始一次大变化。

要固守既得的阵地,负隅顽抗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变化其实就是一场大清洗,收视新低和股市中的收益新低在很大层面上有类似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洗牌,在一个正在洗牌的充满波动的环境内,虽然会减少安逸舒适的“平静期”,但是这样也有效防止了大规模甚至是毁灭性的崩盘。

至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反脆弱。即是: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坚强。目前在电视这个系统中有必要清洗某些重复且无趣的单元,但如此一来整个系统的反脆弱性则会提高,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之中电视可以打破自己的安全区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受众想要什么以及需要什么。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有且只有一次的“手术”,电视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终极单元,在这个概念下有许多子单位存在,子单位间的相互竞争推动了电视的发展,而来自互联网的助力则加快了大清洗的速率,但这样的清洗并不是对行业自身能量的粗暴减法和削弱,而是使其更具备反脆弱的能力。也可以说,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具有反脆弱的能力取决于它是否能经受住高频次的失败以及是否具有生生不息的重组精神。

现在的电视已经向互联网的模式发起首轮反击,从在节目中加入微博以及微信互动到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再到全民狂按手机争刷“敬业福”,虽然不能称得上是一举成功,但是能够看出电视正在进行整合,对网络带来的种种新花样正在从生拉硬拽地嵌入逐步进化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有效叠加。这一点千万不能小觑,因为反脆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预测性。

在电视行业上则是体现在:在自媒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原来专业的镜头和精良的后期剪辑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在电视尝试与互联网新技术融合之前也从来没有人能够想象一个基本不具有深意的电视画面截图,会瞬间就风靡全民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可以试想,如果电视节目精准掌握了这样的“热点”开关,将会对目前的局势产生一个大逆转。正如布里丹之驴一样,犹豫不决的结局就是饿死,而拥抱新变化带来的随机性才能有一线生机。

二、消除茫然感

现在我们在收看电视的时候总有一种说不清的迷茫感,拿起遥控器的瞬间仿佛陷入了充满哲学意味上的三个大问题:我是谁?我要换哪个频道?到底哪个频道才有我想要收看的节目?于是在这样无尽的思考中,许多人握着遥控器略显深沉地将所有的频道都按过一轮之后关掉了电视,打开了手机或者电脑后精准地搜索到自己想看的节目并开始观看。

于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个系列的问题:“你喜欢看电视剧么?你平时都在哪里看电视?你会不会在电视机前守着节目开播呢?”

之前说到了无规则的收视时间和随机化愈重的收视习惯将人们从电视机前拉到了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前,而这样的迷茫感则是让人们放下遥控器的根本原因。打开各类视频网站或者软件,我们可以在下拉菜单中看到细致的分类:电视剧、电影、动画、纪录片等等,选择任何一个子项目后还有更进一步的分类:热血、悬疑、伦理、青春等等,再进一步分类还可以根据时间、语种以及片源地做出更精准的细化。而相比之下电视频道细化就显得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过于粗糙,例如我们有纪录片频道,可是人们却很难在频道中看到自己想看的纪录片,因为这一类型中包含了数个子分类。于是能否做出更加精细的分类,成为电视节目重振旗鼓的关键。

更精准的分类意味着收视的目标群体更加明确,也意味着将自身的内容范围做得更窄。有人会问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将电视节目带入死胡同,我们依旧可以用布里丹之驴这一效应做回答:不及时做出选择和反映一定会陷入死局。克里斯·安德森在网络时代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长尾理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这一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电视频道的细化,根据腾讯智酷11月的调查,智能电视在中国普及率达到36.6%,预计2020年将有93%的中国家庭收看智能电视。也就是说,我们的电视有着庞大的潜在收视人群,而频道的收视率并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最佳收视节目”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收视节目”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用《长尾理论》这本书中的例子来说:“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个书市的一半。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于是,一套崭新的收视模式也跟着崛起。简而言之,长尾所涉及的冷门电视节目涵盖了几乎更多人的收视需求,当有了需求后,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种需求,从而使冷门不再冷门,精确细化的电视节目也将会比之前更加具有吸引力。

当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播出以后,人们根本不担心错过。因为同时有数个甚至数十个电视台在播出同一个“最佳收视节目”争相抢占曲线上那个代表最佳收益的头部。如此一来就将自己陷入了和其他频道同质化严重的境地,造成了收视率的不稳定和易流失的结果。而电视频道的细化除了梳理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节目之外,还带来了一个十分重要附加影响:消除这样的重复率。

通过频道细化可以去同质化,而拥抱互联网带来的随机性能够将冷门变得不再冷门,从而提升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文化产权保护的力度

目前我国文化产权的相关法律和保护力度都不够完善不够大。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个好的节目创意出现后,立马就有跟风出现的“山寨版”。以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为例,这档节目热播以后立马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感动热潮,当不加深究又不费力气的文创抄袭导致同质类节目以裂变式的速度开始增长时,首先,分流了原版节目的关注度并削弱了其辛苦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再者,短时间内大量同类型节目的涌现加速了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速度;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打击了原创团队的积极性。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电视行业内的窝里斗之外,更需要关注到的是各大视频网站对于电视节目的转播和引用。不仅仅是电视节目甚至漫画小说,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找。哪怕在优酷、土豆或B站等网站上因为版权问题无法观看,但是在各类网络云盘里面依旧会有大量的资源存在。这些隐藏在网络中BUG,使得电视节目在自保的道路上更加艰难。

举例说明国外有许多节目连续制作播出十几季,例如《老大哥的房子》以及《天桥风云》等,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国内的电视节目却鲜少有节目能撑过三季,相比之下节目的生命周期短得可怜。这样无法持续的高峰体验,更是对上文中我们提到的“山寨”加速了审美疲劳最有利的佐证。保护电视节目在内的文化知识产权带来的不仅仅是行业发展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更加良性的竞争环境,在经济上更能够带来巨大的活力,这一点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鲜活的实例。

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也明确规定: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授予专利权。电视节目在我国的立法领域范围内难以获得专利权保护。

而电视节目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产物更是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在频道细化之后,为了定位更加精准的长尾去掉曲线上的头部之后更趋窄化的内容范围将导致电视频道面临的风险必然会增大。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中对不正当竞争进行了归类和举例,而关于电视节目的抄袭行为并不能明确的归纳为其中的任何一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就这一问题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各个国家更趋于成熟的相关保护条例。

所以说要将人群从各类移动终端上和视频网站上争取回电视机前,需要各位电视同仁的不懈努力,从活用互联网带来的种种“新花样”、细化精华自身的节目内容,更要积极争取法律对电视节目知识产权的保护,实现重组和行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电子知识产权》征稿启事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高校知识产权贯标的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2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04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2016年福建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成功开幕
知识产权为“互联网+”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