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印印泥”初探

2016-05-30 15:31唐福祥
艺术评鉴 2016年12期
关键词:褚遂良书法探究

唐福祥

摘要: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继晋代后的又一个高峰,五体书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大师级的人物,以楷书和草书影响最大。此外,对书法的论述也层出不穷,著述甚多。在这一时期,褚遂良作为一代楷书大家提出了“印印泥”这一书论,对后世书法的学习的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在用笔的指导作用上,在新的时代,它又具有了新的意义,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用以指导我们的书画实践。

关键词:褚遂良 印印泥 书法 探究

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书者,如也。”这为书法设定了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后世书家在谈论书法用笔感受时亦用“如XX”的微妙表述来形容。例如,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如“印印泥”(褚遂良)、如“孤鹏自振,惊沙坐飞”(张旭)、如“锥画沙”(陆彦远)、如“屋漏痕”(颜真卿)、如“折钗股”(姜夔)等;这些抽象的表述造成了今天大多数学书者的困惑和众说纷纭。其中关于用笔当如“印印泥”说,笔者将结合印章、封泥史与钤印方式来解读褚遂良书迹。

一、“印印泥”之滥觞

通过考察唐代以前的印章史,钤盖媒介,钤印方式等。我们不难发现,“印印泥”说的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将印章沾上印泥,钤盖在纸上或是书画作品纸上,而是指将印章印在泥上,这里所说的泥,类似于现在的火漆一类的东西,多用青泥(也有紫泥或金泥)制成。其实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封泥,封泥又叫泥封,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封泥”将玺印钤印于封泥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用印方式,从先秦到魏晋,与简牍文书、物品传递相配合的是“玺印封缄制度”。其具体钤印方式为,竹简木牍缣帛写完后,将其卷好套放在专用的布帛里,在外面放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称“检木”),用绳子将其捆扎并将绳结放在方槽内,再扣上“封泥”,用印在泥上压出印文,然后用火烘烤干,即成。起到封条的作用。以防泄密、备检核,古人谓之“封泥”。封泥钤印的做法一直沿用至唐代,在唐大明宫遗址中就曾发掘出160余块印有官印文字的封泥,据资料显示它们来自十余地区,其作用是将各地进贡物品的容器封口。如在之前发现的“云南安抚使之印”、“褒州都督府之印”、“硖州之印”等。此外,从中国玺印钤朱印于书画的历史,始于东晋。据唐代窦臮《述书赋》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所载,钤于书画上的印记有东晋仆射周觊的朱文印,梁朝徐僧权钤盖的“徐”印,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自书“贞观”印等。考订这一时期的印泥,多为“水印”或“蜜印”(用白芨水或蜂蜜同朱砂拌匀所制),其上印时,不能用印章拍打水印或蜜印,而是将其慢慢涂于印面,这样能使印文更加清晰,故可知褚遂良所言“印泥”并非这一时期的水印或蜜印,而是自古一直沿用的“封泥”。综上可知,褚遂良所谓的“印印泥”是指“印封泥”。

二、“印印泥”与褚遂良书法的关系

褚遂良作为一代楷书大家,曾在《论书》中云:“用笔当如锥画沙。”“印印泥”由此引申为一条书法论断,那么“印印泥”和书法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首先,通过考证印章史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隋唐时期的官印由前代白文印改为了朱文印。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追求在纸质上钤印与封泥上钤印同样醒目的视觉效果而改定的。那么白文印在封泥上抑或朱文印于纸上共同追求的视觉效果是什么呢?即颜真卿《述张史笔法十二意》中陆彦远所悟言的点画须“净媚”、“沉着”、“力透纸背”。褚氏所言“用笔当须如印印泥”,将用印的方式和效果同于用笔,笔者认为:第一,印之阴阳即画之阴阳,要使阴阳兼到,于盖印须中正沉着用力,于用笔须中锋万毫齐发,阴阳兼到则笔画圆劲,字势齐备,方可使泥中之字与纸上之形皆呈立体感。清刘熙载《书概》言:“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意指中锋用笔万毫齐力则笔画力透纸背。印印泥亦言中正用印,使印沉着用力于泥上。“中锋画圆,侧锋画扁。”(刘熙载·《书概》)“中锋用笔”则得画之圆劲使笔画明丽媚好,“中正用印”则使白文印于泥上所得印形亦浑圆劲利、自然可爱。第二,印之提按喻笔之提按。钤印是提印、按印、提印三个紧密结合的动作。“提印”时“欲下先上”,喻笔之藏锋逆入。“按印”时中正用印,沉着用力,印面入泥,喻行笔时中锋用笔,笔锋要实实到了则力透纸背,与下一个动作“提印”相结合,含指用笔时须“按时提,提时按。”“提印”时回收亦喻收笔时回缩之意,与米襄阳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异曲同工。第三,印为形范,喻字之结构须严谨、准确、合法度。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结语中悟言“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极言结构须严谨、准确。此外,作为褚遂良的授业恩师欧阳询曾言字之结构须“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此印为字范。综上所述:“用笔如印印泥”,就用笔过程而言须藏锋入笔;中锋行笔,尤当注意在中锋运笔的情况下,按笔时能提得起笔,提笔时须沉得住力;回锋收笔,笔画劲力内涵,笔势连贯自然;字形结构须严谨、准确、合法度。就用笔的效果而言,须点画干净,圆劲,沉着有力,力透纸背,呈立体感;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连贯自然。《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时期留下的精品代表。其作品的用笔方式与用印高度契合。《雁塔圣教序》中的字从其点画特征上看,其起笔处为多为藏锋逆势入笔、藏锋顺势起笔,抑或露锋逆势起笔,与《兰亭序》中“S”型使转起笔相似,笔者亦将其看作藏锋起笔。其行笔笔中锋,笔锋按时提,提时按,笔画瘦劲,且包含着毛笔锋面的不断转换。收笔处多回锋用笔与下一笔笔势连贯。唐张怀瓘《书断》云:“遂良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媚趣,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婵娟美女,不胜罗绮。”其言褚书之明丽媚好。张旭也曾说褚氏,藏锋用笔,其点画净媚、力透纸背。(《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王澍在其书论中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其所言“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点明了褚氏运笔的关窍,即“留得笔住”与“提得笔起”。“留得笔住”,即宛转藏锋,使线条圆劲、沉着,力透纸背。“提得笔起”,即可使毛笔运行流畅自然,使线条具有韵律感与虚灵感。

三、“印印泥”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既然说是印印泥,那么必然就少不了印,大的方面来讲,印又相当于书法创作中笔的作用。此外,印要有金石味,这就契合了“书存金石气”。从盖印来看,它也是针对书法学习的态度以及工具而言的。从盖印章本身来看,不管是以前盖在泥上,还是现在盖在纸上,我们不难发现,有经验的盖印者,能尽可能的保持印章的原貌,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差别,也能表现作者所要表现的艺术特点,因此在盖印的时候必须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写书法也是如此,必须用心对待,仔细研究。由此,我们也可以将其推及到对书法的学习上,书法临摹一定要接近原作,不仅仅是字形,结构上,更重要的是取其神韵。摹得其间架结构,临得其用笔,得其韵味。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临摹无疑是最初级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必经之路,在平时的临摹学习当中,力争可以与原作乱真。简而言之就是要“像”。然后随着功力的不断增长,又渐渐地向着不像发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进去、走出来。这样写出来的字不仅有来源,又有自己独特的的风格。因此从这个方面讲,盖印和书法临摹的道理是一样的。考察历代的书法高手,都无不是从临摹先贤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开始,且都有可以乱真的能力,从临摹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吸取营养为自己所用。这就为以后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盖印的媒介层面来讲,好的泥或是纸,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印的特点,古人做封泥的时候不仅在用材、流程、工艺上都是十分讲究的,由此推之,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工具的选择也应该是相当讲究的,纸笔的选择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纸笔能帮助书写者更好地表现其特点。因此,书法家以及书法爱好者在提高书法技艺的同时,也要注重纸笔的选择。

再次,从篆刻创作来看,一方好的印章,都需要作者精心的设计,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用字上每一个字都是相当考究的,每设计一方印,都要翻看相当多的工具书,要做到字体、风格等的统一,这就好像写书法一样,作书之前,要经过不断地推敲,成竹于胸后方能尽抒己意,书法作品最忌讳用错字,错字无论是对于书法还是篆刻都是致命的,顿时感觉美感尽失。于笔画而言,笔画是字的最基本元素,任何一个笔画都要用心写用心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古人云:“一画所失,如壮士折一肱,美女之缈一目”。同时,也要重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衔接性,而不是硬生生的像搭架子一样。否则书法就毫无生气,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经络、血肉。再者,于章法而言,无论字多字少,在有限的空间必须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一如书法创作的章法、布局。字的长短、大小、胖瘦、俯仰以及字与字衔接都要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尺幅中,使整个篇幅有气息,气盈神足。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印印泥”对指导学习书法实践意义非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褚遂良的书法“印印泥”的用笔规律用笔特点,即藏锋、包含提按的中锋、及回锋取势,不仅仅与前文所述高度契合。更由此可以推出学习书法应该有的态度和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工具、媒介的选择的必要性,更能看出褚遂良在书法结体、章法上的思考、由此及彼。这是值得我们艺术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印印泥”的这一书法指导思想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唐]颜真卿.述张史笔法十二意[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孙慰祖.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3]王志敏,闪淑华.中国的印章与篆刻[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1.

[4]徐利明.刘熙载·书概[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唐]欧阳询.传授诀[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6][唐]张怀瓘.书断[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7]徐利明.王澍书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褚遂良书法探究
书法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书法欣赏
书法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书法欣赏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历史
褚遂良与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