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分析木桶原理的缺陷入手,基于对个人和组织成长过程的长期观察,提出了颠覆木桶原理的长根理论。长根理论认为树能长多高,取决于最长的根,而不是最短的根,根有多长多深,树就能长多高。长根理论打破了木桶原理的机械论思维,揭示了一条个人和组织成长的重要法则。长根理论在企业战略、地区发展、用人之道、职业规划和教育实践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
关键词:长根理论;长根原理;长根法则;长根定律;木桶原理
一、 木桶原理的缺陷
一个木桶的水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板子,这一著名的木桶原理成为社会上使用的高频词,甚至成为一些个人和企业确定行动的指南。然而,对于一个有强项也有弱项的人,成就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的强项,而不是弱项,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或者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补短板上,其结果常常是短板没有补起来,长处反而被消磨掉了。观察影响人类历史的众多杰出人物,会发现极少是没有“短板”的完人,绝大多数是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的人。伟大的企业,多数也只是在某些方面非常强大,而不是样样精通。企图追求在一切方面都很强大的企业,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每个方面都不强。又如,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学,都是因为有一批大师才名声鹊起,但这些大学并没有因为有一批普通教授,即所谓的“短板”而变得普通。诸如此类的现象都与木桶原理相矛盾。
按照木桶原理,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没有短板的人,才可能有较大成就。依照这个思路,人必须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补短板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发展自己特长上。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这个人没有明显缺点和不足,但也没有突出特长。这样的人,在相对静态的农业社会,也许是合适的人才,但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更多需要有特长的人才时,就不合时宜了。
总之,木桶原理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是解释性缺陷,即木桶原理无法解释诸如上文所提到的现象。究其原因,木桶原理是一种静态的机械论观点,将个人或者组织看成没有生命力的“木桶”,而且将组成木桶的要素简化为同质化的,只有长度这一量的区别的木板。而现实是,一个人的构成要素是异质化的,例如有智力、情感、意志等。这些要素之间有着复杂的交互影响关系。相反,木桶的木板之间没有交互影响关系。人才学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有成就的人,在他们青少年阶段,学业成绩不并突出,甚至有点差,但他们却有超常的意志力,执着追求设定的目标,最后成功了。这就是“扬长补短”和“扬长克短”的现象。按照木桶原理,这些人的短板会决定他们的成就大小,但事实是这些人的“长处”最终铸就他们后来的成就,他们的“短板”并未成为制约他们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是导向性缺陷,即木桶原理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如何“补短板”上,而不是发挥特长和优势上。例如,在人才培养上,木桶原理让家庭和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没有“短板”的全能型人才,结果却培养出许多没有特长的人。又如,有的企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补短板”上,而不是发挥自身优势上,最后结果是由于没有独特优势而在市场上败北。由于木桶原理存在这两大缺陷,需要新理论更好解释这些现象,并指导社会实践,而长根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新理论。
二、 长根理论是一种新的成长法则
1. 长根理论的基本内涵。长根理论,亦可称之为“长根原理”、“长根法则”或“长根定律”,是指一棵树能长多高,树冠能有多大,取决于该树最长的根,而不是最短的根。树根越长越深,从大地吸收营养的范围越广,树则越高。短根不会影响树的高度,不会像木桶中的短板决定盛水量。但如果一棵树有烂根或者毒根就会影响树的正常发育生长,甚至会危及树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讲,有能力弱项并不会必然影响这个人成就的高低,但如果有严重的道德或者人格缺陷,对这个人的发展则是致命的。对于一个企业,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就说明这个企业有了烂根或者毒根,这棵企业之树不但不会长大长高, 相反会很快走向毁灭。
长根理论认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其优势能力的发挥,而不是弱项的大小。一个作家声望的高低取决于其代表作的水准,而不是其一般作品的水准。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是由其竞争力最强的产品和服务决定的,那些产品和服务决定了该企业能够长多大。与木桶原理主张补短板相反,长根理论主张应该尽量发挥优势,延伸长根。如果一个企业不断延伸自己的长根,就可以从大地吸收更多的营养,该企业就有希望长成参天大树。
2. 长根理论是成长之道。木桶理论之“木桶”是静止之物,没有生命。木桶一旦做成自己不会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树木、人、还是企业都是生命体,都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一个企业的诸多能力构成其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是动态的,是可以成长或者衰退的。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说有了根。一个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就如同没有根的浮萍一样,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传统的木桶原理,基于静态的观点,其实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守业思维。木桶原理看到了个人或组织在当下存在的某些不足,将注意力放在补短板上。虽然补短板也是有益的,但仅仅补短板很难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大发展。长根理论则不同,聚焦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强调发挥优势,强调不对称战略,不求在所有方面都占據优势,而是强调在某些点发挥优势,这样更容易引领企业取得突破和发展。
3. 长根理论是卓越之道。长根理论主张企业将自己的根伸得更长,扎得更深,其实就是追求卓越。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百年老店在经营。例如在日本,除了一些大的百年老店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以家族为核心的小型百年老店,超过两三百年历史的老店并不少见。这些老店的规模一般不大,经营品种也不多,但他们能够将业务做到极致,从而拥有自己的忠诚客户。这些老店的经营者,心无旁骛地将优势业务做好,做精,从而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分众传媒是一家超常规发展的传媒企业,其最基本的经营策略是不断区分目标受众,针对目标受众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通过不断区分和细分传媒受众,使分众传媒的根扎得更深。分众传媒的快速发展过程就像一棵树的各条主根上不断长出许多条新的根系,每条新的根系又不断长出新的根须的过程。新的和小的根须由于有更好的针对性,能够使广告的效果更好。这样,分众传媒就将自己根植在目标受众的沃土中。分众传媒的发展就是根系不断分蘖,不断延伸的发展历史,这是长根战略的成功。
三、 长根理论的应用
长根理论作为一种成长法则,在企业战略、地区发展、用人之道、职业规划和教育实践等方面都有实际应用。当然,这些应用是一种事实上的应用,即人们事实上应用了长根理论的理念或策略。
1. 应用于企业战略。如果将企业比做一棵树,什么是企业的根呢?其实,企业的根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或者说是能够让客户满意的能力,这里通过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案例1:华为公司的营销长根战略。
华为进入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时,这一行业已经高手林立,像爱立信、西门子、北电网络、NEC等公司都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要争取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如同虎口夺食,但华为取得了成功,主要归功于华为的营销长根战略。该公司采取了类似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总体战略,从竞争最薄弱的地方发起进攻。例如,在地市一级重要市场,华为配备了强大的销售力量。在有的地市,华为甚至配备了二十到三十名营销和服务人员,而跨国公司只配备几个人。华为采取了将营销力量延伸到终端用户,让市场的渗透力量深入到客户内部,从而实现了虎口夺食。华为的群狼战术使他们有力量及时为客户解决种种问题。而跨国公司由于缺乏一线销售和服务力量,对客户存在的问题反应慢,让许多客户不满意,最终失去了客户。华为深入到底层用户,等于无数条发达的根须根植于客户的土壤中,这些根须成为华为这棵大树成长的营养管道。
案例2:谷歌和百度超越综合门户网站的原因。
找东西、查信息、获取知识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在互联网企业中,搜索功能最强的是谷歌和百度,正因为这两家公司强大的搜索功能,造就了它们非常有利的市场地位。其实,在谷歌和百度诞生时,已经有了一些强大的综合门户网站,在美国有雅虎,在中国有新浪、搜狐、网易等。这些门户网站,由于功能太多,反而将搜素功能淹没在其它功能之中,它们都没有将搜索功能发展到极致。相反,谷歌和百度专注于搜索,取得了其它网站望尘莫及的经营成果。如果将综合门户网站的每一项服务看成一条根,这些网站的每一条根都是差不多的长度,每条根都能够吸收一点养分,但没有一条根可以到达非常远的地方。而谷歌和百度公司不断延伸自己的长根,不断让自己的长根伸得更长。谷歌公司甚至将整个地球作为自己的土地,让其根系扎到了每一寸土地上。由于不断延伸根系,谷歌迅速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巨型公司。
2. 应用于地区发展。长根理论强调个性的力量,因为只有个性鲜明,才会在人们眼中和心中产生有力的存在。小国瑞士的成功具有典型性。瑞士虽小,却在世界上有三个响当当的品牌。第一是巧夺天工的制表行业,第二是对客户隐私提供最好保护的银行业;第三是永久中立国地位。
虽然手表已经不是主要的报时工具,但瑞士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优势行业,他们将手表行业与首饰等奢侈品行业融合起来,将手表变成首饰,变成礼品,变成收藏品,使瑞士的制表行业继续享誉全球。
瑞士银行由于对客户秘密的严格保护,使其成为许多富人保存自己财富的理想之地。这个优势让瑞士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永久中立国地位,不介入国际纷争,使瑞士成为许多国际组织总部的理想之地,成为联合国第二总部。这为瑞士带来滚滚财富和源源不断的游客。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是瑞士在国际社会立足的资本,是瑞士卓尔不群的地方。瑞士国家发展战略可谓是长根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许多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城市面貌上,而且表现在城市的产业上。对比许多城市的五年规划,会发现具有高度相似性。按照经济学原理,一个城市只有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时,才可能有竞争力。很显然,这些城市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而是采取了最简单的跟风方法,什么流行就发展什么。对比瑞士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他们在坚守自己特色和强项的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潮流,使瑞士保持了长久繁荣。
3. 应用于用人之道。长根理论的理念用于用人之道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秉持这一用人之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刘邦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指出,自己在攻城略地,战必胜、攻必取方面不如韩信;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不如张良;在后勤管理方面不如萧何。但这些在某方面非常强的人才都能够团结在刘邦周围,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发挥每位杰出人才的长处,是刘邦最大的长处。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隋炀帝等人都是在某个方面能力非常强的人,但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却不能发挥组织中其他人才的长处而导致了失败。
作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充分汲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用人之道上非常强调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他提到聪明木匠使用木料时,直的做车辕,弯曲的做车轮;长的做大梁,短的做斗拱。他认为对于高明的木匠而言,不论直的和弯的,长的和短的木料都各有用处。他认为明智领导人使用人才与聪明匠人使用木料是一个道理。
在国外,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使用人才的案例。最初,林肯使用了三位看起来没有什么缺点的将军,但总打不了胜仗,而对手南方集团则使用了身上有很多缺点,但非常能打仗的人。这样,尽管北方集团在实力方面高于南方集团,但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总是败北。后来,林肯大胆使用了格兰特将军,这是一位具有非常突出指挥才能,但却有酗酒缺点的人。林肯容忍了格兰特将军的缺点,美国南北战争从此扭转了局面。
德鲁克进而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要使用人的长处的主张:第一,要使用部下的长处,不要老想着去弥补人的短处,因为人的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第二,人要管理上司,发挥上司的长处;第三,人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林肯使用人才的實践和德鲁克的人才使用思想,与刘邦和李世民如出一辙,这些都是长根理论在用人之道上的体现。
4. 应用于职业规划。将字写到极致,别的方面即使一無所长,也能够成功,庞中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一个人能够名留千古,往往是由于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而不是将所有事情都做好,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李白的之所以流芳千古,甚至唯一的原因是诗写得好,而不是其它方面做得好。
美国教授们似乎非常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多数专注于一个领域。我们看到的美国大学教科书,多数不断推出新版本。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在他在世期间就出了十八版之多。而中国一些教授出版的著作不能说不多,但却较少有人不断就同一本书不断推出新版本。
教授一年出几本内容各不相同的书,有点像种白菜,每次种,每次都有收获,却总是长不大。美国教授的做法是种下一棵树,把根扎下去,每年长一点,假以时日,就长成一棵大树。树与白菜最大的不同是树有发达的根系,一直根植在土壤中,而白菜没有发达的根系,每年收获时连根拔起,第二年再种下去生长新的根系,而且这些根系非常浅,因此,白菜只能长成白菜,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5. 应用于教育实践。长根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的学校,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现代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和可成才的。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特别是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学生特长教育,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老师有效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非常重要。一位资深老师曾经利用长根理论的方法成功将一位差生转变成优等生。她采取的方法是发掘该学生身上的优点,向全班学生展示,树立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是该差生不仅原来擅长的方面继续得到发展,而且由于有了自尊和自信心,其它课程也赶了上来。
四、 结论
一个人或企业都有长处和短处,有强项和弱项。在保证没有致命性缺陷的前提下,个人或企业为实现发展目标,应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有市场需求而自己拥有优势的领域,充分发挥特长,不断延伸长根,而不应分散精力和资源去追求十全十美,也不应将过多精力和资源投在补短板上。个人或企业只要将自己优势发挥到极致,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和扬长克短的理想状态,实现做强和做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赵蕤编,著.李梅训,等译注.长短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唐]李世民,著.唐政释,译.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 [美]彼得·德鲁克,著.许是祥,译.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军华.新“木桶理论”与企业成长[J].企业管理,2016,(2).
[5] 陈丽芬.基于新木桶理论的阳光经纬管理模式[J].上海质量,2015,(10).
[6] 高顺岳.新木桶理论与温州虚拟企业实践策略[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6).
[7] 郑金,汪玮玮,王薇.专利权价值评估中的“木桶理论”[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10).
作者简介:王世英(1964-),男,汉族,陕西省眉县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