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新德育观

2016-05-30 14:24李述宏吴云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实验

李述宏 吴云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24-02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问题关心的程度也越来越大,生态文明教育已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对于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给他们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加强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学校德育的需要。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新内涵

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正如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所言:“西方失去了成为生态文明领头羊的机会,而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无缘享受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拥有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我国正以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向工业化迈进。因此,经济发展不能以触及生态环境底线为代价,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学校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有调查表明:我国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初见成效,尤其是青少年环境意识明显高于成人,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总体成反比。青少年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青少年70.3%的环保知识有来自于学校课堂。所有这些,充分表现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加强文明生态教育的主要方面涉及: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加强环境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二、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各方面

单纯说教不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作用非常有限;单独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也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专业课教学紧密联系生态文明的特点,把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思索中体会、在启发中感悟,能起到终身难忘的显著作用。

目前,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同时,一些与生态文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具体的内容,比如在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因此,让生态文明教育走进专业教学,就显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生态文明教育走进中学专业教学的三步曲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开展活动。这要求教师紧扣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把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与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在初中化学关于“空气”“水”和“碳及碳的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可以进行“空气污染”“三废”“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讨论。高中化学在进行“硫和硫的化合物”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二氧化硫、硫酸等化学知识的讲解介绍“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大气污染及防治,水污染及防治等环保知识。

(二)在化学、生物实验过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化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本中大约有60%的知识要通过实验引入。实验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实验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严谨科学的行为践行生态文明意识。这要求改变以往在实验教学细节上的不足之处:如较普遍地存在实验准备中环境污染严重、课堂演示实验中毒气大量泄漏、实验用水任意排放、实验废弃物没有得到较好处理等现象,师生对此习以为常。这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毒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因此,在中学实验的各环节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本着厉行节约、减少污染的准则进行,尽量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在实验中要做好毒气泄漏的处理及吸收的方法设计、实验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设计。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使他们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三)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专业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光靠课堂渗透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

1.宣传教育活动。专业教师可利用全社会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保护臭氧层日等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举办环保知识及环保法律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问卷调查等,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并开展清除“白色污染”等义务劳动。以此来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中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是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以大自然为课堂,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或实习。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以带领学生到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去参观和教学,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的具体举措等。三是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环境污染区进行实地考查。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探究,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结合课本环保内容知识,开展活动。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增强环境观念。如在讲授“酸雨及其危害”时,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利用ph试纸监测降水的ph值,了解本地区降水的酸碱度和大气污染状况。还可组织学生测定附近河水和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4.课外阅读活动。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生态文明主题的科普读物,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认识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和信心。

让生态文明教育走进中学教学,关键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富内涵的指导。这需要政策支持和集中培训作为重要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此给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政策支持,必定能充分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广大教师自觉更新观念、主动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甘为人梯的崇高品质和意境深远的教学魅力。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实验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做个怪怪长实验
对不文明说“不”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