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颜
摘要:钢琴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扎实、全面的演奏技巧,因而在当代高校钢琴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导入中国钢琴作品,如《梅花三弄》《黄河》等,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赏析,激发自身学习热情,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演奏中,达到最佳的钢琴知识学习状态,合理把控钢琴演奏中音色、节奏、感情等的处理,同时学习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并且把中国音乐作品推向国外,提升中国音乐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钢琴教学 运用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有助于实现对高校学生音乐情操的培养,因而在钢琴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突破教学环境的限制,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建议去掉)为学生呈现中国钢琴作品,突破“唯外国作品论”误区,带动学生在经典钢琴作品欣赏过程中,加强本国钢琴作品练习,且深入分析优秀演奏家钢琴演奏方法,提高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水平,争做中国基因的传承者,实现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推广,并推动引导世界当代钢琴作品创作能够融入中国元素。
一、中国钢琴作品应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民族因素,因而将中国钢琴作品导入钢琴课堂教学中,可突破传统拜厄、汤普森、哈农基础训练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特有的演奏艺术角度出发,感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某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即导入了《春江花月夜》钢琴作品。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钢琴独奏版《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闭上双眼感悟作品中木船、江水、明月等景象,同时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分析作品旋律,且自主查阅《春江花月夜》钢琴作品民族文化背景,激发自身学习热情①。此外,由于中国钢琴作品在赏析过程中具备亲近性优势,为此,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引入,继而为学生打造富有本民族文化色彩的教学空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另外,由于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描绘了劳动人民喜悦的心情,因而与人们生活相贴近,为此,注重对富有悠久历史钢琴作品的导入,可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实现音乐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训练学生演奏技能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对演奏者演奏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钢琴作品在改编过程中融入了多元化创作方法,因而在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中国钢琴作品,可加强对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例如,某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导入了《牧童短笛》的学习,并要求学生在《牧童短笛》钢琴作品训练过程中手腕应保持平稳,触键应迅速,而在音色处理过程中,需模仿短笛声音,就此达到最佳的钢琴演奏状态②。此外,在《十面埋伏》作品赏析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应致力于表现琵琶轮指长音”的要求,让学生在钢琴训练过程中更为注重对触键长度、方向、部位等的准确拿捏,且保持左右手音响平衡性,就此彰显《十面埋伏》作品韵味,达到富有深度的演奏状态,并实现对演奏技能层面的训练。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钢琴教学中融入中国钢琴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国钢琴作品运用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意识单薄,即在基础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民族音乐思想的培养,从而致使学生在钢琴技能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民族意识单薄的问题,就此限制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导入;
第二,中国钢琴作品中改编曲较多,且钢琴作品表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因而增加了学生对钢琴作品文化内容、文化背景、感情处理等的理解难度。同时,部分教师在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更为注重对国外作品的引入,从而减少了学生与中国钢琴作品接触的机会,就此影响到了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认知兴趣。为此,当代高校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中国钢琴作品导入环节做出正确处理③;
第三,传统钢琴教学中,注重对车尔尼、巴赫、海顿、贝多芬、肖邦等德奥作品的应用,即秉承着以“西方作品为主”的教学原则,忽视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是高校钢琴教学体系的有利补充。
三、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路径
(一)树立正确理念
在高校钢琴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中国钢琴作品认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某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即引入了《牧童短笛》作品,同时在课前对《牧童短笛》创作背景进行了阐述,如,《牧童短笛》由贺绿汀先生创作而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此外,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了《牧童短笛》钢琴独奏版,引导学生在作品赏析过程中感悟民族音乐魅力等。另外,基于教学环节开展的基础上,教师亦应鼓励学生通过QQ聊天、微信群组、微博等平台展开互动学习模式,分享中国钢琴作品欣赏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并将中国钢琴作品导入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触键、音色模拟、情感处理等技能的训练,达到最佳的知识学习状态④。除此之外,由于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了优秀作曲家音响审美、情感处理等创作本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正确理解,可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演奏水平。
(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巴蜀之画》将四川民歌作为基础,通过五声调式钢琴表现方法,彰显了四川民族乡土气息。为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应将富有民族特色的《巴蜀之画》《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等钢琴作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音乐生命力的营造,鼓励学生参与到钢琴教学中。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巴蜀之画》的学习,先要求学生从背景、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层面入手,对《巴蜀之画》原作品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即掌握《巴蜀之画》由黄虎威在1958年创作而成等。其次,在钢琴演奏技法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巴山蜀水自然景色进行模拟,且以小二度、前倚音等手法进行表现,彰显对四川家乡人民的赞美之情⑤。最终,在学生基础训练完毕后,教师对触键、情感处理、节奏掌控等技术特点进行示范,就此激发学生钢琴训练积极性,达到高效率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中国钢琴作品技能训练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涉及到了二胡、唢呐、短笛等音色的模仿,因而在中国钢琴作品导入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技能层面的训练,即结合中国钢琴作品中复调用法、五声调式、音阶等的独特性,提高学生演奏技能。例如,某教师在钢琴演奏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手指,对五声调式音阶、琶音进行练习,并且提高耳朵、手指对声部层次的分辨能力,呈现最佳的演奏效果
此外,装饰音的演奏处理也是演绎中国钢琴作品的重点与特色,教师在对学生钢琴技能进行训练过程中,可以结合《牧童短笛》《巴蜀之画》等中国钢琴作品。要求学生根据民族化元素特点,对装饰音处理进行定性把握,正确调节装饰音,体会感受民族风格与色彩,彰显民族曲风、自强精神等⑥。另外,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平行四、五度音程交替较为频繁,因而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过程中,应锻炼学生手指触感,继而实现对音色表现等的把握,正确处理中国钢琴作品音型、和弦等,提升钢琴演奏水平。
(四)优化教学方式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强调原诗意境的解放,如,《梦天》钢琴曲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彰显民族音调特点,即运用了十二音技法,同时融入传统民族元素,且将元素渗透于半音、非三度重叠等弹奏技术中。为此,为了深化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教师在钢琴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引入课堂讨论教学法。例如,某教师在针对《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进行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即结合该钢琴作品为陕北民歌,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山丹丹花开情景,并为学生播放1971年由中央广播电台所播出的版本,同时呈现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独奏版、四手联弹版等,并设定1.钢琴独奏版、四手联弹版调式、音色、情感处理的不同?2.《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情感表达方式?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且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最终提高自身钢琴演奏技能的训练⑦。此外,在中国钢琴作品引入过程中,亦应强调对案例法的应用,即选取中国钢琴作品中特色化案例,如《黄河》《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中国优秀特色钢琴作品,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达到最佳的钢琴教学状态,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可知,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活跃课堂氛围。为此,当代教师在钢琴教学环境构建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落实特色化教学方法。即从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中国钢琴作品技能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等层面入手,引入中国钢琴作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并引导学生在富有民族化中国钢琴作品学习过程中,学习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并且把中国音乐作品推向国外,提升中国音乐的地位。
注释:
①孙冬梅:《规避规定规划——浅谈西方现代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60-61页。
②程蕴:《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探析》,《群文天地》,2012年第5期第196-197页。
③刘华:《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和价值分析》,《大舞台》,2012年第10期第195-196页。
④刘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音乐创作》,2014年第期第187-188页。
⑤蒋将:《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评<中国钢琴作品选>》,《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7期第110页。
⑥陈燕杰:《高师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的作用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第94-95页。
⑦陈晶:《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化元素教学研究——以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为例》,《大众文艺》,2015年第19期第249-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