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鑫
摘要:统一与对比是所有艺术最基本的法则,这个法则适用于所有的艺术,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统一与对比二者缺一不可,对比是音乐作曲技法当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它与重复的手法应该放在一起使用,如果音乐中只有重复没有对比,那么音乐在情感的表现与表达上是缺乏表现力的。对比一般包括音色的对比,音区的对比,节奏、调性的对比等等。
关键词:音乐创作 旋律主题 对比
在歌曲的创作中,音乐主题应随着音乐形象和情绪的需要而变化和发展,而这种目的的实现需要借助对比的手法才能够实现。节奏和速度在音乐中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节奏和速度在音乐的情绪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快的节奏和速度往往表现的是欢快的情绪,我们大家经常听见的儿歌的节奏和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为歌曲要表达的是欢快和活泼。慢的节奏和速度更容易表达作者的内心的情感。在节奏的安排上,节奏可以从疏到密,也可以从密到疏,这需要作曲者根据作品的需要自行安排。在速度上,音乐的速度也会产生渐快渐慢的一些细微变化,这些变化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前后的对比。速度的变化在《波罗密多》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多的。调性的对比手法在歌曲中并不多见,调式的对比一般常见于器乐曲中,但是如果为了歌曲发展的需要,作曲家也会使用运用调性对比这一创作手法来发展音乐主题。而且,调性对比手法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是节奏和速度对比不能达到的。调性色彩的对比在情感的表现上会更丰富完整。因此,为了歌曲音乐主题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正确的选择节奏、速度、调性对比的发展手法,这些手法运用得当能够更加完美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内容,更加细腻地刻画音乐形象。下面我们就详细的分析在音乐专辑《波罗密多》中这些手法的运用。
1.调性的对比:例如在作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主题部分的旋律转到了上方大二度的调,调与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下例所示:
在《千江月》第二段旋律中,旋律转到了其上方的小三度,两者之间也形成了调式上很好的对比,具体的谱例如下图所示:
在曲二《波罗密多》中,主题旋律不断重复,织体以主调为主,印度鼓+PAD+小打或宗教打击乐器(如摇铃)+人声齐唱,后转入上方大二度调式,主奏乐器改为竹笛。具体图示如下:
2.音色、音区的对比,音色与音区对比的手法应用是我们在作曲技法中常用的作曲手法之一,在音乐中不同的音色、音区的对比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感。例如:高音区多为了表达激动、澎湃的心情;低音区多表达深沉、含蓄之音;适中的音区多表达诉说和情感的酝酿。音色的对比在音乐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动画配乐中,不同的音色往往代表不同的动画形象。而且,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音色发展下去,没有音色的对比,会让音乐显得非常的单一,在情感上和内容上缺乏表现力,在音区的对比上,我们以作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例:
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音色对比如下图:
在《般若心经》中,曲作者为了获得音乐对比,用人声演唱主题旋律,在过渡时用竹笛演奏了主题旋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音色上的对比。
3.力度对比,力度和表情法的变化是歌曲感情处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力度和表情法的运用,在何训田的《波罗密多》专辑中,非常善于使用力度来发展音乐,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专辑中多个作品均有所体现。准确的力度、表情法记号能够使歌曲的情感艺术表达得更为细腻和真实。800多人合唱了这首《春歌》。从力度结构的层面来看,虽然作品中只使用了极少的力度素材,却体现了极丰富的力度变化和非传统的音响效果,通过力度结构的严密组织,释放了音乐的第三维空间,创造了音乐上逻辑的、运动的、多点的远近空间关系,是一部真正从听觉角度出发创新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的创作观念及对音乐表现力的开发,无疑对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作者对音乐的构思一般是基于时间关系上的情绪起落,但事实上音乐中远近空间的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歌曲自始至终反复吟唱这四句禅宗诗句歌声由远及近,初始轻盈飘渺,而后荡气回肠。曲调无一点变化,却让人跟着缓慢的鼓乐与歌声进入到另一种境界。
下图是《春歌》的波形图示,从图中我们会发现,波形的振幅是由小到大。《千江月》—— 鼓点引出百人禅诗大合唱,气势磅礴中乘风而去。《千江月》是《波罗密多》专辑中最后一首音乐作品。这首作品是对前面所有音乐的一个总结,在《千江月》中,出现在前面音乐中的各种音乐元素都在这里得到了再次呈现。例如前面的木鱼、鼓声、钟声、电子声效、笛子、人声齐唱等等音色均在这首曲子中得以再现。这首曲子主要表现的是生命历经挣扎后的破茧而出。这就表现了“波罗密多”的宗旨:在苦海中的大众可以通过修行佛法而得到救赎从而摆脱苦海到达涅槃解脱彼岸。
作曲家在把握住音乐主题特点,如音调、调性、节奏、节拍、风格、体裁等方面的前提下,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发展手法,让音乐的主题得到合理的展开,使乐思得以充分揭示,这样才能达到作曲者预期的目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要使听众对一个音乐主题、一个基本的音乐形象加深印象,并使这个基本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充实、丰满起来,以臻完整,得到一个集中、统一和完满的音乐形象,这是主题发展的目的和任务。
参考文献:
[1]赵飞.具体音乐中音响材料的“主题性”及其相关的组织手段[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