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璐
摘要:小提琴在提琴乐器中作为一种高音乐器,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既可以独奏,也可以重奏、合奏或在伴奏中使用,在各种音乐舞台上都能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因而对于小提琴的演奏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和情感体现进行了必要的探究。
关键词:小提琴 演奏 个性体现 情感表达
对于音乐的演奏而言,其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而演奏者的情感体现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演奏个性和情感的体现是表达音乐作品主旨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乐思的表达程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和听众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小提琴的演奏来说,为了实现个性和情感的完美体现,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及对生活、音乐的理解,为此,本文围绕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和情感体现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一、小提琴演奏中乐思的表达层次
对于小提琴演奏而言,同一音乐作品,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技法,不同的演奏者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乐曲个性,这是因为演奏者对乐曲具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体现的差异。小提琴演奏中的作品思想情感的表达层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小提琴演奏中乐思表达的具象化。与其他提琴乐器相比较而言,小提琴的音域较宽,表现力较强,其和表现对象之间的关联也较为密切,小提琴演奏中个性和情感体现的最基本层次就是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并且如果能借助其他乐器合奏还会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形象度。
其二,小提琴演奏中乐思表达的意象化。意境的表现能力是小提琴演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演奏者通过对弓、弦强弱、急缓的控制以及对发音虚实调节的过程中较为完美的呈现出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使得听众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三,小提琴演奏中乐思表达的抽象化。小提琴演奏中个性和情感的体现切不可过度,为了给听众留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演奏者通常要进行留白,使得听众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去完成对音乐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小提琴演奏中影响个性和情感表达的因素
(一)演奏者的音乐知识结构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音乐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小提琴演奏中个性和情感的体现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化特点,其在作品中的融入和实现是较为困难的;但是音乐知识结构作为一种具象体,对其实现不断的扩充和完善对于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是强有力的保证。如著名小提琴家海菲兹,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坚持刻苦训练小提琴基本功,而且还学习数学、历史、德语、法语等其他学科,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情感表达十分丰满、具体。
(二)演奏者的生活阅历、经验
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和情感的体现程度还与演奏者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具有紧密的联系。从表面上来看,小提琴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传达;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小提琴演奏还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实际演奏的过程当中将演奏者的个人感受、经验和音乐作品实现联系,能够较为完美的对思想情感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用心的去感悟生活和观察生活。
(三)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
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是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和情感体现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演奏者的手指速度、运弓力度、颤指幅度等很多因素上。演奏者只有具有熟练的演奏技巧,才能够对速度和节奏等技术技巧实现良好的控制,才能够更好的去表达乐曲所具有的情绪,从而和听众之间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四)对作品曲式结构的领会
曲式主要指的是音乐的布局和乐曲的结构形式,是演奏者为了体现个性和情感而经常采取的一种音乐组合方式,小提琴曲式非常丰富,主要有变奏曲式、单二部曲式、回弦曲式、赋格等。音乐作品中的段落通常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曲式就是格式的共性,演奏者只有掌握和领会曲式要求、内容,特别是要明确音符转换处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传递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演奏者对音准、节奏的把握
小提琴演奏中个性以及情感的体现还受到演奏者对音准、节奏把握的影响。音准是音乐作品主旨思想表达的前提条件,节奏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小提琴常常与其他乐器一起进行合奏,从而实现对主题的呈现,因此要求演奏者对小提琴的琴声能够实现准确的分辨,特别是在各种伴奏、重奏等共同存在的情况当中,个人音准及节奏的准确控制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精准的演奏,才能将音乐思想更好的传递给听众。
三、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以及情感体现的途径
(一)对音乐作品深入感受和理解
对于演奏者而言,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下对音乐作品中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以及情感的体现,要求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能够实现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且细腻的传达给听众。
例如在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演奏之前,演奏者应该首先了解其是以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为核心的,同时选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作为素材改编而成,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每个小乐段。其次再解读乐谱,领会每节乐谱的内涵。
(二)肢体语言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小提琴演奏中个性以及情感的表达还体现在演奏者的肢体语言运用方面。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是以演奏的生理条件和便于乐器发音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演奏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演奏者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避免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例如马思聪《思乡曲》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怀,在对此类作品进行演奏的时候可以保持呼吸的均匀和流畅,尽可能的放松手臂,使得呼吸的节奏和频率能够与乐曲的演奏实现融合。而拉威尔的《茨冈》展现了一个民族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适当的借助肢体上的外力来增加演奏的动力。对于坐姿而言,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演奏者的身体躯干要直,只坐椅子的前半部分,左脚脚板完全平放在地面上,右脚向后伸,以便弓子在E弦弓尖部分的演奏。
(三)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合理运用
1.弓法技术的运用
小提琴演奏中包含各种复杂的右手技法,例如跳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演奏技巧,难度较高,在运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跳弓主要包括了自然跳弓和人工跳弓两种方式。其中的人工跳弓是依靠人为控制弓子从而使其跳跃的弓法,一般在不太快的乐段中使用;自然跳弓则是依靠弓子本身自然而然的跳跃而形成的跳弓,一般较快的演奏时才能奏出,因而通常用于快速的乐段。跳弓的运用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一种短促跳跃、清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效果,在表现和渲染活泼欢快、幽默有趣的情绪和气氛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对个性以及情感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对《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进行演奏的时候,合理的运用跳弓的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洋溢的热情和希望,使得听众的情绪饱满。
2.节奏控制
小提琴演奏中个性和情感的体现,还体现在演奏者对节奏的控制方面。节奏控制是小提琴演奏中的基本技巧,通常情况下,悲伤情绪的演绎是较慢的节奏,音色较为暗淡,长音符和短音符之间的长度对比减小,段落末尾的渐慢;对愤怒情绪的表达则是大音量,音色较为强烈,节奏较为快速,突然的起奏,颤音幅度较大,长音符和短音符之间的长度对比增加;对恐惧情绪进行演绎的时候其节奏变化十分大,乐句间的中断,突然的切分音节奏。例如在对小提琴协奏曲《西口情思》进行演奏的时候,为了完美的诠释出走西口的苦情,对新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西口路上飘散的记忆,需要将民族韵味与丰富的演奏技巧实现充分的结合,通过对节奏的合理控制来传递现代人咫尺天涯的都市孤寂感,也为困惑的灵魂找寻一个出口。
(四)强化日常演奏训练
小提琴演奏中的个性以及情感的体现,要求演奏者强化日常的演奏训练。首先,要对听和感知的能力进行锻炼,建立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持续连动关系,坚持眼、脑、手、耳、脑的有效循环;其次,要加强技术动作的训练,形成连续动作,如左手指的起落、换把及揉弦等动作,右手不同的运弓方式的连接,以及左手和右手的联动;再次,演奏者在日常的训练中还需要不断提高对演奏情绪控制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提琴的演奏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思想情感的表达对于演奏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演奏中个性和情感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形象具象化、思想情感意象化以及情感抽象化这三个层次,由于小提琴演奏的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会受到演奏者自身的音乐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其他经验以及对演奏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实现对个性和情感的完美体现,需要演奏者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和积累,不断加强对基本功技巧的训练,并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对速度和节奏进行较好的控制,因此在小提琴演奏中应对个性和情感的体现予以高度的重视,最终达到情曲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丹.小提琴演奏者的“心灵之窗”——浅析小提琴演奏中揉音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2]王小蓓.里·施特劳斯的《降E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音乐与演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3]周铭恩.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谱例分析与演奏要点剖析[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4).
[4]李帆.小提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及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5]沈琤.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民族风格[J].艺术百家,2010,(06).
[6]陈小莉.马思聪小提琴乐曲创作中的民族化表现手法——以《内蒙组曲》为例[J].中国音乐,2007,(02).
[7]詹宁.谈电声小提琴艺术表演艺术的灵魂——动感表现与形体形象塑造[J].艺术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