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的企业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精细化管理才是企业深化发展的需要,那么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才是实践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通过预算的方式来加强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本文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论,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解决方法做一探析。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一、前言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效果,都起着重要的的作用;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又保证了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地、实施。
企业的一切管理,都应纳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应统驭在内部控制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之外。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1.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它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为目的,以销售预计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计,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以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提前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以及未来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期的控制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了企业的业务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以及资本预算等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一方法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
2.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1)全面预算管理是为达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是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
(2)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指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每个职能部门都必须参与预算,同时,预算指标逐层分解,落实到人。全员参与预算过程,事实上是企业部门协调行动、科学配置企业资源的过程。通过一定的程序,让每一个部门把改变一起放在桌子上,可以区分“优先事项”,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全员参与预算还要把“目标利润”、“目标成本”逐层分解,让每个人都有指标,让每个参与者开始算账,提高成本和效益的意识。
(3)全面预算管理呈现出全面控制的特点。全面控制是指全面预算涵盖企业投资、融资等涉及的所有方面。
三、内部控制的含义及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财务舞弊现象日益突出,从2001年安然公司巨额会计造假,到中国,2004年底以来伊利股份高管等因为违法行为被拘捕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关注,2008年6月,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又相继发布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一系列的举措,已经证明我国正在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塑造重视、研究和利用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那么首先让我们对内部控制加以了解:
1.内部控制的含义
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对内部控制给出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單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现代管理的标志,那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2.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
(1)公司高管对于内部控制不重视,认识薄弱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在我国推行起步较晚,认识不足,基础薄弱。很多公司高管对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形成,但缺乏规划,不成体系,不能起到规范公司经营活动的作用。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等;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未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公司有章不循,有制不依,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只是将已建立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就算完事,至于是否得到实施,无人过问。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而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如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现象就比比皆是。这种关键人模式实质上是裁判员兼运动员,经理人员自己监督自己最终使企业的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导致相关管理层权责不清,职能履行不到位,降低了制衡力度,增加了决策的随意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管理层我行我素,从而使内部控制失效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3)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稽查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没有制度化。此外,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有些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低,导致企业内部监管不力,往往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四、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在企業内部控制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建立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机制
明确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的责任,提高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想发展就必须注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同时,每位员工也要努力做好自己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按流程、制度走规定步骤;明确企业全员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工作和落实到人的分解指标。这样确保企业的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每项业务或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办理,人人规范好自己的工作,做到用制度工作、用流程干事。
2.在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强化公司治理的作用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公司治理形备而实不至。惟有强化公司治理,才能净化控制环境。使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从根本上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构成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实施的组织环境,确立他们的实施主体,董事会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这样才能使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着眼于企业整体利益,确保企业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3.在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预算管理下,每个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任务指标和掌握的资源都是固定的,不管是高管还是员工,每个人的绩效都是明确的,这种无形的监督就已经形成了,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及政府机关审计力度,必然会使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力量。
五、结束语
全面预算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将企业战略目标量化为预算目标,以预算目标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全面预算集中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佳贵,冯虹.现代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张伟.沈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浅析[J].商业经济,2011.
[3]陈留平,刘通,黄娇娇.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