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鹏 贺清云
摘 要: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现已进入中低速平稳发展期。在国家“一带一路”宏观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导下,湖南省抢抓 “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提高自身的经济整体竞争力。长沙市在此大背景下进行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有改善空间发展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意义。对此,进行一定的实施机制研究,以期为长沙市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产城融合;长沙市;实施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21-02
一、新经济格局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较慢,投资格局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亟待激发域内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恰逢其时,我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力引擎。在此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选择,意在将东中西发展战略和各类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联动化,包括推进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东西双向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等紧密结合。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二、长沙市实施产城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产城融合建设改善长沙市空间发展布局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长沙市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
(二)产城融合建设促进长沙市产业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依托长沙市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长沙市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三)产城融合建设提升长沙市城市品质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长沙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园区、新城区和旧城改造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对外联系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长沙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有利于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四)产城融合建设加快长沙市城市两型社会建设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长沙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禁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国内外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产城融合建设,现在已基本发展成熟;国内一些地区也已经开始进行产城融合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这些建设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日本筑波科学城的产城融合是通过迁入国家级、实验性科研院室、教育机构;并积极引导私人公司、科研机构、大型购物中心等入驻园区及周边区域;出台相关政府和公共机构设施建设方案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建设[1]。美国硅谷的产城融合是依托原工业园区和周边优质的国际性大学,院企联合成立多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集聚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知识、高收入人群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推动了各项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助推“社区化”园区的创新发展[2]。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3]。台州东部新区产城融合是从合理布局各片区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现有城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几个方面开展的[4]。昆山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机制为协调推进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演变,积极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网络,逐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5]。上海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经历了工业郊区化、产业集聚化、产城融合化等阶段[6]。广西—东盟经开区产城融合的主要做法是:规划引导、产业壮大、健全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打造都市农业、发展旅游业、重视政务环境和治安环境等[7]。
四、实施机制
(一)多元化投入机制
制定市级政府投融资管理办法,通过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商业贷款、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引入境外筹资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探索民间资本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完善特许经营有关政策,围绕公用、文化旅游、民生服务、基础产业等领域,放开市场准入、开展试点示范,探索一批新型融资建设模式。建立融资与还贷的模型关系,把可负债务总量与财政收入预期挂钩,确保融资、建设、创收、偿债的良性循环。依据职能分工,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立项、资金拨付、质量安全等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
(二)土地利用机制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土地交易平台建设,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展不动产登记,建设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这四方面的统一,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补偿办法,规定宅基地入市流转、交易条件,购买宅基地条件,宅基地流转必经程序,依情况对于农村村民退出宅基地行为给予补偿。增加出让建设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例条款,构建“捆绑式”的土地出让机制。
(三)环境保护机制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科学的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GDP绩效评估体系、人大与政协专项审议环保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环保工作任期审计制度,建立高效的环保执法体系。建立绿色税收政策,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综合回收利用“三废”资源的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给予优惠。与周边城市联手防治大气污染,实施重金属污染土地优惠政策、土壤重金属污染地区土地优惠政策,加强重金属污染联防联治,开展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湘江水污染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实施霞凝港环境整治工程、湘江长沙段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沿湘江及其主要支流、环绕绿心的绿道网络,促进长沙环境综合和生态长沙片区建设。保护湘江、浏阳河、年嘉湖、月湖、咸嘉湖等水系,新建屋顶花园、可渗透道路、透水铺装广场等城市“海绵体”,充分发挥“海绵体”对雨水的吸纳、滞蓄、回用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
(四)区域开放合作机制
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构建湘新欧出境通道,大力推进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沿海各国的对接合作。重点完善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多边或双边高层合作,加强与湘潭、新余、宜春、萍乡、岳阳等周边城市的发展联系,加大湘赣合作力度,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整合要素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产业园区协同开发机制、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多元化人才交流机制,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五)人口人才集聚机制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建设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社区,吸引人口集聚。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和升级各项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园区人居环境,举办各类企业活动和节日,营造园区社会人文氛围,增强企业职工对园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推进园区社区化创新发展。
(六)产业培育与发展机制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抢抓“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的战略机遇,将工程机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优先发展智能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储能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以产业链延伸带动产业规模扩大,倾力打造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業集群。现代服务业以商贸物流、金融中介、商务会展、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培育为重点,构建中部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高端研发基地。
参考文献:
[1] 马仁锋,张海燕,袁新敏.大学科技园与地方全面融合发展案例解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
[2] 林利剑,滕堂伟.世界一流科学园产城融合的分异、趋同及其启示——以硅谷与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8).
[3] 何磊,陈春良.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经历、经验及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5,(2).
[4] 应巧艳,王波.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区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
[5] 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6] 唐晓宏.上海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9).
[7] 戴学明.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5).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