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鑫垚
说到“家风”,一曰:“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又曰:“是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家风的‘传在父母,‘承在孩子。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三字经》说,教养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国学大师南怀瑾言:“待人接物当恭敬仁爱为修养。”西方文化将“教养”写作“MANNER”,是指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教养”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一个有教养的人是由心而发,内心恭敬、虔诚,做人、待人有爱有情。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父母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言行举止里渗透着自带的家风,随时以水滴石穿之力刻印进孩子的骨髓血液。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就是“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的第一生长空间,父母建造的家是子女的原生家庭。父母原生家庭不对的事情,请不要再持续;过去好的经验,“礼、义、廉、耻、仁、爱、智、信”请一定要弘扬传承。
不论望子成龙,还是望女成凤,都是期待孩子能够活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成为一个喜欢关爱别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只有内心有乐于助人的信念,才会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知识提升本领。父母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父母不断学习成长,不断挖掘自己潜能,提升自己的生命高度与厚度,孩子看得见也会跟着学的;父母学会了聆听和合理性给出建议或意见,孩子就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母听的。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能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发愁。
一个家庭最深层次的爱是从内心升起的相互尊重。“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意指如果仅注重虚伪恭敬的外表,而没有实际真诚恭敬的心,那是君子所不取的。做人待人,人品的修养,内在要有诚敬的心,光注重外表的形式是不行的。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孩子看到一个拿起书来认真学习做笔记的父母,而非张开嘴巴大声说:“你该看书啦”的家庭机器。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朱子家训》中讲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只有抚养孩子的能力,却无引导的能力,算不上合格优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切勿说“你爸爸不好、你媽妈差劲”的话,而尽量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孩子看到双亲和睦,自然会在内心视为榜样,愿意把家当作自己成长腾飞的坚强后盾。同时,还要在孩子面前多去具体地称赞父亲或者母亲,比如“孩子你真了不起,和你爸爸一样聪明!”“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这样,孩子会接收好的信号,朝着好的信息方向与父母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增进夫妻和睦,促进家庭幸福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才兼备“德”为先。才华要有“品德”支撑才能使才华发挥最大价值,才会在好的品德带动下带给别人积极、温暖和力量。我们似乎都习惯了,生了孩子,母亲便把自己活丢了,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工作辞了、彩妆弃了、朋友聚会推了、个人爱好收了……完全成为孩子保姆。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最好的爱。最好的爱是跟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做孩子生命的领路人,帮助孩子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同时更要做一个经济独立、内心强大的母亲,有工作、有爱好、有圈子、有闺蜜,做真正的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现实中有多少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只要父母将孩子做人成才的根基打牢,孩子内心坚定、正直、善良、恭敬,任八面来风侵袭,“我自岿然不动”。家庭和学校永恒的理念就是教导孩子诚实、守信、负责任、有爱心、感恩、担当。父母的言传身教应当始终贯穿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
“子不教,父之过”。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里,父亲应当渐渐归位家庭,行使自己的职能,父母共同参与、影响的孩子,孩子接受到的爱才是完整、无缺失的。如果孩子在最初的那几年错过了父母陪伴与科学的培养与引导,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古之周公旦诫儿、包拯遗训、曾国藩持家教子、孔鲤过庭闻训、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温公家范》、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蕴含深远丰厚的立世之本、处世之则,只是现如今真正坚守优良传统的还有多少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很多父母似乎忘记了孩子学习最初的本意,只一味地攀比、报各种辅导班,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追求特长,却疏忽了最根本的做人初衷。这种种现实,难道做父母的不该反思吗?“你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这种现象不是屡见不鲜吗?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我们提倡终生学习、终生教育、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为的是保持活力,让自己坚定有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影响带动孩子也做最好的自己,孩子才有能力去影响带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