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中国“红军之父”

2016-05-30 04:31
党史天地 2016年14期
关键词:史沫特莱会昌总司令

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朱德凭着对革命的坚贞热诚,凭着他的宽宏大度,与士兵甘苦与共的优良品德,凭着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多次挽救了起义军,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也就在那个时候,朱德在革命队伍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从而逐步成为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一直担任红军总司令,被誉为“红军之父”。

南昌起义中的重要贡献

朱德,字玉阶,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仪陇县的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之后又考入云南讲武堂。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由于战功卓著,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

1921年,朱德离开军界,外出学习。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进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

南昌起义后,按照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决定,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7日分批撤出南昌,向南进发。

周恩来任命朱德为先遣司令,率领第九军教育团为先遣队,比其他大部队早两天踏上南下的征途。当时,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做政治工作、宣传发动、找寻粮食等。

起义部队经抚州、宜黄、广昌、宁都,最后到达瑞金。休整几天后,准备经会昌向广东进发。这时,国民党已在会昌集结了大批部队,意图阻拦起义部队并一举歼灭。8月30日,起义部队主动向驻守在会昌的钱大钧部发动攻击。

这是关乎红军命运的关键一役,周恩来等领导都亲临前线指挥。会昌的敌人有万余人,而且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很强,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最终起义部队攻下了会昌,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会昌战役后,周恩来召集前委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决定以主力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于三河坝监视梅县之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坝分兵: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第20军和第11军的第24师等主力,直奔潮汕;朱德率领第11军的第25师和第9军教育团共计4000余人留守三河坝,以防止敌人从梅县抄袭进军潮汕的主力部队的后路。

三河坝地处广东大埔县的南面,是一个位于汀江、梅江和韩江三江口的大镇子,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朱德领受任务后,率领部队连夜构筑工事,准备随时迎击敌人。刚布防完毕,由钱大钧率领的3个师约两万余兵力,就向三河坝扑来。

面对敌众我寡的悬殊局面,朱德发挥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起义军先后3次击退了敌人的攻击,整整坚守了三天三夜,大量地杀伤了敌人,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的任务。为了避免陷入众多敌军的包围,减少无谓的牺牲,朱德果断决策,率领部队撤出三河坝,日夜兼程赶往潮汕会合大部队。

当朱德率领的部队到达茂芝时,遇到了一支从潮汕退下来的约二百多人的部队,一问方知主力部队在潮汕已经失败,人员已被打散。这个消息无疑使大家不知所措,许多人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有人甚至提出要解散部队。这时,部队不仅身处强敌包围之中,而且势单力弱,孤立无援,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就在这关键时刻,朱德挺身而出,毅然决定部队必须尽快离开这个险恶的处境。他召开骨干会议,介绍了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的情况后,决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的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的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在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朱德铿锵有力的话语,无疑给大家以巨大的信心和鼓舞。

在朱德的带领下,部队继续向福建进发,一路上不断与敌人遭遇,一路走一路打,部队消耗很大,到达福建武平时只剩下1500多人。这时官兵已是饥寒交迫,一无给养二无援兵,还四面受敌,部队再一次陷入了绝境。不少官兵对革命失去了信心,因此离开部队去寻找一条生路。

在这危急的关头,又是朱德站了出来,他在赣南的天心圩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在这里,朱德向广大官兵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他说:“我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还要革命的。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只要保存信念和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朱德的讲话掷地有声,令人信服,感人至深!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众革命的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的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的。”

经过天心圩的整顿,虽然大约有300名官兵离队了,但留下来的人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天心圩整编是起义军余部转战的一个转折点,它统一了官兵思想,扭转了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的局面,也极大地振奋了革命精神。可以说,朱德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多次挺身而出,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把部队带出了绝境,保存了中国革命最初的火种,这才会形成日后的燎原之势。

后来,朱德率领这支部队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中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朱德也一直被人们誉为“红军之父”。

为何被称为“红军之父”

最早以书面记载将朱德称为“红军之父”的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1937年1月,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来到革命根据地延安,当她在先已来到红军中的美国医生马海德的带领下见到朱德时,马海德向她这样介绍朱德,“战士们喜欢他,他是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史沫特莱在她的《中国的战歌》中叙述道:“确实,他看着就像是红军的父亲(红军之父)。他刚刚过了五十,带着一张和蔼的脸,上面已经有了皱纹。”史沫特莱的这一句“红军之父”,道出了朱德总司令在战士心中的崇高威望,也道出了朱德总司令在人民心中的历史定位。

朱德总司令“红军之父”称号的由来是由两个层面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是“红军之父”的雅号是人民的共识,是其丰功伟绩,是历史作用在人民心中的定位,是对朱德总司令保留革命火种、创建红军的历史肯定。二是朱德总司令爱兵如子,是红军战士心中的慈父。“红军之父”的美誉,是对朱德总司令的历史定位和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

一方面,朱德总司令在革命历史中所发挥的巨大贡献,是人民的共识,是人民军队的共识,是全世界的共识。

1946年11月30日,在庆祝朱德总司令60寿诞时,重庆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朱德总司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在祝辞中同样称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也是在这一天,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代表有叶剑英、邓颖超、罗瑞卿、王震等)聚会庆祝朱德总司令60诞辰,会场悬挂着“人民军队之父”的贺幛。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后,外国元首纷纷发来唁电,称朱德是“中国红军之父”、“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等。

另一方面,朱德在战士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像慈父一般。徐向前回忆红军翻越雪山时说:“为了保证朱德的安全,令部队给他备好坐骑和担架,但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夜晚宿营到半山腰,冻得无法睡觉,就给大家讲故事,话革命,鼓舞同志们战胜风暴雪山,胜利实现北上计划。”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也写道:“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据一位老红军回忆,正是因为朱德对战士们父亲般的慈爱,战士们经常由衷地赞叹:“他真像我们的老爸爸一样啊!”而那些年轻的战士于是也情不自禁地称呼朱德“爹爹”或“父亲”。战士们称呼朱德“父亲”,这是战士们所能给予朱德的最高荣誉。

“红军之父”的美誉是对朱德总司令的历史定位和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通过史沫特莱对朱德总司令的描述,“红军之父”这一美誉迅速传播,是对朱德总司令名副其实的赞誉。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李钢/文,《祖国》2015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史沫特莱会昌总司令
身体的“总司令”——神奇的大脑
画说铁军:陈毅和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与她的新四军女翻译
雪夜
醉菊
会 昌 米 粉
史沫特莱的故事
越南战争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上将
“沙漠之熊”——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
史沫特莱在抗战时期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