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运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努力去探索和实践的新领域,并非因为我们拥有“课堂生成”的教学理念,我们就能从容地引导学生不断生成,对于不断实践的教师而言,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分析,丰富自己促进生成的经验。有效的课堂互动生成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能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生成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象一:互动合作缺乏必要的课前准备
案例一:笔者在一所农村中学讲了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部分。我利用课件呈现了观众在电影院看电影的画面,然后让学生们根据画面内容分组互动操练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型,这时大部分学生用惊奇的目光看着屏幕,少数学生还说悄悄话。
Teacher:What are they doing?(下面学生没有反应,也没有人举手,只有几个胆大一点学生小声嘀咕了几句,等了“半晌”,我只好点了几名学生起来回答)
Student1:Theyseevideo。(声音小)
Student2:They are see CD(有语法错误),此时是一脸的无奈,接着Teacher:They are seeing a film.并用汉语解释着。当用播放课件图片教授新单词时,都必须用汉语翻译解释,因为学生看不懂图画所暗含的意思,当然对学生们来说毫无吸引力。接下来我仍然按照课件的设计,呈现着画面……,一堂课就这样熬到了结束。
【分析】从上述案例可以发现:农村中学的学生几乎没有见过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场面;这班学生因缺英语教师,在小学没开设英语课,现在也还没有学习到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比较松散,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请学生回答问题和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比较随意。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枯燥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文本的情境不利于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技能。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那就是一种虚假的教学情境。胡乱编造或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只会使学生败兴,对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和干扰。
【对策】弹性预设,为课堂互动生成做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非不要预设,相反,课堂生成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用心预设与弹性预设。互动交流的前提是要学生准备好相关的知识,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合作互动学习的信心就会降低,合作互动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经验实际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当激发学生所感兴趣的情境画面与学生所感知的生活背景有一定距离时,学生能够接受知识的进度就会减缓。因此,情境创设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提供与教学内容高度关联且生动直观的现实生活情景。真实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要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现象二:互动生成缺乏对学生思路的准确把握
案例二: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上课就说:今天我们将学习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下面两人为一组运用这8组人称代词通过指认课桌上的物品进行口语操练,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納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在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没有一个小组能归纳出人称代词的用法,有很多同学一脸茫然,于是笔者就从对人称代词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详细讲解入手,再讲到人称代词的用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就是记录员,听到的就是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用法,连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也听不到,更不用说语篇了。
【分析】上述案例中,始终是教师在自导自演,没有真正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的生成,反对教师把预先设计的答案或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反对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善于围绕文本的内容设计对话,更要在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在一问一答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死守备课方案,无视课堂的生成,就谈不上真正的互动,也失去了对话交流的意义。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对及时生成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充当能力较差的学生,把已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共同讨论,寻找答案,致使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