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卉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一个既非私营又非政府所有的独特媒体,主要依靠英国公众缴纳的“执照费”生存并服务于公众,因而从理论上来说,应该独立于政府之外并监督政府。在英国国内的新闻实践中,虽然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各种压力和制约,但BBC大体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并发挥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不过,内外有别,若转换到国际传播层面,BBC则显示出明显的政治工具色彩,自觉地为国家、政府的利益服务。在成立之初,BBC就开始针对“敌对国家”进行多语种广播。现在,其“BBC国际广播电台”(BBC World Service Group)及其下属的“BBC世界新闻”、“BBC监测”,“BBC媒体行动”承担着对外宣传、监测外媒和培训外媒人员的任务,是输出英国价值观的桥头堡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工具。
BBC于2015年9月发布的十年规划报告更加明显地展现了其政治工具色彩。报告称,将注资并扩张“BBC国际广播电台”,针对俄罗斯、朝鲜、印度、尼日利亚以及阿拉伯世界推出新的新闻业务或改善原有业务。如此直白的表述——明确点出了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国,而不只是说要改善某种语言的新闻业务——使政治宣传色彩显露无疑。那么,BBC为何要公布有明显针对性的对外宣传计划呢?
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来自外国媒体的威胁。BBC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半岛电视台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等由政府资助的媒体发展迅猛,经济实力雄厚,而他们“只反映特定的世界观和支持者的议程”,所以BBC不能坐视这些媒体“掌控全球辩论和新闻供给”。2014年10月底,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英国本土推出了一个24小时的新闻频道(RT UK),并称此举意在“挑战英国的主导性的权力结构”。几周之后,“BBC国际广播电台”总裁霍洛克斯(Peter Horrocks)发言称,今日俄罗斯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媒体直接威胁到了BBC的未来,也就是说BBC应该有所反应。总之,BBC把自己的举措视为对俄罗斯、中国等国对外传播战略的反击,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保持和增强自己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
其次,此举的目的也可能是拉近BBC与政府的距离,以期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BBC面向国内的新闻部门主要依靠“执照费”运转,而“BBC国际广播电台”则长期依靠英国外交部提供的资金支撑,但从2014年开始,外交部停止了资金支持,使“BBC国际广播电台”陷入了困境。于是,再次向政府寻求资金支持就成了“BBC国际广播电台”的必然选择之一。BBC在报告中也指出,将询问政府有没有对“BBC国际广播电台”注资的兴趣。而在政府这一方面,据《卫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隆曾向奥巴马表示,他对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等媒体“歪曲新闻事实”表示关注。所以,BBC抛出这个“反击”方案,也许能够重获政府的支持。
最后,BBC的“BBC国际广播电台”虽然提供一些中立的新闻报道,但如前文所述,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个集宣传、监测、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政治机构,而非单纯的新闻媒体。因此,提出这样的宣传方案符合其一贯做法,并不算十分出人意料。有学者认为,从冷战时期到现在,“BBC国际广播电台”的对伊朗广播已从单纯的政治宣传渠道转变成为了公共外交渠道。可是,宣传与所谓的公共外交之间的界限,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十分模糊。BBC表面上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新闻媒体,但在实际上,其国际传播业务一直接受政府的高额补贴。在冷战时期,英国外交以及BBC的对外宣传针对的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到了现在,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变,英国外交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而BBC有针对性的宣传计划,基本上是根据当代英国外交的关注重点拟定的。
困难
要实施这个“外宣”计划,BBC还面临许多困难。
首先是经费方面的困难。在2013年,英国外交部为“BBC国际广播电台”提供了2.38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而前文已经谈到,在2014年,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已经停止。于是,摆在“BBC国际广播电台”面前的出路要么是重获政府资助,要么是依靠商业广告或社会捐助,要么是使用公众缴纳的“执照费”。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是否会继续资助仍是一个未知数。来自广告的收入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动用“执照费”容易遭到批评,因为,本国公众很难同意用自己缴纳的费用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其他国家做政治宣传。
其次是外交方面的困难。BBC对朝鲜播送短波节目,其实并不是一种有突破性的举动,而是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因为美国政府主办的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以及韩国的几座电台都在对朝鲜广播。按英国外交专家的说法,BBC此举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赢得一些政治筹码,但若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BBC将举步维艰。而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与朝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为数不多,英国便是其中之一。如果政府支持BBC对朝播音,可能会激起朝方的外交反应。
再次是技术方面的困难。BBC在计划中提及,可能会对俄罗斯播出卫星电视节目,可是美国国际广播局研究员艾略特(Kim Elliott)指出,俄罗斯家庭中拥有可旋转的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为数不多,拥有固定式卫星信号接收装置的家庭订购的主要是固定的国内节目包,来自外国的俄语节目很难走进寻常百姓家。于是,BBC想要对俄罗斯进行宣传,最具可行性的方法是利用互联网。但是,艾略特认为,俄罗斯阻断网络传输的可能性一直存在。
最后是公信力问题。英国学者罗恩斯利(Gar y Rawnsley)认为,媒体的花销与公信力,乃至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外国的那些宣传机构,虽然花费了很多资金,但并未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未明显改变国家形象。而开销相对不高的BBC之所以拥有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国际公信力,是因为致力于向世界受众提供不偏不倚的报道。而针对某些国家展开政治宣传,或者像BBC总裁霍尔(Tony Hall)所说的那样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推进西方民主,会使BBC丧失公信力。但是,如前文所述,“BBC国际广播电台”长期致力于政治宣传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BBC国际广播电台”享有一定的采编自主权,因而其新闻报道的政治宣传色彩还不算十分浓厚。如果客观报道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来源,那么“BBC国际广播电台”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在要求英国政府为其扩张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保持独立性,不去为政府鼓与吹。
结语
与此事件相关的各种言论显示出了西方对外政治宣传活动的虚伪性。一些西方政治家、媒体乃至学者,努力抹黑外国媒体,给他们贴上“偏见”、“政治宣传”、“无公信力”等标签以抬高自己,同时又主张让本国的媒体与他们所贬低的那些外国媒体一样,开展政治宣传,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政治宣传。对于罗恩斯利的言论,曾担任美国之音总裁的杰克逊(David Jackson)回应称,不必在意学者及其其他局外者的言论,“‘BBC国际广播电台过去就是冷战政治工具”,现在开展对外宣传也无可厚非,而且,宣传也不一定就不客观,比如美国之音就是在进行“客观的宣传”。他还指出,今日俄罗斯之类的电视台并不可信,但是,不可小觑其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有明显的进步,而且“有些受众觉得他们可信”。对此,罗恩斯利没有展开争锋相对的反驳,而是说,他担心的是BBC宣传活动的指向性太过明显。这也就是说,对外宣传是肯定要做的,只不过BBC在修辞方面应该收敛一些,不要过于露骨,以免引起对象国的反感。
BBC未来的“外宣”活动有两条可能的路径。一是政策优先,即在宣传方面通过强调某些新闻议题,淡化甚至忽略其他议题,以形成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支持。二是受众优先,即如罗恩斯利所建议的,不强调针对某个对象国,不紧跟政府政策,按语种推出无差别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以赢得外国受众的支持。第一条路径可能为BBC赢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但也可能让他丧失一部分受众。第二个方案意在形成长期的、精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输出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但这需要媒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英国政府是否愿意长期为一个独于政府之外的媒体注资还是一个未知数。当然,BBC自己也在努力解决资金问题,例如拓展“BBC国际广播电台”的广告市场,以期通过广告收入维持运转。
总而言之,BBC未来的“外宣”之路将不会十分平坦,但其十年计划表明了这个传媒巨头抢占国际传播阵地、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强烈意愿,而这也许意味着,未来的国际传播格局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部分。)
(本文受北京语言大学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5YJ0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