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
中国作为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走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西方国家由于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当前,西方涉华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等方面。在上述问题中,西方舆论展现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但总体来看“负面中国”的声音依然较大。
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唱衰声中也有看好者
2015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制造业危机、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等经济困难的接踵而至,艰难前行中的中国经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忧虑和热烈议论,“中国经济雄风不再”“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已经用尽”……西方舆论中唱衰中国经济,甚至质疑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已经搁浅失败的论调不时出现。
针对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不少西方决策者、投资人和媒体公开地表示忧虑。有些人将中国经济减缓称为是经济不健康的信号,甚至是可能崩溃的前奏。”①有人似乎预见到了“中国即将崩溃”,指出:“虽然现在人们都把中国视为一个未来大国,但巨大经济困境将使中国陷入崩溃或长期衰落,抑或结局是中国又回到弱国行列。”②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指出中国经济困境的同时,更对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表示担忧。他指出,近期中国经济放缓的速度和规模导致人们对中国未来的疑虑:中国是否能在经历短暂困难后成为可以对未来有所承诺的强国,还是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面前成为一个从长期角度预测动荡不安的国家?究竟哪一种才是中国未来的真实样貌呢?中国经济放缓对害怕中国崛起的人来说会长舒一口气,但这样的反应明显是短视行为,因为如果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将受阻。一旦增长停滞,中国对于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课题的态度或将变得更为消极。而最为危险的是,中国有可能在海外推行冒险主义。
在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以切身经历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好的。他指出,当你越靠近中国,你就越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来中国的次数越多,你就越能认识到,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中国仍处于自然的增长阶段。有些人表示认同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已走上了转型道路,正在步入“新常态”。虽然转型复杂不易,再平衡过程将是痛苦的,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会不尽如人意,但这个短期痛苦的过程将是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必经之路,中国经济可以实现软着陆。
2015年10月26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勾画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让看好中国经济的人更看到了希望。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十三五”规划表明,中国正在瞄准最可怕结构问题中的往往令人忽视的一环:改变充满担忧和不确定感的中国家庭的行为模式,这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也有人指出,“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已缓解,我们开始看到复苏的萌芽”。
二、对于中国发展模式:虽有怀疑但认同声渐强
中国崛起进程中采取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直是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舆论中将中国模式视为威胁的声音响亮。如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缓慢上升而中国经济遭遇困难,伴随着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中国模式也受到了进一步怀疑。有人指出,过去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活力是建立在出口驱动型、复制西方的技术和方法、人口结构优势等一些不可持续性因素上的,并且中国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着不少问题③。
尽管有这些怀疑的声音,但有不少西方人士却似乎更加理性地来认识中国模式的优势,并指出中国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非常具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夫·霍雷什撰文指出,现在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观念是,逐渐崛起的中国在西方肮脏、粗暴、不公平的资本主义之外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西方在这场论战中越来越失分,而中国模式越来越有公信力。”④就连20多年前曾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充满自信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指出美国政体的诸多弊端、警示“政治衰败”的风险、强调国家能力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中国模式有很多优势,认为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家能力,其政治制度的特性使它拥有高效决策功能。他进一步指出中西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中国更加强调道德的、非正式的限制,而西方强调通过法律和选举对政府施以正式的程序性限制⑤。
西方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国的“五年规划”为经济运行设定一些关键的经济参数和宏观经济目标,中国的市场机制按照这些经济参数运行,这种宏观经济架构使得中国取得了比西方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第二,中国政府的行政能力。中国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执行效率高,发展计划坚决落实,是中国经济表现良好的一大原因。第三,精英阶层的正确决策。中国模式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与背后中国精英阶层作出的正确决策密不可分。第四,多样化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得益于其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多样化经济金融货币政策。
因此,中国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对此,塞内加尔总统瓦德说:“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在推进民主改革方面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更能适应非洲商业环境的事实……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三、对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批评声中也有理解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今,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然而,中国是否真的坚持和平外交政策,针对中国的一些外交行为,有的指责其过度自信、强硬并具有威胁性,而有的却表示对中国防御性外交的理解,以及对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认同。
近年来随着东海、南海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不时加剧,西方舆论对中国是否在推行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热烈争论。不少西方人士指责中国外交变得具有威胁性,认为中国已经开始“以更具扩张性和强硬的外交政策”来取代已坚持了几十年的‘韬光养晦战略”⑥。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行动越来越自信,具有侵略性和威胁性⑦。“中国成为了地区的真正麻烦制造者”,从中国的“越来越自信的行为来判断,……很清楚的是,中国打算通过强制运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挑战亚洲的现状”,“中国正试图在东南亚地区重建中国主导下的地区秩序。”⑧中国“崛起已开始显得更具威胁性,而非良性”。⑨与此同时,也有西方人士表示出对中国外交行为的理解,认为中国外交基本上是防御性的。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先在性的主权诉求至少已经合理存在了66年,中国人捍卫它无可指责”,“任何中国自恃权力大增而扩大海洋权力声索的假定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⑩。
“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战略倡议和政策举措,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西方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广泛热议反映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有的人认为,“一带一路”意在创造巨大的流量,最终将欧亚大陆纵横交错地连接起来,使得它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也有人质疑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最终意图到底是为了互利的合作还是破坏该地区的现有关系?中国展示出来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它既是一个受欢迎的和平繁荣的伙伴,又是一个具有潜在威胁的巨人。更有人担忧,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最终目标是扩大政治、外交和经济空间,是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再平衡的一个重要构成。对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有的认为它是出于纯粹的经济和金融的需要,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为了对抗美国的力量,试图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杠杆延续国家主导的经济,加速向亚洲等外部世界的扩张。
四、“中国责任论”呼声不断高涨
国际社会对“中国责任”的关注由来已久,特别是2005年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提出的要促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说法,将“中国责任论”的舆论带向高潮。随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德国、英国等,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应在贸易、对外援助、知识产权保护、人权、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领域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2014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就伊拉克问题的采访时称,“中国已搭30多年便车”,“却没有做任何事情”。美国总统的这一言论再次推高了“中国责任论”呼声。
西方国家在一些无力解决的国际热点问题上,开始将责任推卸给中国,并指责中国在某些方面无所作为。比如在深陷危机的中东地区事务中,有人公开指责中国在中东危机中的袖手旁观,指出“作为世界第三大国的中国却故意远离危机,主要关注于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努力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这样的象征性表态”。并且,自冷战结束后中国在中东的政策一直是通过“不得罪任何一方和不附加任何条件战略来攫取在该地区的核心利益”11。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战略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也公开指出:“我们无法承受让中国站在一边旁观,却从一个受到保护或在某种程度上稳定的中东获益。”在朝鲜执意发展核武器而不断引发国际危机中,西方不少人士将其归咎于中国对朝政策的失败。美国国务卿克里公开指责:“中国的朝鲜政策已经失败,现在与朝鲜打交道不能再‘一切照旧。”12
此外,有人对规模庞大的中国不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示出深深忧虑,指出中国太大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不作为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虽然如果中国执意并恶意地阻挡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安全、经济和生态环境挑战方面的努力,其企图必然会失败,但如果中国仅仅搭便车,既不有意阻止也不提供建设性支持,那么,它也会削弱国际社会为此做出的努力。”13“稳定现有国际体系虽然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要为维护这一体系而付出代价。”14
五、对于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有赞赏更有忧虑
“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既是世界大势所趋,也是崛起中国的战略选择,而参与全球治理意味着中国在享有更多国际权力的同时也必然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此,中国在全球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不但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而且努力以行动落实。仅在2015年,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到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中国声音”到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中国方案”,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大幅提升缴纳联合国会费等,中国明确展示出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积极姿态。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要积极作为并争取发挥领导者角色的努力,国际舆论既有赞赏、期待,更有批评甚至担忧。
对于巴黎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承诺,虽然有舆论称赞中国的举措“非常值得欢迎。中国展示领导才能之际,正值气候变化议程缺少愿意冒政治风险的领导者。在巴黎气候大会年底召开前,北京的倡议为相关磋商注入了动力。北京的参与或能有助于避免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遭遇的惨败重演”。15还有舆论对中国的角色提出更高期望,希望中国“可以在过于注重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也可以充当起动员作用的领头人”。16但是同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中国行为表示怀疑甚至不满的声音依然不少,认为“中国在实际减少温室气体方面,这些步子并不大。中国还未接受在国际上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中国“只是在花钱补偿”。并且,“中国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放任中国的环境退化严重危及国人福祉,这最终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并且,“到目前为止,中国一直得以躲在上个世纪90年代达成的协议后面。”“25年后,中国再也不能令人信服地声称是无辜的旁观者了。”17也有舆论指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无法说明,中国在那之前的碳排放绝对值将增长多高,工业排放减少60%-65%的承诺实际上也留下了很多的“事实上明显增加碳排放”的空间。18
而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西方舆论特别关注中国的“网络主权”愿景,认为这既表明中国希望国际社会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更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也表明中国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以自己认为适宜的方式监管网络活动的权利,更有舆论进一步提出了对中国在“网络主权”名义下从事网络间谍活动的担忧。
结语
通过上述对当前西方涉华舆论基本态势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西方对中国存在各种不同认知也反映出复杂心态,其原因是中国本身的复杂性和西方社会的多元性导致了各种声音参杂其中;但另一方面,西方主流舆论仍然显示“负面中国”的声音更多更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数西方人士仍然坚持以权力政治视角来看待中国崛起,当前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刻调整加剧了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乃至恐惧。
「注释」
①Milton Ezrati, Chinas Decisive War on the Status Quo, The National Interest, January 5,201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s-slow-war-the-statusquo-14805?page=2.
②Gordon G. Chang, Will 2016 Bring the Collapse of Chinas Economy? The National Interest, December 29,201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will-2016-bring-the-collapse-chinas-economy-14753.
③Sebastian Mallaby, The World Economy in 2016: Watch China, December 23, 2015, http://www.cfr.org/china/world-economy-2016-watch-china/p37397.
④尼夫·霍雷什:《中式资本主义流行,民主作为经济模式完蛋了吗?》,香港《南华早报》2015年7月27日。
⑤李世默、福山:《中美体制比较》,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 world/bjzd/20150330122907_4.html。
⑥Elizabeth C. Economy, ” Chinas Imperial Resident: Xi Jinping Tighten His Grip”,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14, Vol.93, No.6, p.88.
⑦Harry J. Kazianis, To Avoid a War with China, Should America Abandon Asia? The National Interest, January 6,201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avoidwar-china-should-america-abandon-asia-14792?page=2.
⑧Rajeev Ranjan Chaturvedy, “New Maritime Silk Road: Converging Interests and Regional Responses,” ISAS Working Paper, No. 197, p.17.
⑨Alan Dupont,Chinas Maritime Power Trip,,The Australian, 24 May, 2014. p.16. http://www.lowyinstitute.org/publications/chinas-maritime-power-trip。
⑩Greg Austin, Why Beijings South China Sea Moves Make Sense Now, The National Interest, December 16,2015.
11Michael Clarke, Can China Afford to be Aloof in the Middle East? The National Interest, December 22,201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anchina-afford-be-aloof-the-middle-east-14700.
12《美国拿朝鲜没辙污蔑中国 中国驳对朝政策失败论》,《环球时报》2016年1月6日。
13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China Challenge: Shaping the Choices of a Rssing Power, W.W.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2015, p.xx.
14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China Challenge: Shaping the Choices of a Rssing Power, W.W.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2015, p.115.
15《FT社评:北京带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5年9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4206。
16巴斯蒂安·亚历克斯访谈:《中国是反气候变暖斗争的坚定支持者吗?》,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网站2015年11月4日。
17同15
18埃林:《中国从气候魔鬼到峰会积极分子》,德国《世界报》网站2015年11年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