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美术学专业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

2016-05-30 08:51庞宗超
关键词:综合材料水彩创新思维

庞宗超

摘 要:地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将绘画基础课与创作课相分离,教学内容单一且轻“艺”重“技”,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和创作意识的提升,与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课改精神不相符合。水彩课既是基础课也是主干课,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水彩课中融入创作意识和综合媒材的多元建构,可以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跨学科、跨画种的综合专业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水彩;创新思维;创作意识;综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J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71-03

地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新型中学美术教师,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绘画技能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矛盾,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美术基础课教学内容单一且过于偏重绘画的表现技能训练,缺乏创新思维、创作意识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美术教师,必须从基础课程的改革做起。

水彩课程既是基础课也是主干课,和素描及其他专业课程联系最为紧密,而且水彩画工具简单、作画方便、成本低廉,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水色交融的审美特质和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选择水彩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中西结合、承上启下、以点带面,加以各课程的优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功效,最终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与培养目标趋向一致。通过水彩画综合材料技法的學习和探索研究,从学生审美能力、表现意识、创作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逐步加深对绘画媒介、画面形式语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绘画符号、增强水彩作品的风格多元化与当代精神内涵、提升作品艺术格调,借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一、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教学的背景

(一)创意思维及创作意识欠缺

地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将绘画基础课与创作课相分离,教学内容单一且轻“艺”重“技”,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和创作意识的提升。

(二)“美术高考思维定式”的瓶颈

当前的美术高考考前培训早已沦为应试教育,为提高专业过关率而要求考生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刻板教条、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艺术规律背道而驰,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通过此种训练升入大学的学生审美素养停留在美术高考作业的水平上,美术思维僵化,创新意识被严重扼杀。如何扭转学生的“美术高考思维定式”,成了摆在高校美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教学的实施路径

师范类高校美术教学应把建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水彩教学的主要目标落到实处,并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入手。

(一)改技法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把创意思维、创作意识贯穿到水彩画教学的每一环节

创作意识的植入——把基础课改为创作式基础写生课。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1]。低年级学生的绘画实践大多都是按老师摆好的静物或者模特被动地进行摹写,较少或从来没有绘画创作的经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在基础写生课中要把创作意识的培养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作能力。

水彩静物写生是绘画基础训练中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其长期的静止状态有利于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分析研究对象的色彩、形体、质感、空间及画面的构图、笔触、肌理、形式语言、审美内涵的表现。水彩静物创作式写生相对于水彩风景、人物题材的创作而言在各个方面更容易把控。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诚体验与感悟。在静物题材的选择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新的视角发现司空见惯而又往往不易被人关注的、平凡而又独具个性的物象,在自身生活及其周边事物中发现美的存在。除了蔬果器皿等常用物体外,其他一切学生有感而发能够打动自己、有视觉造型美感的物品均可入画。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古今中外优秀静物绘画作品(不仅是水彩)的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不同物象的特点和物理表征下所蕴含的审美元素,以及对此物象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情感因素。如梵高作品《一双旧鞋子》,我们能从这一双破烂不堪、沾满田野泥泞的鞋子中体验到艺术家不一般的情感,“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2];油画家忻东旺笔下的《大白菜》形象或低矮臃肿枝叶枯败,或瘦峻挺拔枝青叶绿,作者将白菜这种平凡之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亲切感人的力量;青年油画家薛广陈代表作《中国式风景》以超写实手法精心描绘的却是几块拆迁后废弃不用的、沾满了水泥和白色灰浆的半截砖头,题材虽属静物,但在作者别样的视角下呈现出了不一般的审美特质——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意味;冷军的《世纪末风景》系列把铁丝网、干裂的泥土、医疗废弃物等物体排列组合成世界地图的形式描绘出来,暗示了后工业时代对环境和人的精神的异化。这样学生在寻找题材的过程中便把自己的情感因素注入到了表现对象当中,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情感表现在其中得以初步体验。

题材具备以后,静物的摆放也要学生的充分参与甚至主导。这其实是艺术创作的构思节段,对于如何摆放静物,教师可以提出建议而不可越俎代庖。对优秀作品的鉴赏临摹借鉴如同和优秀艺术家的交流对话,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现能力。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优秀静物画作品作为参照,在摆设静物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的大小、角度、色彩、明暗、质感、位置等做反复调整,进一步加强对表现对象的审美认知、艺术表现语言及抽象构图骨架建构的内在联系。

经过前期的题材选择、静物构思摆放两个节段,后期的艺术表达就相对顺利很多。在此节段的教学当中,应遵循艺术教学规律,改原来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为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对绘画的感悟、审美倾向及表达能力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美术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即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艺术个性、鼓励审美样式的多元探索,激励创新,把学生学习水彩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二)水彩综合材料介入教学对学生创意思维、创作意识的提升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语境下,狭隘的绘画本体语言纯粹观越来越不符合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在视觉艺术领域,架上绘画伴随着各种文艺思潮的兴起在媒体材料、审美特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跨画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趋势并逐步走向“综合”,各画种之间的边界渐趋模糊,以致很多美术作品按传统的材料特性分类法,很难判定它到底属于什么画种。由此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特设“综合材料绘画”独立展区,标志着“综合材料绘画”已成为当代主流艺术门类之一,在美术界掀起了对不同材料、不同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类高校单独开设“综合材料绘画”专业的院校还不是太多,地方师范类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与当下美术大的发展趋势脱节严重。在地方师范类高校短时期内难以大幅调整课程设置体系的情况下,从现有课程当中融进综合材料的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材料表现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画面效果的新视觉呈现,而综合媒材及技法的的多元运用可以产生新的审美效果,改变学生对水彩传统单一技法教学模式的麻木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性发展,从而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增强绘画创作意识。

综合材料如何介入水彩画基础教学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作意识,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了解综合材料使用的两种方式。一是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及想法,然后据此找寻合适的媒材进行表现;二是对某种材料产生极大兴趣和感觉,然后根据此材料的物理属性及审美特质进行相应的艺术表现。后者对材料的运用是建立在强烈的直觉基础之上,因此作品中材料自身的表现与艺术表达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富新意和感染力。作为美术工作者,对材料的审美属性以及对材料在审美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不同审美特质的直觉和认知能力,反映着作者的审美直觉、审美天分和审美创造力。这种直觉和认知能力无论对于艺术家还是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打破思维定式以及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恒常审美符号化的定式[3],使作品独具创新精神而保持活力。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鉴赏分析中外水彩作品综合媒材技法使用较为成功的范例,使学生了解材料表现的多种可能性,打开学生思路,根据范例举一反三,提升自己对材料的直觉和认知能力,学会主动探索适合水彩表现的非传统媒材技法。

如美国新现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干笔水彩画作品对非传统媒材的使用就极其丰富,白粉颜料、矿石颜料、蛋清、胶水等媒材配合与之相应的特殊表现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材料技法不能层层叠加深入刻画的弊端,使画面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肌理美感。广东水彩画家黄增炎长期致力于水彩新媒材的研究与实践,他在水彩纸上以乳胶漆或丙烯做底,使载体粗糙坚硬耐水耐磨;在颜料中加入适量的胶合剂使颜料变得略显粘稠,在绘画工具上选用毛质粗硬的油漆刷子,这些非传统媒材工具的使用加上作者深厚的美学素养,使其作品造型坚实、色彩微妙、笔触纵横捭阖酣畅淋漓、肌理丰富耐看,与传统画面效果大相径庭,具有了一种汉朝石雕般沉雄博大的美学品格。水彩画家张英洪经常利用油水分离的原理在画面上制造斑驳陆离的肌理效果,其作品《陶颂》绘制时在颜料中加入少许油,使水油若即若离的附着在载体上而呈现出特殊的斑驳肌理,这种肌理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陶表面纹理的浑厚沧桑,使画面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中的部分作品也局部使用了不同的媒材介质,使画面的表现力大为增强。如陕西陈振国作品《秋醉大巴山》中前景树的处理用锯末进行堆积,再以水彩染色,出现丰厚的肌理效果,更好的表现了物体的质感和量感;广东颜苏平作品《风起》的背景大量使用布纹拓印的手法造成新奇丰富的画面效果,与画面主题十分契合;天津单爱兰作品《希翼》,底层大面积使用丙烯底料做了简单大气的肌理,厚重而简洁,对烘托画面的惨淡气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山东段国锋《象由心生之八》、浙江任祥芝《家·二联》、辽宁刘金鑫《局中人之静候一》等作品均使用不同媒材对基底做了不同肌理的塑造,再施以拼贴、拓印、干笔叠加等非传统表现技法,使作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湖北邵昱皓《桌前—续集》则将透明水彩与不透明丙烯颜料结合,使背景色层更加均匀单纯厚重,降低了绘制难度的同时却增强了画面效果,有利于作者主题意旨的表达。

由此可见,水彩画作品中综合材料创新性的合理使用,可以达到对物象形体、色彩、质感、肌理等方面艺术化的加强和纯化,其目的不只是对物象的写实再现,还有对视觉属性背后精神层面的实现和超越。

再次,结合具体作业对水彩综合材料的载体、媒介、工具等进行分析讲解及试验实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了解熟悉水彩综合材料使用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特殊效果,并恰当用这种特殊效果来表现物象的视觉审美特性。在作业过程中应该注意,水彩综合媒介表现并非简单地把多种材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媒材的特点,利用其外部特征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帮助物象实现从自然样式到艺术美的形式构成转化,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新的审美体验。

水彩综合材料介入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跨学科、跨画种的知识综合融通和媒材技法的表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极力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从个人的生活当中及其周边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拓展多种材料表现的方法,激励学生发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才能。

(三)改变水彩画作业成绩评定标准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成绩评定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原来的成绩评定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法轻创造、重写实轻多元表现,与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因此在评分标准上应把原来的考评标准改为:结果考评和平时过程考评相结合进行考评、综合材料技法表现与创造力在技法中的呈现程度考评、包括写实在内的多元审美与表现手法考评,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鼓励多种绘画语言的拓展。在这种成绩评定机制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兴趣增加,创意思维、创作意识及综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教学探索,应着眼于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课改精神,以水彩画教学为切入點,以点带面,力求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为中学培养输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新型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彭琛,马春明,周松竹,薛睿韬.大学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7.

〔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8-19.

〔3〕汉风.中国绘画创作空间的历史性拓展——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J].美术家通讯,2015,(2):17.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综合材料水彩创新思维
水彩的“干”与“湿”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