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
小米支付,雷军选择低调发布
8月16日,是小米的“米粉节”。今年,小米没有在线下举办大型发布会或是粉丝活动,而是由雷军在小米直播平台上做在线直播发布会。在这场名为“小米黑科技发布会”的线上直播发布会中,雷军详细地介绍了小米支付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支付第一次公开现身。今年4月21日,小米便宣布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创新移动支付行业发展。8月12日,小米支付在MIUI 8中启动内测,并邀请用户参与测试。自那之后,雷军和MIUI负责人洪锋也曾多次有意无意地在直播中秀出小米支付。直到9月1日,小米才和中国银联举办发布会,正式发布小米支付。可以说,小米支付的亮相方式很不“小米”。
正式发布时,小米支付已经支持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20家银行。而在技术细节方面,小米支付采用了与Apple Pay相同的NFC方案,操作和交互的方式也与Apple Pay别无二致。相较于Apple Pay和Samsung Pay,小米支付的另一个卖点是还具备小米公交功能,可以让小米手机支持乘坐公交车刷卡功能。
关于支付,小米早有布局
如今再回过头来看,为了做支付小米其实也是蛮拼的。据官方披露,小米早在2013年6月就与中国银联签订了协议。在2014年,小米就开始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但由于近年来有关部门对于牌照发放的把控严格,小米一直都未能如愿。无奈之下,小米于今年1月耗资6亿元人民币,低调收购了捷付睿通,由此间接获得了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而今年2月,搭载指纹识别功能的小米5发布,更是为小米支付上线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尽管小米支付姗姗来迟,但是小米对金融领域的布局却早已展开。去年5月,小米金融问世,它定位于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活期理财、定期理财与基金等金融服务。今年6月,“小米少儿保”保险的推出,也正式宣告小米开始涉猎保险相关产品。而到了6月13日,小米又宣布联合多家企业成立“四川希望银行”,并正式获得了中国银监会批复筹建,进军银行领域。
如今小米支付正式上线,便可以将小米此前的这一系列业务布局进行有效的串联。不过,这一切真的会遂小米的愿吗?
竞争对手不止苹果三星
此次小米支付的低调面世和此前Apple Pay的高调亮相形成了巨大反差。其实,即便是苹果家的Apple Pay目前存在感也并不算高—尽管很多人在其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纷纷尝鲜,然而新鲜感过后便将它束之高阁很少会再使用。而和苹果相比,小米的品牌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显然也很难形成Apple Pay进入中国之初的跟风浪潮。
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5.97万亿元人民币。移动支付的巨大市场,吸引了苹果和三星,也同样引起了小米和华为的注意。然而就目前看来,在中国移动支付的巨大市场中,手机厂商军团似乎并不得志,市场的领导者已经是另有其人。
显然,小米支付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实并非Apple Pay和Samsung Pay,而是《支付宝》和《微信》。在如今的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是63.41%,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手机QQ支付)则为23.03%,银联仅占0.69%。在这个成绩的背后,是大量的地推广告和疯狂的烧钱补贴—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打通线下支付渠道方面耗费了巨大精力。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已经获得了中国香港地区的支付牌照,正欲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小米手机虽然有着不错的销量,但是相较于动辄数亿用户的《支付宝》和《微信》来说,还是基数太小。更重要的是,二者已经抢占先机垄断了市场,小米想要谋得一个不错的席位已经十分困难。
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想要起势,还需要有高频应用场景的狂轰乱炸。对应于《支付宝》和《微信》来说,则具体体现在淘宝购物、出行打车和抢红包等几个方面。其实,这也是Apple Pay和Samsung Pay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值得庆幸的是小米支付找到了一条公交卡的差异路径。对于很多人来说,刷公交卡的确是一个高频应用场景,然而这却只是一种价值较小、使用初级的应用—公交卡支付做了多年一直没能成为主流,其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小米支付要想由此取得突破,难度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