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景
2015年12月29日下午,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福建博物院主办的《时间都去哪了—〈观我〉影像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的主体部分就是曾经在国内外巡回展出的叶景吕系列肖像(见《中国摄影》杂志2009年8月号《叶景吕—一个中国人六十二年的肖像》)。这是叶景吕系列肖像在国内多个地方巡回展出后,首次回到福州故里展出。叶景吕的孙子叶林、叶景吕的舅公、清代外交家罗丰禄的孙子罗孝逵,曾经见到过叶景吕在三坊七巷走过的福州文史研究学者唐希,叶景吕曾经拍摄过照片的老照相馆摄影师刘良达,以及出让叶景吕相册的古董书商马先生等,都来到了展览现场,在这里共同见证叶景吕的归来,向叶景吕先生致敬。
2007年,北京的收藏家仝冰雪先生通过网络发现并收藏了叶景吕的私人相册。从1907年开始,叶景吕每年去照相馆拍摄一张肖像,作为这一年“观我”的仪式,一直持续到1968年,整整62年,编制了一部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的个人影像传奇。其中,在大部分年份里,叶景吕还采取一年站姿、一年坐姿交替轮换的拍摄方式,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仝冰雪在收藏到叶景吕照片册后,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系统的研究,梳理出了叶景吕本人和照片册背后的故事。
叶景吕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15岁时作为仆从,随大清国驻英公使罗丰禄赴伦敦履职。在英国的五年里,叶景吕接触到基督教,并爱上当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摄影术。1901年返闽后,受罗家委托,掌管其在福州城中的茶行和当铺生意,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叶先生居家颐养,闲玩古董邮票。1968年,叶景吕在福州三坊七巷之宫巷33号因病离世。2007年,叶景吕之孙叶林在搬家时,把叶景吕的照片册遗失,后这本相册辗转通过福州的旧书商马先生,转售给仝冰雪先生,一段因缘从此开启。
在仝冰雪的努力下,从2008年开始,叶景吕肖像先后参加了沈阳国际报道摄影节(2008年)、798大河画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2008年)、连州国际摄影大展(2008年)、广州摄影双年展(2009年)、韩国光州国际艺术双年展(2010年)等联展。2010年,仝冰雪出版了专著《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从2011年开始,仝冰雪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策展,推出了《观我:叶景吕肖像志》全国巡展,并先后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2011年)、澳门艺术博物馆(2013年)、河北博物院(2015年)、鄂尔多斯博物馆(2015年)等展出。2015年底,经过长时间的筹备,《观我》巡展终于来到叶景吕的故乡福州。
“观我”,取自《周易》“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即以心“审视”,自省言行,不断完善。本次展览的主体部分,按照片主人公叶景吕当年在相册中整理的拍摄年份,顺序呈现62幅肖像,从第一张1907年27岁开始,一直到1968年的88岁止。62帧巨幅肖像照的震撼性展陈,使观众近距离与主人公共语,并咀嚼其为“我”而存在,及自尊、自爱、自省、自信的人生态度。在这62幅肖像照片之后,是同样大小的一张相框和卡纸,只不过画心变成了一面镜子,观众走到这里,在镜像世界中窥见自我,观照内心反观岁月,在展览的这个特别设置中完成“观我”。当下,人们在生存的链条上过往匆匆,生活趋于速食与碎片化,静心“观我”竟成为奢侈品。“认识你自己”,把持住生活中的自我,提升人生的质量与人格的尊严,这正是《观我》所期待的。
笔者在展览现场随机询问了一对看完展览后在镜子前自拍的情侣,他们说:“看完特别震撼,一站一坐之间,人的一生就这样消逝了,要珍惜现在,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这句话正应了展览策划者的初衷。经历了三个时代的跌宕起伏,叶景吕历经坎坷人生,但他在照片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雅、淡定、从容与温和的气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表象下,是主人公内心的充盈和坚韧。这组看似普通的肖像,无意中展现了中国人当时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普通中国人以自己生命历程在无言诉说的中国故事。
叶景吕是个有心之人,热爱生活的人,每年到照相馆给自己留存一帧肖像照,让我们看到了摄影背后庄重的仪式感,影像的膜拜价值和礼仪功能并没有随着瓦尔特·本雅明所预示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而消逝,“从一张表现人脸瞬间表情的早期照片中,灵光最后一次散发开来。”(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时间在流逝,年华在蹉跎,唯有每年保留的照片成为永恒的祭奠。照片中的叶景吕庄重儒雅,气质非凡,想必在拍摄之前都经过一番精心梳洗和打扮。这不仅是对拍照者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崇高敬畏。叶景吕通过这种仪式感很强的个人肖像,寄托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据叶景吕之孙叶林回忆,祖父晚年常常翻阅着这本相册。叶景吕在翻阅中一定是专注的凝视,并非现代人散漫的消遣。所以,较之如今数码摄影时代的人们对待拍照随性的态度,叶景吕先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值得现代人深刻的感悟和思忖。
观众在展览现场,可以亲自与叶景吕的后人、罗丰禄的后人面对面交谈,听听他们亲口讲述先人的故事。展览现场还安置一个大屏幕电视,播放福建电视台2010年拍摄的关于叶景吕的纪录片—《雕刻的容颜》。现场观众在观看完叶景吕的62张肖像后,还可以驻留于此,静静品味照片背后的时代风云变幻。叶景吕的后人、收藏者、研究者,与电视编导一起,在这里重现了更为立体鲜活的叶景吕和那个时代,而不仅仅是展厅悬挂的平面的照片。
叶景吕连续62年的个人肖像照片,出现在福州并非偶然。福州作为沿海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照相馆,这些照相馆开设于仓山、南台、南街三个区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初期。根据福州档案馆保存的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照相业同业公会的档案资料,1950年,根据对照相业进行的普查登记,福州总共有79家照相馆,这对于一个当时只有30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叶景吕生活在士绅官宦和知识阶层云集的三坊七巷,到了民国末期和解放初期,这周围云集了庐山轩、镜中天、二妙轩、时代、会英、东南、华大、华芳、宝记、光华等大大小小31家照相馆。照片,不仅是他们在重要时刻或人生转折期,留影以资纪念或表明心志的物证,还成为社会名流间诗文之外应和酬唱的另一雅兴,成了凝聚与传递情感的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观我》在其他地方的展出不同的是:在福州的展览,特别增加了《记忆》《寻人》《再现》三个附属展览,以增加《观我》的历史厚度与时间维度。
《记忆》展出了叶景吕生活的时代福州代表性照相馆的30多幅摄影原作,以及同时代的十几台照相机。这些早期照相馆拍摄的个人或家庭照片(包括玻璃底片),时间跨度为晚清到“文革”初期,这些原作,与早期从玻璃干版到胶片、波拉胶片的传统照相机一起,按照时序陈列在六个展柜中,可以使观众了解这一时期的福州照相馆业生态的大致脉络及风格特征。
《寻人》展板中的照片来自1950年代至 1980年代的福州家庭相册,这些照片或者拍摄于照相馆,或者是在福州代表性景点的留影,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照片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应该健在,观众也许还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或父辈的身影,以及他们的生活印痕。
《再现》是在展览现场还原了一个晚清到民国初年福州老照相馆的场景。这个照相馆的背景,是根据1915年和1918年两次在叶景吕照片中出现的照相馆背景布复原的,现场放置的花几、茶几、椅子、座钟、水烟壶等道具,均为民国时期的老物件。场景前方是一台早年照相馆使用的木质座机。观众在这里可以体验当年的照相馆拍摄过程,也可以借助这一场景,用手机留下一帧自己穿越回民国的复古照。
叶景吕的孙子叶林先生一来到现场,就笑着说:“我把爷爷的照片弄丢了,但现在爷爷出名了”。确实,私人照片相册,作为怀旧与记忆的载体,情感的依托物,本为个人观看的私密物件,如今也成为公众展览检阅之物。就如同教堂、庙堂里的壁画本为神灵而作,墓穴里的壁画本为亡灵而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功能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步走向更为宽泛的艺术范畴。本次展览《记忆》部分中,某些照片人物的儿子、孙子,也曾把他们供在神像的位置缅怀他们,一代人两代人之后,他们就随着家族的变迁、旧房的拆迁,跟随其他废弃物一起流入公众社会。经过策展人的努力,他们从此就变成了公众记忆。
从叶景吕精心拍摄并剪贴留存的62年的肖像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时光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流淌,还看见了先人的容貌、服饰、生活起居、市井娱乐。小小一方照片,成为当时社会时尚的风向标,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从中解读出他们的生活、精神状态,解读出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像片—为我们打开了照亮过去的那一盏明灯。此时的像片,不仅仅只是自我的观照,也成为了时代的载体,复活了中国人对近代、现代和当代史的记忆。
本次展览开幕的同时,策展者还专门组织了《观我·记忆—照相馆和叶景吕时代》学术研讨会。叶景吕照片的收藏者、本次《观我》策展人仝冰雪,介绍了叶景吕照片收藏的背后故事,以及围绕这套照片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和推广,还重点阐释了叶景吕照片带给自己的感悟和“观我”的含义;笔者作为本次展览的其他三个部分的策展人,结合自己的福州照相馆照片的收藏和研究,介绍了福州照相业的发展流变;福州文史研究学者唐希,介绍了叶景吕的家族历史,并从福州文化生活史的角度,让观众认识叶景吕时代的社会与生活;曾经在福州鼓楼区多家老照相馆工作过的摄影技师刘良达,介绍了福州老照相馆的技艺、技法,师徒传承机制等不为现代人所知悉的秘闻。一个好故事的流传不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讲故事的人。通过这些讲座内容,参观者对叶景吕的肖像传奇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全民摄影时代,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一个回顾展和致敬展,仅仅缅怀过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似乎更应该在展览中寻求些什么。看完《观我》后,确实也引发了观众对人性、人的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因此,这一系列影像构成的展览已经进入艺术活动范畴,而不仅仅是一个老照片展。生活需要记录,生命需要丈量,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追赶时间和效率,或许忘记了回归生活本真的体验和感悟。眼球经济的花花世界,总让我们眼花缭乱。被冗余和垃圾信息所包围,更是缺乏一份沉静和平和的心情。从文字时代走向读图时代,从读图时代又走向视频时代,过度的感官刺激终究会使热情退却、头脑麻木。
再次静观这62帧巨幅肖像,感受对生命的敬畏,思忖自我的人生,观叶景吕,更是观我。
(感谢仝冰雪先生提供《观我》展览的有关背景资料)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