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
孩子在家里蛮横得厉害,常常对爸妈尤其是对(外)祖父母大呼小叫,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可是一到外面就“蔫儿”了,说话、做事都畏畏缩缩的,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都不敢吱声,俨然是个小小的“两面派”。
说起“窝里横”孩子,对此感到头痛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呢?
孩子“窝里横”,是被过度照顾、过度保护的结果
表现:对家里人呼来喝去
这是过分溺爱的结果。一家子大人都围着孩子转,会令他养成自我中心的习惯,认为别人就是应该以他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满足他,因此对家人呼来喝去,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有的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乖巧听话,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却蛮横无理,这也是老人在抚养时更容易溺爱、纵容孩子导致的结果。
对策:给孩子设立行为边界
在家里也要确立一定的准则,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对于他的需求,也要有选择性地满足,或者不要即刻就满足,而是延迟一会儿。在(外)祖父母和父母共同养育的情形下,则要尽量保持所有养育者态度的一致性。孩子明白了自己行为的边界,就不会一味地蛮横不讲理了。
表现:稍有不满就大发脾气
这是孩子的情绪表达有问题。要求没有被满足或没有被立即满足,孩子自然会有点儿不开心,然而一味地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可不是办法。会做出如此反应,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被鼓励用语言或适当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即刻满足了他的要求,这会让他以为哭闹的方式最有效,鼓励了他继续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与溺爱正好相反,是家里人对孩子的要求太过严格,而且不与通融,孩子心里其实积累了很多的“不愿意”,却无法正常表达,就只好用大发脾气来反抗了。
对策: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方法
一味地责怪孩子“发脾气不对”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是他唯一的、或者认为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方法,鼓励他用语言说明自己的需要、描述自己的感受。有的家长太过“贴心”,还没等孩子开口就已经猜到并做到他想要的了,这也会剥夺孩子发展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要耐心一点儿,先示范给孩子看,然后等待他自己表达出来。
孩子“窝外蔫”,是不懂得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
表现:面对外人胆怯、退缩
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会和别人打交道的本领。上面说到,如果孩子在家里用呼喊、命令、哭闹等方式就能达到目的,从大人那里获得需要的满足,那么他会以为,这种方式就是最有效的。等他走出家门、与其他人交往时,一开始也会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一概运用同样的方式。可是很快他就会发现:这一招不灵!而此时的他又没有别的办法来应付和家里不同的情形,就会不知如何是好,从而变得胆怯、退缩。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受别人欺负或出什么事故,不许孩子出门,或者常常吓唬孩子说“外面有坏人”,孩子自然就觉得我在家里怎么都可以,但是到了外面就会碰到很多危险,不能乱说乱动了。
对策:教会孩子如何与人交往
同样,一味地责备孩子“怎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别人欺负你,你怎么也不吭声”等等是没有用的,因为他还没有学会跟别人打交道的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做。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逐步地、有意识地教给他一些方法,比如跟别的小朋友同时想要一件玩具时怎么办、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怎么办、如果别的小朋友提出的要求自己不愿意怎么办等等。很重要的是,平时在家里就要创造一种平等相处的人际关系,鼓励积极的、友善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利于养成孩子里外一致的行为方式,而且家总是最能保护他、最安全的地方,让孩子把家作为人际关系的演练场,等到他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本领,就会更有自信,出了家门也不会再胆怯、退缩了。
改造孩子,从转变家长自己开始
每个“窝里横”孩子的背后都有家教的原因,因为家长的管教态度和方法是孩子性格行为的最大指向标,所以想要对孩子进行改造,首先得从家长的自省和反思开始。
确立恰当的行为规范
家里家外“两面派”的孩子,常常知道在家里自己可以拥有特权,家长会对他顺从或无原则性地宽容,而到了家外就得遵守规矩了。因此家长在家里也要确立恰当的行为规范,最好与幼儿园——孩子最主要的外环境保持相对一致,赏罚分明,不能纵容。而且要全家人共同遵守,孩子也平等地作为家庭的一员接受约束,这样孩子就能从大人的言行举止中耳濡目染,获得教益。
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
通常有“窝里横”现象的孩子,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这往往是由于家长代劳的情况比较多,孩子锻炼的机会自然就少了。这样的孩子掌握技能和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反而影响学习和发展。家长要改变过度溺爱和保护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让他自己尝试着做。每当孩子有一点儿努力,取得一点儿成功,都要及时给予肯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尊重及了解孩子的心理
家长要让孩子的各种情绪和需求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鼓励他诉说自己的需求和情绪。首先,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尊重,静下心来倾听他的想法和意见,耐心地听孩子倾诉他内心的焦虑和烦恼,了解孩子伤心、失落、自卑、怯懦……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再对症下药,给予孩子适当的点拨,启发孩子在自己身上寻找改变的方法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