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维的芦苇”,这表明我们兼具灵与肉,人本是来自于自然与大地,它不仅给予我们温饱,也滋养着我们的性灵。田园,湖泊,大地,亦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琦君说: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但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体现一种通透人生的豁达;陈志宏的半亩方塘,春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夏日是孩子的世界,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变化的是四季,永存的是人情;杜怀超的草垛,乡村独有的风景,丰收的粮食,给了肉体一种物质上的温饱;那草垛,却给了精神上的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
同点 1.三文题材相同,都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讴歌,都体现了对充满宁静与诗意的田园生活的神往。《方寸田园》中说道:“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萧萧池塘暮》中写道:“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草垛》更是直言不讳道:乡场上,是金黄的草垛,草垛上,是一片精神的家园,一群回归的鸟儿,在阳光下,对着天空唱响生命更迭的歌!
2. 三文体裁相同,用运用了记叙文的行文方式,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3. 三文的文学技法相似,都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异点 1.三文的情感基调不同。《方寸田园》的情感是舒缓的,轻松愉悦的,“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期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萧萧池塘暮》的情感前文是欢快的,后文是沉郁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而原因就在于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作者在文末发出了“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的疑问,体现了无比的痛心;而《草垛》昂扬着对于生命蓬勃朝气的崇拜与向往,是对父辈的一种象征化的礼赞,情感奔放热烈。
2. 三文所阐述的主题思想不同。《方寸田园》阐述的是性灵自有其归处, “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用刻意加以约束;《萧萧池塘暮》是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深沉追问,是对古典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现代文明之间紧张对峙的深深担忧;《草垛》是对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生命力的礼赞与崇拜,同时也隐含着对自我归属和自我价值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