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芝 万丹洁
2015年,国家档案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行档案系统4年一度的表彰先进活动,昌平区档案局(馆)、市档案局区县处冷旭川同志分别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本刊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希望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发扬立足平凡、创造非凡的档案精神,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为推动我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昌平区档案局(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为中心,以“三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机制,档案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为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局(馆)获得了“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呈亮点,出硕果,“两个品牌”引领发展
局(馆)以打造品牌为引领,使同志们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过程中加强学习与思考,提高了素质与能力,档案工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区域文化等方面发挥良好示范作用。
(一)勤奋耕耘,巩固成果,树立新农村档案示范区品牌
2011年,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成为了全市首家、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自此以后,局(馆)着力巩固好示范区建设成果,健全新农村档案工作长效机制,力争示范区效应持续升温。一是设立专门机构,健全专业指导机制。局(馆)通过与区编办等有关部门协调,设立了档案业务指导二科,编制4人,专门对镇街、农村和社区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服务。二是常态资金投入,健全财力保障机制。通过争取,局(馆)把村档案室装具费列入年度专项预算范围,为各村配发档案盒等30多种档案常用装具,并根据经费结余情况和村档案工作需要,分期分批配发打孔机等设备,保障和满足村级档案装具的使用需求。三是打造专业队伍,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局(馆)把村级档案员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全区档案员培训整体预算,适时组织上岗培训,使新上任的档案员都能做到持证上岗。我们还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即着力打造一支会协调、善督导、精业务的“镇级档案员队伍”;着力打造一支善收集、会管理、能守岗的“村级档案员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用得上的“大学生村官档案工作队伍”,保证各村档案日常工作有人做,归档案卷有人管。局(馆)每年深入到村里开展业务指导都在600人次以上,共培训镇街和村级专兼职档案员及大学生村官2000余人次。通过形式多样的指导培训,全区各行政村档案工作水平和人员素质均有大幅提高,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资源共享化、人员专业化的“四化”目标。
目前,全区303个行政村,涉农档案总数达40万卷件,村村都可利用计算机查阅档案目录信息和照片档案。昌平区新农村档案示范区品牌在全国档案行业起到示范作用,具有知名度,许多同行到局(馆)交流学习。
(二)挖掘精品,辐射带动,打造档案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局(馆)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助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近年来,围绕热点选取主题,举办了《定格昌平摄影展》《历届党代会展》《京畿昌平区情展》等专题和综合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举办的《京畿昌平区情展》,利用馆藏照片500余张,实物100多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光学触摸屏等展示方式,运用档案史料与解说相结合的方法,使之成为展现昌平历史、现状及远景的文化名片,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二是积极挖掘馆藏资源,出版了《昌平抗战记忆》《毛泽东与昌平画册》《十三陵水库》《昌平区档案馆珍藏档案图录》等编研资料15种500余万字,为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的查考资料和文化产品,受到广泛好评。以上编研成果获得肯定,与局(馆)在推出形式、契合时政、丰富载体等方面的努力分不开。在推出形式上,局(馆)在“档案馆日”系列活动中为《昌平区档案馆珍藏档案图录》举行了首发仪式,区领导、社区居民、大学生志愿者和基层档案工作者等100余位嘉宾出席了首发仪式。在契合时政上,局(馆)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编辑出版了《昌平抗战记忆》,一批抗战档案和照片首次对社会公布。此书的出版,全面反映了昌平抗战历史,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永远不忘血与火的历史,激励人们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起到了用史实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在载体形式上,局(馆)利用馆藏制作了纪录片《家的记忆》,以中滩村、马连店村等为缩影,用影像反映了村庄的变迁,为百姓留下了精神的归宿。三是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举办文化沙龙、暑期社会实践、特色展览、档案馆日、互动体验等活动,吸引公众走进档案馆,品味档案文化,至今已接待群众参观20万人次。区档案馆被授予了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昌平区首批市民素质教育基地荣誉称号,成为昌平区初任公务员培训参观的常设基地。四是挖掘、盘活,用好文化资源,运用“互联网+”的新模式,推出文化产品。档案服务模式向“电子化-互联网化-移动化”发展,目前正在着力打造昌平档案APP,使档案工作与新媒体融合,及时上传政务信息汇编、新闻动态、编研作品等,实现档案文化与便民服务的无缝对接。
二、早介入,齐跟进,浓墨重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理念。通过陆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局(馆)进一步强化了作风建设,高效开展各项工作。
(一)超前思考,主动作为,全力服务经济建设
局(馆)创新服务发展理念,主动跟进区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和重大活动,提供上门服务。几年来,分别对轨道交通、新成立单位、创新基地、沙河高教园、平原造林等重点工程,未来科技城、三一重工等重点企业,历届农业嘉年华活动、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活动的档案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服务,确保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开展。在服务形式上,局(馆)的主要做法是提前介入,将着力点前移。工作中,局(馆)通过寻找档案工作和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突破点,找准自身定位,对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适时适当加以指导和监管,从而建立事前谋划、事中指导、事后管理的全程服务模式,使档案工作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为全面记录农业嘉年华活动盛况,留存珍贵史料,局(馆)对农业嘉年华档案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指导。活动前制发《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档案工作方案》,对活动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等做了规定,并明确具体业务骨干人员专门负责活动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活动开展期间,组织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会,及时跟踪指导,不断加大档案工作指导力度,确保了活动核心档案的齐全。同时,指导科积极主动到各外围保障单位进行业务指导,为完整留存北京市农业嘉年华档案奠定了基础。
(二)持之以恒,夙夜在公,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昌平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局(馆)以较大的决心、果敢的作风积极进取,为昌平深度转型发展做出自身最大的努力。一是整合资源,助力拆迁。局(馆)到建委、昌房房地产开发公司、拆迁镇村深入调研,对拆迁文件和影像资料的归档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并及时整合馆藏数据库,将10余个村的7815份村民宅基地档案提供给拆迁指挥部,推进了重大项目的拆迁进程。二是顺势而为,聚焦热点。围绕昌平区人口规模调控态势,主动作为,抓好管人、管地、管出租房屋、管低端产业、管集体经济合同“五管”档案工作,以档案的视角为昌平区疏功能、控人口服务。三是服务三农,配备“六大件”。围绕产林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局(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使农村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借助产林权制度改革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局(馆)争取资金400余万元,为全区20个镇街、303个行政村的档案室一次性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档案柜、空调、防盗门窗、灭火器“六大件”硬件设备,从档案的角度为三农服务。
三、高标准,高质量,构筑档案资源新高地
2011年11月,区档案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标志着昌平区档案事业迈进了全国先进的行列。档案工作者以此为新起点,有效履行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
(一)求真务实,严把关口,以档案接收工作为重点
档案资源是档案馆的立身之本,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局(馆)以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制发了《关于印发昌平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通知》,强化各移交单位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不断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局(馆)将一些富有特色且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科级单位纳入接收范围,如区动物防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区属医院等,从而使进馆单位从115家增加到128家。局(馆)每年制定档案接收计划,依法规范接收工作,对所有单位移交的档案都进行进馆前鉴定,进馆率达到100%。现馆藏档案40.2万卷件,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管理科学的档案资源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档案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夯实基础,日臻精细,以资源前端建设为保障
一是开展归档质量专项检查。在每年常规执法检查基础上,局(馆)依据《北京市昌平区文件材料归档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对进馆单位的归档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打分,依据各单位得分,将全区进馆单位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进行全区大排名。同时将《检查通报》发至各单位,这一做法,促使各单位每年对档案基础业务工作进行查缺补漏,提高了各单位归档工作质量,从前端保证了我区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二是全面推进基层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局(馆)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昌平区立档单位室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的实施方案》,为77家处级立档单位配电脑和扫描仪,采用培训、指导、抽查等方式推进数字化工作。力争到2018年实现基层单位纸质档案和数字化副本一同进馆。
(三)创新方式,多措并举,以档案征集为补充
积极创新征集方式、规范完善征集手段,逐渐摸索形成一套由全面征集转化为主题征集,主动征集与被动征集相结合,普遍征集与重点征集同步进行的新模式。为了多渠道发掘征集线索,局(馆)充分利用本区的报刊、网站等媒体发布征集公告,并与区老干部局等单位配合,重点约请一些经历丰富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座谈,发掘征集工作线索。例如局(馆)专门针对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开展主题征集活动,征集到一批珍贵的实物档案和照片档案,如保存了60年的抗美援朝时期作战纪念章、志愿军预防接种证、志愿军司令部饭票、20世纪60年代中越友好人民公社的历史照片等。2014年,局(馆)首次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征集工作,征集到多项体现昌平地域特色的口述档案,如王麻子剪刀制作工艺传承人史徐萍的口述档案、修建十三陵水库见证者口述档案、小汤山镇后牛坊村花钹大鼓民间表演艺术传承人口述档案等。近年来,共征集档案资料1000余件(张),不但填补了馆藏档案史料的多项空白,而且在佐证历史,资政育人等方面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抓管理,惠民生,好评连连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一)强化利用,热忱服务,搭建便民惠民桥梁
以“档案利用解难事,情系民生强服务”为导向,局(馆)秉承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宗旨,不断完善档案利用服务。在工作中,局(馆)始终坚持以下做法:一是夯实基础,提高效率。在北京市率先做到全部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并实现了电子数据与档案实体一一对应,全面提升查阅服务效率。二是贴心便民,服务当先。在查阅大厅设置便民资料架、提供《民生档案利用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例方式介绍查档流程、放置老花镜、放大镜等贴心物品,使利用者时刻感受到局(馆)为利用者服务的良苦用心。三是“戴党徽、亮身份”,自觉接受监督。为了更好地树立党员形象,党员们不但苦练接待利用工作的基本功,还在提升与特殊群体人员的交流能力、增强识别数字符号能力等方面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在接待特殊利用者时也能应对自如,实现了让利用者满意,为党旗增辉的目标,利用者对局(馆)的满意度不断攀升。四是了解需求,完善服务。局(馆)领导班子坚持领导每月轮流到查档大厅坐班制度,亲自接待群众查档,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进一步改进窗口服务。以上措施和做法见到了实效,近年来,档案查阅大厅年接待查档万余人次,且逐年递增。档案在编史修志、干部档案清查、土地确权、拆迁补偿、宅基地纠纷、婚姻、工龄及退休等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成为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延伸服务,实现社保所档案规范化管理
推进社保所业务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惠民工程和实事工程。局(馆)深入镇、村、社区、基层站队所,调研社保业务档案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北京市率先实现全区社保所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是制发《昌平区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社保所业务档案分类方案,编制了社保所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为做好社保所业务档案提供依据。二是把社保所业务档案从镇街机关文书档案中分离,将业务档案室作为镇街综合档案室的组成部分,纳入镇街全宗、纳入综合档案室管理、纳入接收进馆范围,开辟民生档案资源管理新渠道。三是加大工作成果的推广,推进全区社保所业务档案工作。局(馆)以沙河现场会为契机,乘势而为,与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形成合力,全面推动《昌平区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在各社保所落地生根。目前,全区20个镇街建立了专门的社保所业务档案室,全部实现社保所档案规范化管理,为有效发挥社保档案“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五、借巧力,出实效,建立协调配合长效机制
为有效推动全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局(馆)主动融合,借力使力,工作突出了“联合”。一是开创性地联合区委组织部举办“领导干部进高校”大讲堂活动。全区城口、各镇街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分管档案工作副职领导、办公室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共200余人参加,有效提升了领导干部的档案意识,为开展档案工作优化了外部环境。二是每年与区人大、区政府法制办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拆迁档案、产权林权改革档案、归档质量、档案安全等专项执法检查,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与相关单位联合制发文件,规范档案工作。局(馆)先后联合制发了《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昌平区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涉民档案管理文件,加强社保、医疗、居(村)民健康、房产、婚姻等民生档案规范化管理。四是积极争取支持,将档案工作写进《区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区政府主管领导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大力解决难事;区财政近几年投入档案事业经费两千余万元,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局(馆)注重联合的举措,使档案事业的发展更具生机与活力,各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全区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六、重培养,强建设,打造有战斗力的档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素质的档案队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局(馆)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夯实档案事业发展根基,档案干部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档案领域中砥砺前行。
(一)思想上严要求。局(馆)领导将提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带领队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建设的激情、动力和能力,培养干部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召开35岁以下,36岁--45岁,46岁以上人员谈心交流会,大家畅所欲言,局长向大家征求意见、谈心交心,并寄语不同年龄段同志,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局(馆)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良好。
(二)工作上搭平台。一是鼓励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质。近几年,局(馆)开展了《新时期档案管理视域下档案事业的定位于创新研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档案管理长效机制研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发展研究》《新时期基层社保所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选题、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使同志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二是勇于压担子,为干部成长营造环境。安排年轻同志承担授课任务,打造了局(馆)档案专兼职教师队伍;安排局(馆)同志参加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基层党建巡回检查工作、抗战70周年纪念活动档案保障等,在服务重大活动的同时锻炼了干部;推荐交流、挂职、调训等,使局(馆)干部快速成长。8名同志新考取了档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0名同志提拔到科级岗位,档案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三)生活上多关怀。局(馆)开辟了“兰台书苑”学习园地,给大家提供了汲取营养的休闲港湾,并在学习园地举办读书会、诗朗会、民俗讲座、“弘扬雷锋精神”主题辩论会等活动,丰富同志们的精神世界;安装户外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开展工间操、登山、长走等活动,组建局(馆)篮球队和羽毛球队并定期活动,促进干部身心健康,增强了归属感和向心力。
忆过去,局(馆)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为全区档案事业发展尽心尽力;看今朝,局(馆)坚守岗位,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展未来,局(馆)真抓实干,履职尽责,在“十三五”进程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积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档案事业向前发展,为把昌平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