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 要:读者反应批评论以读者的视觉和观念为中心,提倡美学概念的同时,冲击传统文学视角下的新思维。该文从读者的视角来阐释《简爱》这部作品,结果表明对于文本阐释的模糊性导致了读者对《简爱》这部作品产生了多元化的解读模式。
关键词:读者反映批评论;《简爱》;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64-02
文学作品所隐藏的深刻主题与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名作《简爱》所展现出的空洞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思想被读者所洞察,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引进文学的陷阱中,吸引读者去想象、去期待。
一、读者反应批评论
(一)读者反应批评论的含义
读者反应批评注重的是读者的思维和眼光,该理论以美学为主要视野的新思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对比倾向。作者、作品和读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原有的文学理论分割了读者与作品、作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意义思想[1]。美国的学者挑战了以往对于文本的解读模式,重新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因此,读者是参与文学的关键因素,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的解读模式使得文本多元化的阐释形式成为可能。
(二)读者反应批评论的重要意义
1.体现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美学视野下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文学功底,然而这种思想很快受到冲击,没有读者欣赏的高水平作品也只能称为作品,无法达到如《简爱》一般直击人心灵的程度[2]。文学著作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往往是被读者所发掘的,到最后,读者所看重的往往不是作者的文学艺术功底,而是作品带给他们的情感,情感才是恒古不变的客体。
2.影响作品的阐释
文学作品的本身一直是读者反应批评论兴起之前所阐释的关键,作者才是确定文学作品中心的唯一因素。读者反应批评论打破了这一观点,文学作品中书籍的表达并不再是黑漆漆的文字了,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文学富有了新的意义,黑漆漆的文字变得鲜明,读者能够自由的发挥言论[3]。读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文学阅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而达到全社会的共鸣。
二、以电影和小说的译本比较不同人眼中的简爱
将热门的文学作品或者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翻拍成电影一直以来是电影界所热忱的事情,多数翻拍文学作品的电影基本都是将文学情节、主旨以及背景原封不动的展现出来,很钟情于原著。可以说,将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并不仅仅是满足导演对于文学的热爱,更深刻的是大众对于文学著作的热爱。电影人士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题材的影片来说,他们更加喜爱去接拍这样翻拍的影片,不仅仅可以亲身演绎文学作品的人物,演出成功还能名利双收[4]。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普及应用,电影剧本的类型逐渐在增多,这种改变为大众开拓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为诠释简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角度,满足了大众的认知和精神需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接触高深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简爱》这部文学名作。
遗产申遗现今以各种角度出现,文化遗产的申遗对于保护历史文学名作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有些忠诚于文学名作的读者认为,将简爱翻拍成电影无疑破坏了文学原有的美感,电影导演所诠释的含义和想法会阻碍观众以及读者的思维,这一想法引起人们的怀疑和批评[5]。
然而,根据《简爱》所翻拍的电影以及音乐剧就多达10余部,电视剧就多达7部。可以说,不同翻拍剧的任务和情节基本是与作品息息相关的,然而不同导演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有所不同。《简爱》主要描述的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追求自由,远离家庭物质的爱情。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里,以五个主要人物为规划决定了简爱对世界的无所适从,却又不得不服从的人生命运[6]。文中主人公的背景可以说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极为相似,作者实质是以书中简爱的人生形象显现出自身所受的困境与不得不屈服的无奈。作品的表达主要是展现世界的无奈,电影翻拍过后,也许我们所认为书中的本质就变了味道,电影翻拍所表现的更加功利化,很难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7]。
三、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小说阐释
想象是创造未知事物的动力,读者在进行书籍的阅读时,对书中描绘的景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想象是必然的。读者身处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能对文学的意义进行联想,通过将自己情感的想法和想象相融合。
当读者打开书籍的第一页,就能通过简易的目录感受到此篇著作的要点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在阅读《简爱》的过程中,一大部分就是读者通过自己脑海中所构造的想象來进行阅读,从头到尾亲身感受主人公的命运坎坷。从最开始简爱奋起抗争,读者就像身临其境般对资产阶级的贵族产生厌恶的心理,再从文中简爱热心帮助自己受欺负的朋友,读者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友谊与心头升起的暖意,读者此时的内心已经完全被简爱所带动了,她的一言一行直击读者的内心[8]。然后,读者跟着伯莎痛苦的反击来到了火焰里的挣扎反抗,在火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难道仅仅是伯莎个人的斗争吗?在一场大火中,毁灭的是罗切斯特的身体,凄凉中无助的绝望挣扎,也是暗示着爱情之火的重燃。这一切画面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以及自己的需求进行想象描绘,这也是批评论所能诠释的画面。
在小说的最开始,小简爱寄人篱下,忍受艰辛与不安,看着整个世界的浑浊与污气却束手无策,想要反抗却不知从何下手,安于现状的日子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简爱是这个家庭的外来者,她不算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却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简爱所被灌输的思想是世界上没有善良的人,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都是建立在条件之下的,善良的白茜也是如此,她的善良不会突然的表现出来,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
后来的后来,长大了的简爱、经历了变故的简爱已经不是在桑菲尔德的简爱了,当她投入到芬丁的怀抱时,她就已经变成了读者心中的另一个简爱。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心存疑问,读者所怀疑的是简爱到底挚爱着谁呢?如果没有发生那场大火,如果一切都没有变,她会选择伯莎?还是罗切斯特?其实,作者的观点已经很明了,拥有独立特性的简爱即使挚爱着罗切斯特,也不会去当她的情妇。简爱会在罗切斯特孤独、悲伤的时候来安慰他,但绝不会限制他的自由和他的想法。
《简爱》展示了生命的波折和波动,每一个人就如简爱一般,不断的追寻,不断的回头,越来越体会到人性的悲凉与无奈。读者可以把这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实际上是一部女性奋斗史的小说进行完整的解读与思考,在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依然不逊色。读者大概也想做这样的一个听从命运的安排,但绝不服输的心态,在重压之下也能坚强反抗斗争的女性吧,这也是读者喜欢简爱的原因。
四、简爱所构建的主旨形象
心理的反应是读者最直观也是最清晰的感觉,文学作品分为初期、高潮以及结束,根据不同阶段的未知性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决心,读者每阅读一个部分就不断地激发心里的感觉,想要尽快知晓后一部分的内容以及主人公的经历。在西方国家的理论中,有一种论述被称作西方化的殖民主义,西方殖民主义所宣扬的是个人中心理论的男权思想,《简爱》的创作背景正值此期,女性的所有抗争都是徒劳,女性只有不断的为男性服务,臣服在男性的权势下并服从才是王道。
简爱无依无靠,受到亲人的凌辱与虐待,生活在满是谎言与虚假的世界里,然而,简爱却在极其世俗与男权之上的时代拼死反抗,找寻自己的幸福,坚持做自己的女王。小说结尾中的大火烧毁了简爱丈夫的身体,烧掉了束缚自由的桑菲尔德庄园,看到这样的结尾,读者不禁质问,简爱会平淡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过一生吗?这是她所要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吗?文学片段的模糊性再次确立了读者所推崇的《简爱》。
簡爱追求自由、追求成功的内心是盖茨海德赋予的,盖茨海德是残酷的,也是冷血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他带动了简爱所要追求的梦想,简爱在盖茨海德的剥削下,懂得了独立的意义。简爱的人生是不断抗争与不断的出走,最后简爱实现了她的人生意义,找到了挚爱,至于最后是否能够修得百年同船渡,也只能靠读者自身的遐想了。
五、结语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有它本身的特性,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所呈现在大众眼前的简爱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简爱以爱情为主线,思想浅薄的读者也只会认为《简爱》只是一部优雅完美的爱情小说。殊不知,在爱情线的背后,作者想要刻画的则是男权时代下的女性经过层层抗争、反抗、拒绝约束最后所实现的自由。夏洛蒂·勃朗特所著作的简爱留下了很多空白和引人联想的环节。作者的立场和归属让读者说不清、道不明,不同情感的读者思考作者模棱两可的态度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文学的模糊性奠定了它的文学地位。这也是《简爱》经久不衰,吸引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家凤.论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J].青春岁月,2012,(22):14.
〔2〕史小平.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06-107,128.
〔3〕杨谦.《简爱》中人物的特点分析[J].城市地理,2014,(24):256-257.
〔4〕冯桢鸣.《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环球人文地理,2014,(14):196-196.
〔5〕刘鸽.《简爱》——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J].金田,2013,(9):69,65.
〔6〕黄小娟.海伦的人生哲学对简爱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4,(9):31-32.
〔7〕才仁拉毛.浅析《简爱》的人物形象赏析及当代意义[J].进出口经理人,2014,(1):294-296.
〔8〕田恩波,龙占芬.浅析简爱的尊卑意识——影响简命运的潜意识[J].鄂州大学学报,2015,(1):58-59.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