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猴年马月”,再道年味民俗

2016-05-30 17:17林一落
求学·素材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春联

林一落

2016年是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而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以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如今,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原名“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意思是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和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或“正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所以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猴年马月”来了/

“猴年马月”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借此期盼想实现的事早日到来。“猴年马月”就在2016年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根据农历算法,凡是猴年,必有一个月是马月。其实“猴年马月”的周期就是12年,上一个“猴年马月”发生在2004年,而下一个“猴年马月”则要等到2028年。

“猴年马月”这个词语最初是怎么来的,已不得而知。一种说法是,这个词语中的“猴”,本应为“驴”。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驴年马月”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即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的意思),农历用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纪年,其中没有驴年,遂也称“猴年马月”。

【新年歪评】对于2016年即将到来的“猴年马月”,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多等了很久的事就要有结果了?“猴年马月”真的要来啦!谁当年跟你许诺了,赶紧找他“算账”,要不然又要再等12年了。

扫尘:除陈布新

传说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掌握人间情况,就派三尸神常驻人间。三尸神是个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有人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間犯乱之事,并让蜘蛛结网遮掩为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带记号之家,满门抄斩。三尸神趁机下界,在每户人家墙壁上做记号,好让王灵官斩尽杀绝。

此事被灶王爷知道了,为了搭救凡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在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每家每户必须清扫尘土,掸去蛛网。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但他找不到所谓的“劣迹”记号,便返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惊,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并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链接】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春联:祈福祝愿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源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不仅自己挥毫书写春联,还常常鼓励大臣写春联。有一年除夕,明太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当他看见红红火火的春联时,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时,看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明太祖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然后送给这户人家。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春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有论述,说明春联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链接】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令人将桃木削片,然后他在上面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由此开始,桃符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和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在古代,传统意义上的新年,其实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像放爆竹、贴门神、年夜饭、压岁钱等节日习俗在古诗中可见一斑。

守岁

[唐代]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赏析:该诗选用“辞”“去”“带”“入”“舒”“卷”等一系列动态词语,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真实地描写了皇宫内王孙公子、达官贵人在除夕夜宴赋诗、守岁迎新的奢华欢乐的情景。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这是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诗人通过对新年美好景象的描述,抒发了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

春节,把心静下来(节选)

周国平

我对过年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至少从上中学开始,过年就不太能让我兴奋了。我喜欢独处,喜欢看书,过年的热闹让我烦。这副落落寡合的脾气在上大学后达到顶点。过年时,寒假留校的同学聚在一起玩闹,唯有我躲进了阅览室里。走出学校后,我在广西的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许多年,基层的环境愣是没能把我改造过来。逢年过节,人们照例是聚餐打牌,而我把自己关在我的小屋里,就像热闹海洋中的一座安静小岛。这真是美好的时光,说不尽的寂寞,说不尽的充实。我不认为我这种喜静不喜闹的性格是优点,实际上它也让我吃了一些苦头,只是天性如此,只好顺其自然。

自从我当了爸爸,我对春节乃至各种节日又重视了起来,那当然是为了让孩子高兴。由此我明白,当初我的爸爸妈妈兴冲冲地为过年忙碌,其实也是为了我们这几个孩子。孩子是节日的主人公,一切欢乐的节日同时也都是儿童节。节日的来由各不相同,都是神给孩子的礼物。在孩子惊喜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春节和一切快乐节日的最可爱的价值。

速记观点一 顺应规律,追求和谐

古代人认为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在古代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祈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点燃,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这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因此,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也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速记观点二 传承文化,如沐春风

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的传承载体,它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春节犹如春风化雨,每个中国人处在这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春节具有传承传统艺术的功能,如贴春联、贴年画以及节日期间的舞龙、舞狮、踩高跷、秧歌等传统艺术表演。年轻一代通过这些活动,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接受传统,并使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得以传承和提升。

速记观点三 绿色春节,環保过年

春节期间,我们喜欢用“新年新气象”来祝福别人,也祝福自己。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气象”呢?当然,“环保新气象”应该不能少。每年到了春节前后,燃放烟花爆竹都会成为公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能够成为话题,说明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雾霾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重视。其实,除了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值得关注,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从环保方面看待。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少不了互赠礼物。那么在礼物的选择问题上,我们应该尽量选用那些包装简单的礼品,拒绝奢华包装,以此减少资源浪费,倡导低碳生活。春节期间,免不了和家人外出吃年夜饭,或者和朋友外出聚餐聚会,那么就不该忘了当年风靡一时的“光盘行动”——食物不浪费,剩菜要打包。这实际上也是坚持了生态环保,节省了宝贵资源。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忆湘西过年(节选)

沈从文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狮子龙灯焰火在半个世纪前的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猜你喜欢
春联
写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贴春联
新春联
新春联
新年快乐
新春联
春联倒 乐趣到——叙事清楚才有趣
小议辛卯春晚的第一比春联出句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