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残疾人弱势困境与社会资本的缺失

2016-05-30 04:24:40李思思郝伟周明程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失灵残疾残疾人

李思思 郝伟 周明程

【摘要】:农村残疾人在整个残疾人的保障体系中更是处于薄弱环节,是制度最“顾不上”的群体。农村残疾人享受的福利和保障远远低于城市残疾人群,是典型的“中国式剩余福利”和“打折扣的福利”,很难在较大程度上变“输血”为“造血”。而对于从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资本即关系网络、信任与互惠、参与、社会资本的去维持、社区失灵,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残疾类型与残疾程度,考虑利益相关人员的观念和态度,考虑他们自身的表现和成绩,还要把残疾人的社会资本放置在一个特定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以及道德伦理里面。

一、农村残疾人的双重弱势

残疾,是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代价。从古至今,残疾都伴随着整个社会发展而出现。我国目前共有8600万残疾人,残疾人数量触目惊心。残疾人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相应的保障体系却未跟上,造成了制度的功能缺位与一系列社会问题。曾有学者指出,残疾人是最具困难的群体,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残疾人在整个残疾人的保障体系中更是处于薄弱环节,是制度最“顾不上”的群体。残疾,本来就是对残疾人生理与心理的考验,残疾人在诸多方面由于功能性障碍面临诸多困境。而农村正常人的保障性制度发展就不完善。作为农村残疾人,面临着双重弱势,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个群体的生存生活。就贫困而言,人数最多的人群出现在农村,农村成了贫困的温床。一般性农民的贫困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但摆脱贫困也是可能的。对于农村残疾人而言则往往陷入到普遍贫困之中而不能自拔,很难实现现实中的脱贫。这类群体,往往缺少资金、资产支持,更没有社会资本作为支撑,康复对他们来说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教育的难以持续,培训与技能的缺乏使得他们收入低,就业质量差,就业层次低,就业水平不高。使得他们家庭与个人生活都出现了较大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边缘群体之边缘,弱势群体之弱势。

二、农村残疾人的弱势成因分析

城乡二元并没有在实质意义上打破,农村残疾人享受的福利和保障远远低于城市残疾人群,是典型的“中国式剩余福利”和“打折扣的福利”。以政府为主导的残疾人事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很难在较大程度上变“输血”为“造血”。

1.救助的唯物质取向,过度偏重物质性救助。

政府的着力点很大一部分都放在了对残疾人的救助上。物质性的救助,在对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将残疾人群体从贫困陷阱中解放出来。反而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发展趋向,与德国的“养懒汉”有不谋而合之处,形成了救助层面的“福利依赖”。这种救助往往形成“救济——依赖——再救济”的循环往复之中,救助的效果不佳,产生资源的浪费与效率的低下。

2.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式发展,自下而上被忽视。

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什么都抓,更不能包揽一切。而现实中政府往往是整个残疾人工作的唯一主导者。在国外,残疾人的发展是与残疾人个人、家庭、社会的推动相结合的,这样往往产生最佳合力。这种境遇,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和“社会福利社会化”应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3.社区恢复发展缓慢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是在國际社会的提倡下提出的,它涵盖了残疾人生计、教育、健康、赋权、社会五个方面,最终要达到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最高目标,发挥社区本身在残疾人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国际社区,我国的社区康复相对发展缓慢。社区康复是利用社区资源全方位是残疾人参与与提高的途径,在我国,主要停留在医療服务方面,对于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等方面设计较少。这种新的模式,对于残疾人达到社会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社区康复的功能功效。

4.扶贫过程中出现汰弱助强、扶富不扶弱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谁占有了资源,就更有话语权。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根据“二八法则”,往往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在整个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更多地将视野放在有资源的一方。而对于资产贫乏的农村残疾人来讲,能够占有的资源却越来越少。扶贫过程中,常会适得其反,出现了扶贫的变形,汰弱助强或者扶富不扶弱,使得扶贫变质,或越扶越贫。

三、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资本缺失分析

社会资本内容丰富,角度多样。而对于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资本来讲,拟从关系网络、信任与互惠、参与、社会资本的去维持、社区失灵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残疾类型与残疾程度,考虑利益相关人员的观念和态度,考虑他们自身的表现和成绩,还要把残疾人的社会资本放置在一个特定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以及道德伦理里面。这种观点有些学者也成为“互为镶嵌”,讨论社会资本应当结合相关人群的的历史、制度、文化、风俗之间的互嵌性。

1.关系网络相对丰富稳定与极度匮乏并存

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成员来说,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社会资本状况,决定着他们能否得到支持与帮助。残疾人的关系网络将初级与次级的两种社会关系融合在一起,其关系网络以血缘、地缘和姻缘为主的初级网络和以业缘、趣缘为主的次级社会网络,当然这与费孝通先生所提的差序格局不谋而合。农村残疾人关系网络是一个需要区别对待的问题。对那些重度残疾人,或者先天性失去“正常”思维、视听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来说,得到的来自家人、家族成员和邻里的支持度较低,确实存在着社会资本的缺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家庭无法怍出贡献,反而成为家庭的负累,也因此遭到了邻里的疏远,甚至歧视与排斥。但部分具有行动和劳动能力的、经过家人支持以及自身不懈努力而拥有一定经济来源或社会声望的残疾人,则能够保持较密切的关系网络,并从中衍生或发展出较丰富的社会资本。

2.信任与互惠难以摆脱的困境

农村残残疾人在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即残疾人有强烈的信任他人的动机与要求,却缺少被信任的机会;即使他们有着使个人的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强烈动机,但很难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令他人“得到好处”,致使社会成员间的互惠原则难以成立,除非社会他人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充满对残疾人的同情与怜悯,在这种交往关系中,非残疾人一方没有其他利益回报的需求,仅有自我理想达成的愿望,或满足施舍的动机。因此,残疾人的信任难题不在于他们不能去信任他人,而在于如何才有可能获取社会中他人的信任。

3.渴望参与及难以克服的参与障碍

难以言语的身体或生理障碍,既有数量众多的肢体残疾人,也有为数不多的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聋哑等语言障碍者,她们因残疾而在行动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其次,从残疾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很多残疾人本身就是在一个缺少参与的过程成长起来的,比如教育。第三,社会歧视的环境因素制约了参与。基于“凌弱”的陋习,目前农村社区中歧视和排斥残疾人的根深蒂固不难解释其原委。第四,因缺乏“会员资格”带来的不利影响。

4.农村同质性且匮乏的社会资源与社区失灵

借鉴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理论,“社区失灵”是指社区公共管理中的失灵或者失败,是社区不能有效发挥管理作用、社区内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和结果。从程序与结果上看,社区的“失灵”是社区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在决策、执行、监督、检查等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与偏差,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后果。

猜你喜欢
失灵残疾残疾人
失灵的指南针
学与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2:30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幸运拍”失灵了
关爱残疾人
我骄傲
环球时报(2016-07-12)2016-07-12 07:24:56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8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2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
浅论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政府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