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怡
宜兴紫砂闻名天下,其起源于宋,成熟于明、清,发展至今可谓独树一帜。在陶瓷艺术中,紫砂是一个特殊的品种,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美高度融合、妙不可言的特殊手工艺品。紫砂壶以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安详恬静之态,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深受大众的青睐。
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与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紫砂壶由原先单纯的实用品演变为集实用、艺术、人文为一体的工艺品,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反映了紫砂壶艺人质朴的审美理念,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情感,可以说,文化性能延续了紫砂壶的艺术生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所要阐述的这把“乐钟壶”(见图1)就是一把颇具艺术个性的紫砂壶,壶型以传统六方壶的形态为基础,进行了充分的变化创新,方中寓圆,并具有一种开创性的美感,同时,该壶取材于中国传统的钟,寓意丰富,直达人心,能够令人产生无限共鸣。
1 青铜古钟化壶型,六方神韵富阳刚
紫砂壶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善于借鉴、总结其他门类手工业的制造工艺,借鉴其精华部分,吸取其有益营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丰富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力。历代壶艺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提炼各种艺术形式的特色,譬如,紫砂仿青铜器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在造型上大量借鉴青铜器款式,纹饰和贴塑也常取材于青铜器。“曼生壶”中就有此类式样,到今天更是层出不穷。在顾景舟、徐秀棠合作撰写的《宜兴紫砂工艺陶》一文中,就曾把紫砂传统造型的来源归纳为六类,其中位于首位的便是仿青铜器,它们“仿三代、周、春秋战国、秦青铜器造型、彝、鼎、尊、爵造型”,借鉴青铜器物的艺术和文化特征,使之转化成为紫砂壶的重要表现题材之一。“乐钟壶”顾名思义是以“钟”为具象器物,通过紫砂语言的转化,成为一把壶的形式,它的原型便来自于青铜乐钟。
此壶取六方器为基本造型,同时以乐钟上窄下宽的特色为方向,颇具创意。壶身主体厚重大气,均等分为六份,平底,线面交接的棱线向下延伸出六只壶足,恰承托壶身,上下对应,提升了整体的重心,也强调了壶体本身的空间感。壶肩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向下延至壶身,形成裙摆状,与古代乐钟的基本造型一致。壶盖微鼓,也呈六方造型,其与六方壶口上下对应且严丝合缝、通转自如。六方壶钮置于盖顶中央,小巧简洁,而六条棱线从壶钮至壶足均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严谨有序。同时,流把与壶身相呼应,均为六方造型,整体造型全凭线与面的处理而成,平面宽厚,角纯而韵,线挺而直,口盖方中寓圆,线与面处理恰当,安排有序,显示出方器的刚劲、挺拔、大度、规整、力量,就像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2 源远流长钟文化,底蕴荟萃显品位
中国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洪钟发长夜,余响绕千峰”、“钟声警万里,鼓声惠十方”,钟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美好的华夏文明象征。在古人看来,“礼乐备而制功成”,因为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钟,乐钟也,秋分之音,万物种成,故谓之钟。”乐钟造型特色各异,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合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别有神韵。紫砂“乐钟壶”无疑是对其内涵的进一步优化和诠释,人们看着它伟岸有力阳刚大气的姿态,就似乎身临其境仿佛聆听到悠扬浑厚的钟声。同时,它又于抽象的艺术个性中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意境深邃高远,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彰显出厚重的底蕴和不俗的品位。
3 总 结
乐钟洪音寓真谛,“乐钟壶”整体给人以艺术审美的享受,达到了形与神的完美统一。紫砂壶创作讲究触类旁通,亦十分注重对文化内涵的融合。一把壶从创作到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壶艺创作应注重其本质与内涵,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和人文修养,从而真正有能力在创作中赋予作品新的理念、新的格局、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