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娟
余秋雨主编的《藏着的中国》介绍了各地博物馆。我探访博物馆的兴趣,由此引发。于是上次到太原,特意去了山西博物院。
站在大门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恢宏的建筑,如斗似鼎的仿古主厅,主要的展厅都集中在这里。迎着正午的阳光,拾级而上,也因为是正午,大殿外只我一人,空荡荡的,只有我的脚步声与我相伴相随。高大的建筑,需抬头仰望才行,四个转角处的青铜巨柱,铸刻着饕餮纹、蟠螭纹等青铜纹饰,极具装饰效果。大厅外侧的每一个平面还有一些装饰用的斗拱,用现代建筑极简的线条展示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主体。
没有请导游,也没有租用解说的讲解仪。我,想跟随自己内心的选择,感知时隔千百年的那份心动与吸引。
展馆主要分为历史和艺术两个系列专题,二三楼为历史系列,四楼是艺术系列。每一个展厅,以一个主题为主线,历史专题包括: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和明清晋商。艺术专题包括:翰墨丹青、瓷苑艺葩、方圆世界、山川精英和土木华章。
不同展厅在体现主题时,依时间排序而列,透过展品,可以看到华夏文明在晋国大地的繁衍与更替。每一个展厅的门口,都用这一主题的特质材料,展示主题的特性。如:“文明摇篮”的标题选用甲骨文,背景则是早期人类的耕织活动浮雕。“明清晋商”的大门,则是山西大院文化的缩影。每个主题用不同的单元演绎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诗意,令人回味。还是以“明清晋商”为例,第一单元:商旅何匆匆;第二单元:金融执牛耳;第三单元:庭院深几许。每个单元概述的文字,追随主题的特色,时代的记忆,分别选用玻璃、石材、木质等,将文字与展馆的内容形神有效地合为一体。如“庭院深几许”的文字介绍:“今天,存留于中国各地的晋商会馆,还有晋中各地的豪宅大院,风雨沧桑,铅华落尽,默默无语。其实它们想诉说,诉说过去殷实繁华的岁月;诉说“晋风多俭,积累易饶”的真谛;它们在询问,询问偌大的事业,何以一朝散尽?询问票号与银行一步之遥,为何止步不前?庭院深深,空寂无人。回首晋商500年盛衰,慨叹唏嘘之余,不能不引发无尽的思索。”透过这些文字,寻找青砖大院散发的气息,感知文字背后藏着的故事。这样诗意的文字,似乎在轻叩旧年的大门,禁不住浮想联翩……晋商的繁荣,让留下山西商人足迹的地方都建有集会的晋商会馆,也许,听听会馆内戏台上的乡音,可以慰藉那些远离黄土的离乡人,悠悠的思乡之情。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明清晋商”大门两侧的对联:“闻所闻而来聆遗响千秋高山流水,见所见而在醒繁华一梦御苑宫花。”
一路走来,看砖石瓷器,看木棉铜铁,那些站在陈列柜里的展品,带着久远久的印记,借助后人的修复,颤巍巍地站在那里,叙说那年那时那事。那些陶瓷的花纹,看似稚拙,又或许是一个喜欢动脑的匠人,第一次的尝试,带着喜悦或冲动。那高大的铜器被制作时,又是否是一位胸怀大略的王者寄托的象征呢?有一件称作“刖人守囿车”的器物,出土自闻喜,10公分见方的大小,但上有门、侧有门,且有6个轮子,有14个动物,1个受了刖刑的犯人,门可以打开,就这样一个小物件上,能动的部分有15处……是一个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我忍不住想:或许,是一位爸爸,一时心血来潮,想要给孩子做一个玩具呢?那些开开合合的门,左转右转的物件,足可以让孩子玩上很久,足可以让孩子想念离家的爸爸吧。铜器中,还有那个鸟尊,引颈回首,在呼唤着什么?是孩子抑或爱人?只是这一回首,就节约了器物前方的位置。大福的肚子盛满美酒,尾部用象首装饰稳定,三足鼎立哦。周身用精美的线条和图案进行装饰……在这里,我徘徊了很久,透过玻璃,细细端详,心想:刚刚制作出来的时候,第一次捧起它的人,应该是欣喜的,因为上位者的命令得以完成,因为自己的设想得以实现。第二个捧起它的人,应该是意外和满意,经常使用,应该是最大的喜爱吧。出土时被小心翼翼的考古学家捧出的时候,应该是惊喜与惊叹的,放在简陋的平台上,被许多两手泥土的人仔细端详……
作为一个文化公益项目,身份证登记之后,就可以领到门票。厅内的许多设施服务贴心、温暖而环保,展览的文字说明,会有注音。书画部分的灯光选用的是感应灯,观者走近,灯光缓缓照亮。离去,则渐渐变暗。无论原木制作的展台,还是玻璃制作的展柜,都让每一个展品散发出各自独有的光彩。显示出制作和规划者的大气和品味。欣赏展品的同时,我亦享受所处的空间。
时间好快,走出展馆,太阳已经西斜了。回望夕阳下的博物院,道一声再见,也许不久之后,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