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峰周
【摘要】:明清文人篆刻艺术高峰的形成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以宋元印章为基础的,通过文献考据、艺术风格比较等方法,剖析出宋代印章的风格乃是由于当时印章制度、篆书水平、入印文字等条件的制约结果。
【关键词】:印章制度;入印文字;代表风格;历史影响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宋朝吸取前朝教训,重用文官来治理国家,客观上促进了文人学者对古文字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宋代的印章制度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皇帝宝玺、百官印记的形制,宋代制造印章的机构等,对宋代印章的形制及入印文字都有直接影响。
由于书画收藏的兴盛,印章开始大量使用于鉴藏活动之中,宋代印章由实用阶段过渡到欣赏阶段,这也为元明时期文人流派印的發展发出了先声。
1、宋代的印章制度
印章制度是指由一个政权颁布,对于印章的一系列法规制度,主要分布为印章的制度和印章的使用制度两方面,这其中影响印章风格特征的因素主要是关于印章制造方面的制度。因为一方印章的基础是篆字、字法,印章制度对印文等做了规定,这必然会影响到印章的风格。
宋制,凡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系晕锦大绶,赤小绶,连玉环玉检,高七分,广二寸四分,五斗,方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皆饰以金,装裹以红锦,加红罗泥金夹帕,纳于小,以金装,内设金床,晕锦褥,饰以衬色玻璃、碧玺石、瑚瑚、金精石、玛瑙。又三重,皆装以金。覆以红罗绣帕,载以腰舆及行马,并饰以金。朝会陈于御前,大礼即列于丈卫中。
这段文字重可清晰了解宋代宝玺的质地、大小、文字、钮饰、装裹风情况。官印的材质历来有以金、银、铜铸造,但唐代始用铜铸百官印,宋代因承袭了唐制也以铜铸之。
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方二寸,惟尚书省印不凃金,余皆凃金;节度使印方一寸九分,凃金:余印并方一寸八分,惟观察使印凃金。
宋代官印的尺寸大小,涂金与否,都与其官职高低有关,诸王及中书门下印自然大而且凃金,其余则有所不同。宋代对军队及军队统帅的控制也十分严格,这是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以致乱国的教训。因此对节度使、州府军监等官员,除了颁发印记以外,而且设有铜牌。
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长七寸五分。诸王广一寸九分,余广一寸八分。诸王、节度、观察使牌涂金,刻文云:“牌出印入,印出牌入”
用这样的牌印制度来约束官员,不能任意使用官印,也便于控制官员的行踪。宋代对各级官吏的印章,其称谓、形制都有规定,“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记,文大方寸。”如1980年出土的“方山县酒税务朱记”印就是一例。
宋代有禁止私铸印章的诏令,士庶用印只能“雕木为文”,而木印自然很难保存,所以我们的见到宋代印章大多为官印。
2、宋代印章的入印文字
印章的首要因素就是文字,宋代的印章文字不仅使用篆书还用“古文”、楷书、隶书等文字。
篆书是印章发展中的主要字体,宋代的篆书风格以必然影响其时的印章篆字风格,篆书自退出实用领域以后,能写篆书的人已经不多见,能写好并以篆书名世的人更是寥若晨星。秦代统一的小篆书体,自李斯之后及至唐际李阳冰,近千年之间似有绝响之势。
宋太宗继位以后,他深悉“以为文字者,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⑤由此下诏令精通小学,好李斯小篆的徐铉等校订《说文解字》,使本已式微的篆书重新焕发神采,不仅使书写小篆有了正确的篆法支持,而且带动了对小学字书的研究。在徐铉的影响下,宋代篆书艺术的水平得到了提升,对宋代印章艺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印章的入印文字不像宋代以前的较为单一,宋代印章在入印文字方面呈现出文字书体的“多样性”特点。除“小篆”之外,还有“古文”与“楷书”。所谓“古文”,主要代表是郭忠恕的《汗简》与夏竦的《古文四声韵》。 “古文”多用于闲章或者姓名印,与“古文”不同,“楷书”入印的场合大多是地方性的小机构,从这些印中反映的官职可以证明。楷书印形式与篆文官印相似,但印文却是用的楷书,而且章法布置上也很轻松自然,没有刻意安排,字形大小也一任自然,从中看出了元代汉字押印的雏形。
3、宋代印章的制作方法
宋代印章的风格是在延续了唐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而由于受到宋代本身印章制度、篆书艺术、金石学和入印文字“多样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风格和形式趋于博杂的走向。面对这种多样的宋印,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宋代印章风格形式的发展仍然可以寻出一些规律来,并梳理出其中的主流风格。
主流印章风格特点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唐代印章,唐代印章的印面边长大多在5厘米以上,纽制也开始简化成矩形印钮,且加高加大。唐代印章的印文改用朱文小篆,但是其篆法往往欠准确,对篆字笔画的增减比较随意。唐代印章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直接铸文,二次铸造两种,凿刻的方法不多见。制造方法不同,印章的风格也呈现出差异。
“掐丝焊铸”的印章,其印文内容相对简单,过于繁密的印文,就不适合用此法。而且此类印章的笔画都较相对较圆转,印章文字的排布也显得舒朗错落。因为是用细铜条盘成文字,所以篆书的书写笔意不足。
“一次铸文”的方法制造的印章,朱文深铸,字腔有的深达2—3毫米。这类印章文字的排布明显规整,印文笔画的分布也较匀称,篆书笔意较为流畅。
在宋代采用“一次铸文”方法制造的印章占据了大多数,其风格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唐代铸印的特点,这显然与铸造方法的相同有关,这类印章在印文篆法上比较正确,还逐渐使用了盘叠笔画的手法,显示出后世“九叠篆”的雏形。尽管宋代有的印章制造得粗劣草率,如南宋德祐元年(1275)“嘉兴府驻殿前司金山水军统制印”。但这种风格始终贯穿于整个宋代,这是宋代官印的重要风格之一。
4、宋代印章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繁荣,民间的社会中需要印章来表示征信与防伪的场合越来越多,印章使用的范围逐步扩大。私人印章中除姓名以外,有的印章还起到了商品商标的作用。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中,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了印章。
正是由于文人艺术家广泛使用印章,所以对印章本身的形制、内容、入印文字的书体、印章整体风格等方面,自然会产生出一种很朴素的审美意识,再经文人的提炼、推广,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文人或者书画家有意无意之间的提倡,从而使得这种朴素的审美意识反过来再对印章的创作产生影响。文人的艺术情趣也就会自然地向印章滲透,直接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虽然这时候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比起秦汉时期作为身份和权利的象征,其毕竟向自觉化文人艺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中国印章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文人篆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宋代官制词典》 龚延明中华书局
《宣和集古印史》 来行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中国文字学》 唐兰 开明书店
《隋唐以来官印集存》 罗福颐 文物出版社
《印学史》沙孟海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