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
【摘要】:中国传统书画之所以宝贵,具有收藏纪念价值,固非其为古董而宝贵,乃其思想精神存在,千古不磨!《黄宾虹画语录》所记录的都是黄宾虹老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独特的见解,集合了艺术思想的精髓。黄宾虹多年来潜心研究国画绘画思想内涵、传统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演变以及笔墨色的技法,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重大的贡献,他的不少对艺术的理论思想,有助于艺术家研究与探讨传统绘画艺术。其理论思想精髓至今仍被艺术家运用进行探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思想精神及表现技法。
【关键词】:临摹;继承;创新;师从自然;师古人;师造化;大自然;虚实;黑白
黄宾虹是我国近现代国画山水无可争议的卓越的大师,是近现代山水画时代的总结者,是山水画美学理论发展的开拓者。他是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接古人启发后来者的关键性的人物,为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与技法的发展和革新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黄宾虹的艺术理论思想是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古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不断创新中总结出的。《黄宾虹画语录》就记载了他的绘画艺术思想并且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强烈的民族意识。王伯敏就将黄宾虹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及论述加以整理分类,并按照他的画论性质从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的阐述、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探究、用笔用墨用色等的技法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为画理、画史、画法及杂论四大部分,编辑了这本《黄宾虹画语录》的书籍,为今后的艺术家在传统绘画道路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黄宾虹认为学习绘画首先是先从临摹入手,然后再进入写生,最终所达到的目的是要进行再创作。黄宾虹说过:“游黄山,可以想到石涛与梅瞿山的画,画黄山,心中不可先存石涛的画法。王石谷、王原祁心中无刻不存大痴的画法,故所画一山一水,便是大痴的画,并非自己的面貌。但作画也得有传统的画法,否则如狩猎田野,不带一点武器,徒有力气,依然获益不大。”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画者心中有画,临摹只是初学者的起步之法,虽然说临摹是每个绘画学习者所必经的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但是又不能总是停留于临摹的阶段。而且,黄宾虹还认为“临摹并非创作,但亦是创作之必经阶段”。临摹虽然不能代替创作,但是对创作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基础,临摹是为了汲取和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真谛,但是,黄宾虹老先生同时也明确的提醒说出临摹要在“得神”而非“貌似”。我们不能一味的去临摹,最重要的是在临摹古人时要在继承了其绘画笔墨表现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创新出有别于古人的表现技法,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艺术表现风格。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从传统而来,不去临摹就是摒弃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没有临摹这一阶段,创作就会像是没有地基的建筑,像是没有源头的河流,创作之路将会很难前行。
黄老先生更重视艺术家在面对大自然真实景观时的感受。大自然旖旎的是风光,雄伟壮阔的山川河流,往往使人流连。黄宾虹在1954年《九十自述》中说道:“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他是希望艺术家能够忘情的观察大自然真景观所展现出来的气质魂魄,然后把万物多端的变化融入到内心,用心去领悟并且体现在画面中。所创作的山水画虽然描绘的是自然的属性,但是表达的却是艺术家的思想感悟以及内心世界。他还说:“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因此说,在山水画的创作时要师承古人但又从不拘泥于古人,最重要的是要师法自然,这样才能在真实的大自然景观中进行创新并且独树一帜,在传统绘画艺术领域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宾虹说:“后世学者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有知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也。”这就告诉人们,艺术初学者在传统绘画的学习道路上应该遵循一定的作画规律,师承古人固然是重要和正确的,但是如果足不出户,只是一味的临摹古人,闭门造车,总有思维枯竭的时候,最终脱离现实,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然而“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故而,师造化、师从自然,纵游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的写生中培养自己的造型能力,较好的与大自然融合、合二为一,让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来熏染自己的性情,陶冶自己的情操,拓展自己的视野,领会大自然的要领和奥妙,那么在创作时才能将心收起,平静心情而不是天马腾空,并且做到胸有沟壑,无所依据,创作出既有海纳百川之磅礴,又有小桥流水之沉静的画作,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大自然的神韵和灵性,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极品之作。
“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山水画多讲虚实,黑多白少,白处以心相见,以情相见,以理相见。所以空白之处的经营至关重要,与物象位置的经营一样重要。因此,在绘画作品中,如若墨里有少许空白,黑白越集中,对比越强烈,黑更黑,白愈白。但着这种空白是一种空灵,能够充分的表现出山川自然的无穷变化与无限美妙。空白由于物象之呼应在无形中将奋力的有形的实处黑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之断而不离,分而不散,气势连贯,这就是所谓的龙脉,可以說龙脉就是画中的空白。黄宾虹讲到“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既取胜。所谓活眼,既画中之虚也”。艺术家作画时做到虚处犹如“活眼”,就会使得其画面有如气脉的流动,尽显空灵活气。这空灵是想象的空间,是意境的体现,其中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识,是情感和主张的无形内涵。
总之,《黄宾虹画语录》一书,可以看出黄宾虹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领域上一步步地摸索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和发展规律,拓展出新的内容与形式。他的艺术理论思想不愧被称为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艺术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
[2]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3]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4]王鲁湘:《中国名画家全集一黄宾虹》【M】,河北教育出版社
[5]南羽:《黄宾虹谈艺录》【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6]張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回忆黄宾虹老师论画片断》,《新美术》,1982年第四期。[7]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美术研究》,195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