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 良好的英语语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往往受到忽视。本文以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为研究对象,结合英语语感培养的必要性,对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对策,旨在为英语教学语感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感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63
Abstract Good English language sense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learning English. But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sense of language is often neglected. The sense of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sense of language and the sense of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training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based on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sense in English teaching, designed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raining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sense; strategy
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语感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语感培养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致使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环节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进行分析,提出语感培养的对策,希望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1 英语语感培养概述
1.1 英语语感的内涵
英语语感是学生对英语的直觉,是比较直接、迅速感知英语的能力,也是学生对英语阅读心理的一种直观描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声音、图像等媒介形成对语言的直观感觉,从而捕捉语言中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内化为能力。具体来说,英语语感是学生对英语的敏感度,对英语富含感情色彩的理解程度,也是学生对英语的领悟能力。良好的英语语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是学生掌握和学习英语中关键因素。
1.2 英语语感培养的必要性
英语语感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来源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但是又反过来指导学生英语学习,对学生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推动和指导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英语语感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判断,并通过实践的指导来不断深化,最后在无意识中指导着实践。总之,英语语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2 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语感的培养还处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践不多的阶段,具体来说,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2.1 理论相对薄弱,缺乏正确指导
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语感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关于语感培养的实践十分缺乏。加上目前英语语感培养的相关理论基础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无法很好地指导英语教师的语感教学。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英语学习并不是真正的作为一门语言来学习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语言本体知识的掌握,忽略了英语本身的语言交际功能。由于英语语感理论相对薄弱,教师对语感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英语教学中缺少语感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师没有正确指导语言的培养,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英语主体知识。
2.2 学习氛围不强,加大了培养难度
在英语教学中,受到自身英语结构及水平的限制,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英语仍然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学中也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英语教师语言输出中以陈述句、是非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等形式为主,至于学生是否回应则无关紧要。长此以往,形成了枯燥的学习氛围。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积极性不高,也不愿意参与到英语实践活动中,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学生的英语语感也得不到锻炼,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增加了英语语感培养难度。
2.3 缺乏培养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
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方式之一就是听说读写,只有听说读写相结合,才能熟悉英语的讲话方式和习惯用法等。但是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目前多数英语教学还只是笼统的说教,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带动学生的英语兴趣方面的培养,更没有关注到对语感的要求,没有针对学生的自身条件来进行施教。英语教材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英语语感是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很多英语教师过分地追求教学效果,致使学生在提升学生英语语感方面遇到困难。并且,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因此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忽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给学生带来了较严重的精神负担,对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很不利。
3 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针对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不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3.1 用语言教学培养语感
学习英语首先要培养语感,有了语感以后学生就会更加轻松地掌握英语知识。学习英语不是孤立地学习一些单词或简单句型,而是一种兴趣的启蒙和学习技能的培养。在英语语感培养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影、诗歌、歌曲、小说等重要题材来培养学生语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借助电影、诗歌、歌曲、小说重要题材的内容、结构、旋律等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电影、诗歌、歌曲、小说等题材或凭借优美的旋律,或凭借轻快的节奏来让学生接触连续、失去爆破等语音变化,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催化”作用,有利于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和语感的培养。
同时,英语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重点词汇句型重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教师利用环境创设和情景设置,在呈现故事时通过故事情节、故事发展和教师视听、动作等各种手段传递故事信息,故事中的新词、新结构,让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语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感。
3.2 重视学生听说读写
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听说读写。英语听力和阅读是锻炼学生英语语感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创造学生说话的机会,通过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平时多听多说才会对英语产生兴趣,才会在学习英语上有动力。而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书写规则等,为英语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对于提升语感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教学中,英语教师要为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将学生语感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合理分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时间,并对听说读写和语感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学而有用。当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英语语感也会随之上升
3.3 用良好的环境强化语感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需要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去组织课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感培养中渗透时间、气候、节日、年龄等各种话题,让学生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学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感的重要措施,同时,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看外国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利用电视、网络等让学生多接触英语语言,丰富语感训练的环境。并且在课内外努力制造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觉了解西方文化,并运用语言材料表达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减少学生英语表达中受汉语表达习惯的迁移影响,有利于准确的句式表达和语感的培养。
4 结论
良好的语感对英语的学习和能力提高有着较强的催化作用,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英语语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重视语感培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听说读写在语言中感悟语感,形成内在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国兰.论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与方法[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31-34.
[2] 杜丹妮.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才智,2014.24:63.
[3] 邓京拴.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学周刊,2013.11:89.
[4] 吉丽丽.教学中培养英语语感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22:87.
[5] 李兰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3.
[6] 李婧.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21:318.
[7] 温建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94.
[8] 邓志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语感现状调查与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5.6: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