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
摘 要 文章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技术实践及人才培养的机制问题,深入探讨了推进专业导师制的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对目前学生专业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阐述引入专业导师因素的重要性;其次,对学生业务指导过程中的导师的帮扶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以导师专业方向作为实践依托平台的人才培养观点;最后对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多渠道融合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轨制模式的应用。对目前以创业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双轨制 人才培养 专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37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echnology practic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multi channel talents is discussed in depth. First, on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ght weight were cause analysis, is used in this paper is also the importa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factors; next, the tutor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guidance in the process of role in helping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put forward to teacher professional direction as the practice of relying on the plat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view. Finally the current student culture of multi-channel fusion training were analyzed, put forward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double track mode of application. At prese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ual system; talent training; professional tutor
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主导方向的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物联网工程专业早在多年前就积极探索专业导师制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大力推行以专业导师为主导,多渠道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经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多渠道、高平台、宽途径的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1 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规划
技术的生命在创新,理论的源泉在实践。只有将扎实、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结合,才能够在创新的大潮中游刃有余、自由搏击。因此,在专业课程规划上,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融合教育。就目前的课堂教育过程来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轻实践的误区,培养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考试型”、“学霸型”人才,面临需要极强的实践技能的创新领域,立即陷入一筹莫展、“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在于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积累锤炼,特别是对知识的积累运用上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规划上,应当着力拓宽实践教学的范畴与视野,积极推行教學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思维。
(1)理论课堂学时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日常教学中的主要环节,通过完善的课程规划,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目前的专业教学规划中,对理论教学的投入力度空前,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用大部分的学时,甚至多门课程完全不考虑实践环节的设置,这一指导思想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锻炼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理论和实践过程相脱节。③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适当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在理论学习中穿插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理论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作用。
(2)推行课程设计,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课程设计是针对课程本身所开设的教学实践环节,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任务清楚、考核明晰的优势,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一直是检验理论学习的主要手段。但是从当前的课程设计过程来看,普遍存在课程设计的形式单一、难度不足、形式松散的问题,在贯彻中学生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技能锻炼。④⑤应着力加大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考核力度,可以将真题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来进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过程控制,确保课程设计能够成为专业课程的延续和总结。
(3)灵活设置专业实践,提高实践知识面。专业实践学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能够起到引导、推动作用,当前的专业实践仍然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专业实训、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等以1周或2周为周期的短期集训上,由于时间短、目标分散,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专业实践过程可以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和目标,比如以学生提交论文、作品等作为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指标,而不对具体的实践时间做硬性的指定,留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以凝练实践的成果,扎实掌握实践的目的要求。
2专业指导结合的创新平台建设
专业导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引导和帮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专业课程由于其综合性强、前瞻性强、创新性强的特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需要更专业的引导方可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导师的引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1 专业导师的科研引导与训练
专业导师长期在科研的一线从事具体的创造性的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科研创新技能,其自身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往往可以弥补课程知识学习上的不足,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最有效、直接的指导,促进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提升。在现阶段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由于校区之间物理距离的限制,造成师生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的不畅,专业导师则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沟通渠道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渠道,打造专业指导的立体平台空间。
科研指导不同于课程辅导,其突出的特点是留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和专业导师建立远程的交流模式,并充分发挥科学创新的自由探索精神,积极自主创新,提高科研创新实战能力。
2.2 专业导师的科研平台搭建
专业导师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很多专业教师甚至在研多项课题,在以往的观念中,认为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面的限制,一般不具备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另一方面,科研团队中的骨干力量则会出现力不从心,在多个项目之间疲于奔波的现状。其实,科研平台是快速提升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最直接的平台,如果能够直接参与到在研课题中,可以充分发挥项目组的育人功能,快速构建学生创新提升平台,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快速通道。
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是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多年的积累,通过科研平台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物理渠道的创建,更可以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使专业导师的科研思想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学生,从而快速提升创新技能。
3 导师制融合的多轨制创新人才培养
在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难以获得满意的成效。因此探讨多渠道融合的多轨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在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遵循以科研导师创新科研指导为主体,辅导员思想教育和班主任日常管理服务为两翼的立体培养模式,保证对学生不仅从科研角度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对其思想教育、综合素质方面加强指导,以适应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3.1 专业导师的科研主体
专业教师在科研课题的制定上,应把握立足实际、着眼前沿、着重技能、兼顾基础的培养方针,在科研方向制定上,按照一人一题、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实际水平,切不可盲目拔高,以免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以及对科研的畏惧情绪。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熟悉科研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并以阶段性的总结和成果给予鼓励和支持,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创新技能的培养首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刻苦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这是科研创新的基本要求,切忌好高骛远、华而不实的空洞理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密切结合需求的实际,着力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具体来讲,在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将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与需求结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依托,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两翼并进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素质,应该不仅仅具备科研能力,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切实加强其思想素质教育以及管理水平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合格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成长为能够在科研团队中承担重任的理想抱负,多渠道合力,以期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日常管理中应充分依托导师的科研平台,将管理與科研指导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引导,将导师的科研态度、工作作风甚至生活习惯引入到学生的育人环境中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产业需求的实际,以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专业导师的指导为主体,以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培养为两翼,合抓共管,齐心协力,切实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
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转变观念,加强引导,紧跟时代潮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贯彻和推行导师制融合的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形成全方位的立体育人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方向。
注释
① 程素君.“双导师制”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9:138-139.
② 孙旭,邓明阳,陆蓉蓉.“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交通职业教育,2015.5:24-27.
③ 殷树娟,王小妮.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4.17:18-19.
④ 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2015.16:95-96.
⑤ 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