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平 于恋萍 王东伟 何无双 王梦琳
摘 要:奖学金制度在建立之初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评价标准对学生有指导性的作用,其资助功能有助于贫困优异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学业。然而就高等院校中奖学金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来看,其设置环节、评定标准和发放过程已然出现了一些非常态的问题表征,据此,笔者依所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提出合理设置奖学金数目、适当缩小奖学金各等级级差、适当增加专项奖学金,奖励不同类型的学生此三项措施。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机制;奖学金激励有效性;问题深究;措施探析
高校的奖学金制度自创建便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稳发展,并为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肱骨之力。但是在长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员、地区等原因造成其结果与预期效果逐渐背道而驰的现象,普遍出现奖项及数目设置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名额确定方式趋于随意化、评定环节的监督制度不够全面、发放过程简单随意等问题。本文作为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结合省内外多个学校、多角度、多方群体的观察访谈结果,针对高校奖学金制度出现的基本现状进行问题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奖学金
奖学金是指国家、高等学校及其他资助机构为鼓励高等院校学生的良好行为或奖励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而设立的资金,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奖学金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奖学金制度的构成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其一是本、专科生奖学金,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其二是研究生奖学金,主要指的是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第三则是国家奖学金。
(二)激励制度及奖学金激励的有效性
1.激励制度。激励是指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通过合理地运用管理手段及各种资源,激发被管理者工作动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充分激发活动动机、利用多方资源,促使目标最优化的一个过程,其形式有工作激励、物质报酬激励、精神激励等[1],存在于高校之中的奖学金机制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既是物质上的激励也是精神上的激励。
2.奖学金激励的有效性。奖学金激励的有效性简而言之指的是奖学金和其受众群体即学生之间存在良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可以通过奖学金机制的调节变化折射学生的优秀和努力程度,奖学金制度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或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起到推进的作用,而学生对于奖学金机制持积极的看法和客观端正的态度。
二、现行高校奖学金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环节主要问题
1.名额确定方式缺乏科学考评。目前高校奖学金的名额确定主要是学校根据各院人数的多少分配,人数较多的院系分配名额多,反之则较少。较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这一点也是大大挫伤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各高校根据既定名额按各院系所有学生人数比例进行再分配,从形式上来看,这样的名额分配也算公平,但仅依据学生人数多少进行获奖名额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那些因人数较少的弱势院系学生参评奖学金的积极性,对于优秀学生较多的院系同样不公平[2],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奖学金彻底失去期望,这样的状况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不在少数,这也是令学生们对奖学金机制或怨声载道或冷漠无视的重要原因。
2.奖项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其作用发挥。国家级奖学金因为名额少,大部分学生渐渐失去参与的热情,而使奖学金成为少数人的游戏,也很难起到激励广大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也难以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单项奖奖学金的问题,在原因层面与国家奖学金恰恰相反,但由于设置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却无不同。由于单项奖学金受众群体的覆盖面较大,获得条件相对较低,这种名额与门槛的“双低”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激励功能的发挥。另一些金额不高的单项奖学金,金额控制适度设置不断多样化,但从受众群体的私下反映看来,高校有关部门对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学生对于此类奖学金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态度,容易产生“分数换钱”的想法,难以体会在金钱之后所包含的精神鼓励,也难以促使奖学金发挥精神激励的最终目标。高等院校中也有一些奖学金来源于高校外的其他机构或者社会人员的资助,但众所周知,由于名额少故极少有学生会申请,即使申请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获批,最终将直接由辅导员指定人员获得,造成“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甚至没有”的现象,指定的人员一般为班干或者成绩优异者,由于平时获得奖项较多,参评时直接通过,与之相反其他学生甚至连参评机会都没有,难以做到公平、均衡化,甚至存在“特权现象”,这也是访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极端现象。
(二)评定环节主要问题
评定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完善是最显著的问题。在访谈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班级干部对奖助学金的干涉现象,部分高校学生曾提及,班长及班级主要干部可以直接决定获奖助学金的人员,而评判标准则是和其私人关系的密切程度。甚至出现家庭贫困生申请奖项被拒之门外的状况,原因仅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曾获得过一项奖项,所以不再允许除此奖项外其他任何申请,美其名曰“助学金应由学生们轮流拿”。客观来讲这种措施确实可以避免上述个人重复占用的极端现象,但其缺乏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却把奖助学金的真实作用消磨殆尽。曾有一位贫困学生告知,只因其上学年成绩优异曾获得过一类其他奖项,其所有申请材料都被打下来,而该生平时不得不逃课兼三份工,只为了凑齐下学期的学费和书费,这些现象表明相当大一部分学院在进行奖学金评定时,未严格遵守学校奖学金评定条例,学校在评奖方面的监督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
(三)发放环节主要问题
发放环节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体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看法,也会间接地影响奖学金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放环节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部分院校对于奖学金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将导致未获奖者对获奖者的冷眼旁观,难以激发其上进心。甚至藏着掖着怕其他学生心里不平衡,试问如果奖学金的评定过程公平,又何必畏惧?
三、改进奖学金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奖学金数目
1998年全国高校普遍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急速增长,但人数的增长,并未带来奖学金的巨大变化,奖学金的数额却并没有同比增长,受众群体依旧极少,这一现象导致奖学金在大学生的观念里逐渐淡化。据了解,许多学生宁可做兼职也不愿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由此可看出奖学金的设置不能引起受众群体对目标的重视[3],其中奖学金数额过大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奖学金数目的设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奖学金设置过高,不仅覆盖面积急剧缩减而且会促使许多学生趋之若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好现象,学生对奖学金的热衷可以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促进学校的学习氛围,但其中参杂的目的却可谓鱼龙混杂。过高的奖学金究竟能否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一点有待研究。
(二)适当缩小奖学金各等级级差
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评定手段,对于学生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且由于考试的时间内容要求,其对学生的考察也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小,然而奖学金的金额设置却距离甚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加大,甚至导致心理不平衡的状况。其次班干作为辅导员的助手、学生意愿的传达者,为班级工作做出的奉献不言而喻,当然,为班干设置的奖项也门类众多。相较于普通学生,班干这一词本身就具有优越性和特殊性,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班干这一群体不应被作为奖学金机制中的特殊群体,如果身为班干就意味着各种奖学金的“包揽者”,奖助学金的“掌权者”,那么奖学金的设置也就彻底失去了自身意义。
(三)适当增加专项奖学金,奖励不同类型的学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个体的内在潜能不尽相同,使用同一套评价体系去衡量不同的个体,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不同的学生各有专长,有些学生可能在专业素质方面非常突出,但在综合素质方面略微较差就于奖学金失之交臂。现有奖学金的设置中也有专项奖学金,但是覆盖面积及宣传力度却差强人意,60%的学生对于专项奖学金知之甚少。奖学金的设置中可另辟蹊径,针对不同院校、不同院系的特点,合理的设置专项奖学金,鼓励各有专业专长的学生,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也充分的发挥了奖学金的作用[4]。
自1983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的两部奖助学金办法正式开始实施以来,这三十多年我国的奖学金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各个方面也逐渐由不完善趋于完善,高等教育中奖学金激励机制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从个体的微观层面来讲,奖学金设置的合理化改革,将激励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给予学生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利于高校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宏观角度来讲,这也将对于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也将提高奖学金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不断推进教育目标,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做出贡献。故此,综合分析奖学金制度中的问题表征,研究高校奖学金的现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瑶.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5,(8).
[2]冯美琳.国内高校奖学金已经变成“鸡肋”?[N].华商晨报,2008-02-20.
[3]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陈婉琳.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8月.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