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之间
应用号是个什么鬼
尽管微信应用号已经是近段时间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但是它究竟会做成什么样,目前却还没有一个定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人已大开脑洞,做了一些“概念图”来畅想应用号的形态。
从目前的几组概念图来看,大部分人都认为《微信》将为应用号添加一个新的一级入口,很可能替换掉线如今APP底部的“通信录”。至于应用号服务的形态,有的认为可能接近如今的服务号,也有人认为《微信》会简单粗暴地给出一个类似如今手机桌面的应用图标宫格。
在公开课的演讲上,张小龙曾表示推出应用号的初衷之一是解决用户安装多个APP的烦恼,加之苹果App Store方面对于APP开“店中店”讳莫如深,大部分观点都认为应用号中的应用很大可能是采用Web APP的形式而非Native APP,也就是通过HTML5实现APP的基本功能。
简言之,《微信》接下来将推出的应用号或将是以“联系人”的形式出现,并以HTML5实现APP中的大部分功能。在帮助用户避免安装多个同类型APP的同时,也能实现张小龙在演讲中所说的“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理想状态。
再换句话说,应用号或许就和如今我们在《微信》中使用的京东类似,只不过它们不会有这么高的入口级别,或将被归之于一个特定的Tab之下。
《微信》为何要推应用号
尽管张小龙在台上冠冕堂皇地说应用号为了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云云,但此次《微信》宣布要推出应用号,其核心原因显然还是源于《微信》这款产品自身的成长需要。
从《微信》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微信》的蜕变可谓是一日千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7亿。可以说,目前属于产品的增长期结束,《微信》正逐渐向成熟期过度。按理说,此刻的它应该更加谨小慎微,而不是老想着搞一些大动静。然而伴随着用户增长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流量变现压力的增大,《微信》不得不动。
今年年初,《微信》发布了2016年Q1微信朋友圈广告招商合作政策。其中,朋友圈视频广告的收费标准出炉、朋友圈广告自助投放功能的开启,以及朋友圈广告投放门槛由20万元每条调整至5万元每条,格外引人注目。
一年前,第一条朋友圈广告上线,宝马、vivo智能手机和可口可乐三家厂商率先尝鲜。一时间,朋友圈广告竟然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甚至还出现了用户攀比广告的轶事。然而,过了最开始的新鲜劲儿之后,用户开始对后续出现的房地产等广告产生了厌烦心理,而不少厂商也发现朋友圈广告的实际转化率并不高,不抵预期。大数据广度有余深度不足,速途研究院执行院长郑春晖如此评价朋友圈广告。
降价之后的朋友圈广告位,势必又会面临广告数量增多、质量下降,对于用户的干扰更严重的问题。面对流量变现的问题,《微信》必须得多条腿走路。事实上,此前的服务号本是《微信》流量变现的另一个大招,但结果正如张小龙自己所言:服务号并没有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号这两年,厂商没有发挥空间,而用户也提不起兴趣。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应用号。
APP开发者能否就范
《微信》要推出应用号,媒体炒得很欢,而APP开发者们则未必会齐声叫好。对于一些开发者来说,是否跳入应用号这个“坑”,是一个艰难决定。
其一,如果竞争对手选择登陆应用号,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用户或订单,你是跟还是不跟?毕竟《微信》是一款具备海量用户的高频应用。
其二,加入应用号之后,开发者虽然有可能将《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转化成业务、排他性接入微信支付,但同时其业务在《微信》面前几乎完全透明,你愿不愿意?业务和腾讯没有竞争关系还好,要是成了腾讯的竞争对手的话,除了心忧走漏数据之外,恐怕还得揣摩《微信》厚此薄彼吧?要知道,《微信》早有一个长长的封杀名单。
其三,《微信》的7亿用户虽多,但就像池子里的鱼群,在你面前游来游去却未必会上你的钩。随着后续进驻应用号的开发者越来越多,马太效应也会开始显现,大部分此前在应用商店里吃灰的APP们,到了应用号当中也将很难获得足够的曝光露出机会。相比于用户桌面上的APP,应用号的中APP甚至要更不起眼。安插在朋友圈里的广告尚且存在转化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仅仅存在于应用列表当中的中小开发者,又能否引人注意呢?
其四,则是产品运营成本的考量。应用号为开发者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增加了新的市场可能性。表面上,它会降低开发者的成本,但事实上开发者并不会因为其而放弃此前的Native APP—后者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如此,三个渠道同时运营,反而会增加运营的成本。此外,为了适配《微信》平台,产品也需要开发出对应的HTML5版本,这势必会增加开发成本。这种多个平台同时出击的玩法,只能是大中型开发团队的做派。
总的来说,虽然有以上的种种考量,但微信应用号的出现,对于开发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可能性。对于那些功能单一,业务逻辑并不复杂(比如智能硬件的配套APP),或者新的APP创业项目,不妨到应用号平台先试试水,只是并非所有的APP都适合《微信》的应用号平台。
用户是否会买账
微信应用号需要面临的最后一关自然是用户,而用户也是最实在的—最关注体验。
在微信应用号的话题下,知乎社区的一个高票答案很简洁:“我就想问问聊天功能还能保证吗?”这也是很多用户的担忧,随着功能不断增多,《微信》也变得越来越臃肿,然而各个功能之间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有一个最直观的例子:用户阅读公众账号的文章和聊天窗口之间的来回切换问题,到目前为止《微信》都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
除《微信》本身的体验之外,应用号中第三方服务的体验也让人担忧。基于HTML5的应用号,能否带来足够好的用户体验?要知道,相对于传统的Native APP,Web APP要受到更多网络环境和承载平台的影响,在交互和功能上也会有诸多限制。因此,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HTML5的应用都不会涉及到太过复杂的交互和功能。很显然,对于很多服务的重度用户而言,安装一个独立的官方APP,显然要比在应用号中小心试探来的放心。
事实上,类似于微信应用号的产品,早在2010年就已出现—360安全桌面。它是一个基于Web的软件平台,希望软件厂商开发Web版本,以替代安装软件打开的麻烦和风险。甚至连腾讯自己也开发过类似的产品,那就是Q+。然而,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它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