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基本原理 学观察描写

2016-05-30 08:44:52李德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春雨春风原理

虽然现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纷呈,观点各异,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认为越是基本的、普遍的、可归结为原理、法则的规律性知识,对后继学习的适用性就越广,越有可能促进学习者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实现智能的迁移、拓展和提升。因此,领悟基本原理,是有效学习的一项基本策略。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是我国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现行几套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均可见其身影,足见其非凡魅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春》的篇幅虽然不长,却全面、典范地体现了观察、描写的几个基本原理,教学中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基本原理,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抒情的具体方法,从而欣赏美的语言,感受美的景物,体验美的情感。

一、特点原理

所谓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独特之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它们的发展变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写作过程中,只有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作细致的观察,描写的时候才能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这课,作者首先选取了最能体现“春”之特点的“草、花、风、雨”等几方面景物,分别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写春草,突出其嫩、绿、软;写春花,抓住其多、艳、香;写春风,只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就点出了春风的温暖和轻柔;写春雨,不但写出了春雨的细密和轻盈,而且写出了春雨之中的特有景象——“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而“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则明显带有当时那个时代的特色。春雨中的乡村景物:小路、石桥、稀疏的房屋、撑着油纸伞的行人、披蓑戴笠的农民,又表现出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结尾部分,作者更是抓住春的特质和神韵,通过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从不同侧面描写出春天“新、美、健”的本质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写春的文章不计其数,而朱自清笔下的春给人的印象却特别深刻,其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可见,抓特点,对于观察和描写是多么重要。

二、有序原理

在写作心理过程中,观察顺序和描写顺序通常是一致的,要使描写条理清楚、言之有序,观察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观察、描写的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结构顺序、类别顺序、主次顺序、总分顺序、思想情感顺序、观察点顺序。该选择怎样的顺序,主要由写作目的和对象特点来决定。

《春》这课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为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顺序一致的。在“绘春”这一主体部分里,作者按总分顺序,先总写,宏观勾勒;后分写,微观细描。分写部分又按“草、花、风、雨、人”的类别顺序分别描写各种景物,把一幅幅工笔画组合成长卷,逐步展示在人们面前。作者极讲究章法,如“春花图”中,由“树上”写到“花下”,再写到“遍地”,按空间展开,顺序井然;在“春雨图”中,由静写到动,由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意境深远而层次分明。多种顺序的纵横交互、合理安排,使观察、描写的有序原理在《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全息原理

许多学生把观察同“看”等同起来,认为观察就是“看”。其实,观察包括“看”,但又不限于“看”。光凭“看”,不可能对事物获得全面、深入的认识。观察,必须五官同时开放,全方位捕捉信息,充分利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去看、听、尝、闻、触,把观察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气息以及动态、静态等特征都感知清楚,描写时才能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春风,是难以观察和描绘的,然而朱自清先生娴熟地调动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吹面不寒”、“抚摸”,这是从触觉写春风的温柔;泥土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香,这是从嗅觉写春风的芬芳;“清脆宛转的鸟鸣、嘹亮的牧童短笛与轻风流水应和,谱写出一曲悦耳动听、和谐优美的春之交响乐,”这是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春风图”这段,之所以使人读后能强烈地感受到春风给予的振奋,油然而生对春的热爱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字里行间对读者多种感觉的调动。

四、融情原理

日月星辰、山水草木等原本没有感情,但是“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张,寓意则灵。”(清代王夫之语)所谓“寓意”,就是在观察、描写时,主体融进自我情感,把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倾注到观察对象上,使客观存在成为“人化的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描写时就会情动而辞发,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有情味、情景交融的描写,自然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情景交融是《春》这课的又一大特色,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由情引景。开篇伊始就用“盼望着,盼望着……”直接抒发出作者对春的向往之情,由此引出对春景的描绘;寓情于景。“春花图”这段,表面看没有一句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蕴含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与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情景相生。“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有景有情,情景交辉,相得益彰;以景托情。结尾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抒发情感,是全文中心之所在,就本处“颂春”与前面“绘春”的关系来看,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即以景托情。

为写景而写景,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在《春》这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领悟融情原理,学习以上“情景交融”四种写法的具体运用,是极具必要性和针对性的。

五、联想原理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只要留心观察,仔细推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朱自清观察春天,不仅非常细致,而且还把观察与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获得了深刻的感受,并在描写时把这种感受通过拟人、比喻、引用等手法表现了出来。如作者写“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房屋“在雨里静默着”等等,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等等,用的是比喻;“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则是引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大大增强,取得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联想看作是观察本身的一部分,一边观察,一边联想到与对象相关、相似、相同或相反的其他事物或方面,描写时才能突破时空局限,拓宽思路,激活思维,从而创造出崭新、形象、生动的细节和美妙的画面,使文章血肉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真切,思想更加深刻。

以上观察、描写的基本原理,在概念上仍属于知识范畴,要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学生学会运用,还须经过千百次的训练和实践。因此,《春》的教学应遵循读写结合的规律,适当布置课内片断仿写和课外迁移练笔。在后继学习中,还要经常让学生复习、运用,这样才能熟而生巧,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

(李德邦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364200)

猜你喜欢
春雨春风原理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18
春风沉醉的夜晚
女报(2019年4期)2019-09-10 16:08:38
春雨
春风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春雨
春风吹 等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