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诺
跟团出国旅行,很难有闲暇在我喜欢的露天咖啡座小坐片刻,当那天从瑞士少女峰下来,放我们在因特拉肯小镇自由活动3小时时,我高兴得直奔前一天就相中的去处。
因特拉肯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是著名山峰少女峰的入口,世界第一高原列车车站就设在此。这个小镇小得没几条街,但是美丽精致,风光旖旎。这家咖啡馆位于商业街中段,有开阔的、开满鲜花的庭院,位置正对雪山草地,一眼可望到很远的天边。前一天傍晚从琉森抵达,我一眼就看中此处。
连说带比画,告诉服务员小姐要两杯咖啡、两个点心。她取来一只大篮子,里边是花花绿绿的面包蛋糕,让我们挑,先生选了三明治,我选了有蓝莓的面包,她用阿拉伯数字写下14.4瑞士法郎给我们看,人民币6元6角换一个瑞士法郎,算下来比上海衡山路的咖啡点心还便宜呢。
但是,这是坐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美丽的风景里喝咖啡啊——深吸一口咖啡的浓香,然后在灿烂的秋阳里仰起脸,闭上眼睛,让浑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坐在白云飘逸的湛蓝天空的一角,白雪皑皑连绵起伏的少女峰就近在眼前,2小时前在寒风和冰冻里滑了一跤,领教了这位冷美人的脾气,它如今垂眉敛目,素衣绿裤,换上另一派妩媚模样。山脚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远的顶端,木头房子尖顶如一排戳破草皮的长短不齐的细笔尖。草坪上有人在跳降落伞,孩子在喷泉边嬉戏。各种打扮、肤色的游客在马路上川流不息,好像在上演一场世界服装秀。
我们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一老外游客在咖啡座前停下脚步举起照相机,我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侧过头,却看见邻座一对金发碧眼的老夫妻兴高采烈地高举咖啡杯对着镜头摆造型,拍完后,又“哈依哈依”地向对方招呼,摄影师也笑着挥手,双方熟人一般。我心里羡慕,他们才是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的。
在欧洲各国游览,看到最多的是那些开在广场上、拐角处、街边的美丽的咖啡馆,每天从早到晚,一片片的人悠闲地坐在那里看风景、看报、聊天、发呆,能坐上大半天。小小的咖啡杯盛不了几口咖啡,放在面前更像一个道具。当喝咖啡成为生活方式,其他就不重要了。
喝咖啡在上海人的生活里还是一次活动:聚会、谈心、恋爱,或者只是感受一下情调和浪漫……这就需要一点仪式,环境、设施、味道、服务,就成了仪式的元素。衡山路、淮海路、南京西路的咖啡馆,看上去都与国外没有不同,但是,就是那种不经意中传递的简单自然的味道,却怎么也学不来,就像人的气质学不来一样。朋友曾带我去一家开在康平路上的咖啡馆,屋子不大,布艺沙发,条木地板,粗木桌子,墙上挂着小玩具,弥漫着咖啡香,看得出,是想利用居家房子布置出亲切随意的风格,但是布置出的随意终究掩盖不了刻意。坐在阿尔卑斯山脚喝咖啡的人们,喝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选自《新民晚报》)
【赏析】
从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个细节里,我们看到了咖啡文化的内涵。与“喝”联系在一起的是,看人、读书、观景、发呆……这一切都是自然的、随意的,任何刻意的“随意”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喝”出的咖啡味道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