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爽 崔新丹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数量虽然不多,但由于其表示的程度量级不同,即使同一量级之间用法上也有差异,因而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时往往出现各种偏误,直接影响到表达与交际。[1]在汉语学习者的词汇理解、语言表达方面,科学的程度副词教学方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汉语学习者程度副词的习得,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很大价值。
《汉语水平词汇大纲》依据词汇的使用频率、实用价值将搜集到的副词共34个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其中甲级词14个,“最”、“很”均在其列。这也充分说明了学习“最”与“很”的重要意义。
“最”与“很”的使用频率很高,在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为了做到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个人情感,完成交际目的,需要汉语学习者下一番功夫。如:
(1)冬天好。
(2)冬天很好。
(3)冬天最好。
三句话语气持续增强,程度也不断加深。程度副词“最”与“很”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留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自然会受到母语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程度副词的学习、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类型的偏误,下文将会分类列举。掌握同类副词的各自用法及异同之处,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有不小困难。因此,要深入比较常用的程度副词,得出浅显易懂的区别方法,从而有效指导程度副词的课堂教学。
二、“最”与“很”的用法分析
(一)词义对比
《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最”:副词,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邢福义先生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基础上,将“最”解释为以下两方面:(1)排列上位居第一;(2)数量上独一无二,即“第一”和“惟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很”的解释是“副词,表示程度相当高”。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很”的解释更具体一些,共给出五个用法:(1)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2)用在助动词或动词短语前,表示程度高;(3)用在“不……”前;(4)用在四字语前,限于一部分描写性的和表示态度、情绪、评价的成语;(5)用在“得”后,表示程度高。
由此可见,“最”与“很”在表示程度高之意时,在词义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前者侧重在一个范围内某种属性达到第一位,结果可以通过比较得到,而“很”只侧重程度的加深。
(二)用法分析
从用法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最”和“很”,主要是分析其与形容词、动词、名词的搭配用法。
A.最/很+形容词
“最”和“很”作为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形容词范畴种类繁多,分类标准不一,我们按照“最/很+形容词”在语用方面的差异,把形容词分为量度形容词和非量度形容词。
量度形容词,依据陆俭明先生的观点,是用来说明大小、长度、高度等量度的客观词语,大都成对使用。常用的15对,即:大小、多少、长短、高矮(低)、宽窄、厚薄、深浅、粗细、重轻、远近、快慢、晚(迟)早、贵贱(便宜)、多少。这些量度形容词都有具体的测量标准。
非量度形容词是不能用客观可测的标准来衡量的这类形容词,它的标准具有主观性、不定且多元,是形容词中除去量度形容词以外的部分,如:短小、高昂、善变、陈旧、险峻、阴险等。
1.最/很+量度形容词
“很+量度形容词”是“很”的基本用法,表示事物的属性,有一定的伸展空间;“最+量度形容词”是“最”的主要用法,多表达最高级含义,用于有明确客观标准,而且是在比较结果普遍可信的环境中,表示确定范围内的客观事实。“很+量度形容词”与“最+量度形容词”不同的是,前者不表示比较义,只表示程度的加深,语气的加强,表达的意思主观性较强。例如:
(4)这个箱子很重。
(5)全班32名同学,她家离学校最远。
例(4)中,“箱子很重”并不具体,而且究竟有多重也没有标准可依。结合整句话,也只是单纯的表示程度加深,并不包含比较的意思。例(5)中“离学校最远”是在地理位置可以准确测量出长度,而且与其他同学相比较是最远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主观猜想的。
再看下例:
(4)'(这几个箱子中,)这个箱子最重。
比较(4)和(4)'可知,“很重”只是表达主观上“重”的程度较深,无比较义,“最重”则凸显在某个范围内(这几个箱子中)“重”的程度超过所有同类事物,即:最重=很重+超过某个范围内的所有同类。
2.最/很+非量度形容词
“最+非量度形容词”,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与“很+量度形容词”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程度更高,语气更重,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而“很+非量度形容词”与“很+量度形容词”用法基本相同。例如:
(6)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最美》羽泉)
(7)我们的爱情很美丽,也只能用感觉代替。(《很美丽》吕雯)
例(6)“你在我眼中”“最美”,凸显了“美”的主观特点。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美”的标准不尽相同,因而程度也无法度量。类似的还有:最动听、最流行、最舒服等。例(7)中,“美丽”是一个非量度形容词,与“很+量度形容词”的用法基本相同,表示程度加深,但没有比较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很+量度形容词”和“最/很+非量度形容词”两类中的“很+形容词”有时为了进一步强调程度的加深,可以重叠使用。例如:很远很远,很重很重。而“最”无此用法。
3.新结构——“很A很B”结构
“很A很B”结构也是“很”的特殊用法,通常与形容词连用,“最”没有这样的用法。
“很好很强大”曾是网上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在百度里输入词条,可以找到640万个搜索结果。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很A很B”结构短语成了风行一时的新说法。在各种媒体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傻很天真”、“很红很火爆”等,借着“很好很强大”的知名度衍生出来的新的词语,都带有调侃、戏谑的味道,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外部条件来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是促使“很A很B”流行的一大助力。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精神文化产品的快速更新,这些用法渐渐约定俗成,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短语,甚至进入语法规则系统。
原来我们接触的一般都是“很X”或者“很X很X”的结构,比如“很好”、“很漂亮”、“很差劲”、“很久很久”、“很大很大”等等的程度副词短语。X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但是“很A很B”结构就不一样了,A一定是单音节词,B一定是双音节词。而且X还多数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在“很A很B”这个结构中就不一样了,只要你想到的,语句通顺的,都可以构成这个格式。在“很A很B”这个结构中,A代表单纯词,B代表的是复合词,按一般的语法习惯来说,“很”这个程度副词后面不可以跟名词,但是在这个结构中似乎是百无禁忌的,这些规则在它的身上似乎都不适用了。从“很A很B”整个结构来看,它是联合结构的短语词,可以充当谓语,如,股市很红很火爆;也可以充当状语,如,那时很傻很天真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怎么变化,A代表单音节词,B代表双音节词,这个是没有改变的。同时,也扩大了“很”的语用范围。
B.最/很+动词
“最”和“很”作为程度副词可以用来定位动词内在的程度量,但需要这一类的动词附带有性状义,心理动词就是具有表示抽象性状义的动词,因此“最”和“很”常用于修饰心理动词。
1.最/很+心理动词
大多数的心理动词都能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因此也能受到极性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语法界公认的一个句法特征,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喜欢、讨厌、后悔、反对、服从、体贴”等,都能受极性程度副词“最”和“很”的修饰。“最”表达心理感受等程度到达极点,“很”仍然是表示程度的加强。例如:
(8)小丑不能演一辈子,正戏迟早要开场,观众最爱的还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朔《痴人》)
(9)生活中,她很关心自己是否漂亮。
例(8)中,“最爱”说明观众心理上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接受程度高,放在第一位。例(9)中,“很关心”说明在生活中还有其他让她关心的事情,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对自己是否“漂亮”花费了较多的心思。
2.最/很+非心理动词
非心理动词包括:能愿动词,也被称为助动词,表达可能、意愿之意,表示能够、愿意的意思,如:能、会、愿、敢、应该、应当等。“最”可以与能愿动词和一般意义的动词组合连用。判断动词,具备动词的主要用法,在句中起判断作用,如:是、叫。在《红楼梦》中并不难找到“最是”的用法。例如:
(10)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11)我很乐于帮你,但是现在没有时间。
例(10)《红楼梦》中“最是”的用法,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已不常用了。例(11)中,“很乐于”帮忙,表达意愿的程度较深,后也可加转折词和与主观意愿相反的客观事实,表示委婉拒绝。
C.最/很+名词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从体制中解放出来的新新一代,开始追求更多的新鲜事物。伴随着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日益频繁的交往,港台腔开始流行起来,并在年轻人中广泛流传。网络的不断普及为这些现象的推广普及带来了新的媒介,希望被更多人关注而积极使用各类流行词汇,使新兴语言现象更加蓬勃发展起来。“最/很+名词”组合以其形式简洁、内涵丰富的特殊语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可以说是顺应了人们猎奇、求新、求异、求简等语用心理需求的审美潮流。
1.“最/很中国”之类
“最/很+名词”是语言组合的一种现象,实际上它并不是久已有之的牢固组合,而是名词形容词化的结果。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
(12)他的观念很中国。
“很中国”多指具备典型中国式观念,可能是他敬顺师长、稳健保守、踏实肯干,其具体含义要结合实际语境才能确定,甚至有时也可能是固执等意。
(13)他做事很中国。
“很中国”既可以表示他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也可以表示受中国式环境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工作模式。
(14)她最淑女。
“最淑女”表示对女性仪态、谈吐的赞扬,同时也应注意,在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中也会产生各类歧义。
有学者提出,能够进入“最XX”构式中的名词必须受到构式的压制,构式义对名词具有语义上的规约性,因为构式“最XX”就是为了凸显“极性”、“量度”、“属性”语义。
综上,与前文一致,用“最”凸显比较义和极性义,用“很”只凸显程度深。
2.“最”和方位词结合,而“很”与方位名词结合的用法较少,如:
(15)最北一人束高髻。
(16)最西一个屋发现一个破铜镜。
还有“最前、最后、最上、最下、最里、最外”。
以方位词素构成主从式名词与“最”结合的,如:
(17)这个人是站在战斗最前列的战士。
(18)最外缘为宽边。
用“东、西、南、北、里、外、上、下、左、右”和“边、面、头”等构成的主从式方位名词,以及“中间”都能和“最”结合。由此类推,“底”虽非真正的方位名词,但也有说“最底层”的。
3.有用时间词素和“最”构成的一些主从式时间词也应属这一类,“很”也不常与这类词结合。如“最初、最先、最末了”。
D.特殊的“很”
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语法讲义》书中,用“很”作为标准,来定义谓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1)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2)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
然而语言现象复杂多变,常常在各种规律中都含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很”修饰,比如:“煞白、冰凉、通红、喷香、粉碎、稀烂、精光”等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表示了某种程度,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9]副词都可以做状语,而在与“最”的比较中,“很”不仅可以做状语,还可以做补语。我们常说“好得很”,却不会有“好得最”的说法。这些都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
以上“最”与“很”的各类搭配情况,在表格1中做一概括比较。
三、程度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程度副词虽不同于其它副词,但与其同一类副词具有共性。它们的基本语义特征差别不大,基本的语法功能也大致一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将其作为难点对待。但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下交流等方式可以发现,留学生在对程度副词的学习和使用中常常出现偏误,如:
(19)※我比你很胖。
(20)※我有一个太好的朋友。
(21)※买了一个好极了的钢笔。
(22)※今天一点儿热了。
留学生对程度副词的具体使用方法不够了解,因而在实际使用时出现这些错误也在情理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困惑,教师应在教学中放大同类程度副词的细微差异,以便于学生通过简明的讲解和练习,正确掌握程度副词的使用方法。
(一)偏误分析
偏误并不能等同于错误,“错误”具有偶然性,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而“偏误”具有系统性,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偏误”不是“错误”,它不是一时的口误,错误偶发且无规律,而偏误往往是系统且有规律的。偏误的类型,根据传统的偏误理论分为四种:遗漏、误加、误用、错序。如:
(23)※总之,这一天是我喜欢,最开心的节日。(遗漏)
(24)※放假了,校园里很冷冷清清。(误加)
(25)※天越来越很黑了。(误用)
(26)※那天我最成功的表演。(错序)
例(23)语义不够完整,问题在于遗漏了程度副词“最”,应在“喜欢”前加“最”;例(24)中“很”“AABB”,因为重叠词本身就是加深程度的意思,不能再用程度副词加以修饰;例(25)中,“越来越”后直接与形容词连用,表示一个动态的、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与“很+形容词”的意义表达重复,只用其一即可;例(26)中,“最”可以修饰形容词“成功”,但在此处应该作补语,改为“那天我表演的最成功”。
对留学生偏误的分类归纳整理对对外汉语教学大有裨益。了解他们的常见偏误类型,才能够有的放矢,进行集中专项指导。
(二)对比教学
比较分析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进行比较,以发现他们相同、相异的地方,是科学建立事物概念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语法研究中亦然。汉语和学习者的母语不可能相同,比较起来,我们很容易发现汉语和学习者母语中程度副词的差异。通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语言系统来学习汉语知识,对比表达程度相似的程度副词,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并能正确掌握常用程度副词的意义、用法,顺利探寻偏误产生的原因。教师也就能够根据比较分析结果,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推动程度副词的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完成。例如下表是程度副词在汉语、英语和俄语中的用法比较。
与汉语中的“最”、“很”相对应的英语和俄语词语,也具备以上用法。如:
(27)(俄)Он очень высокий. 他个子很高。
(28)(俄)Совершенно верно. 完全正确。
(29)(俄)Много работать, много знать. 学得多,懂得多。
(30)(英)He drives the car very carefully. 他开车很小心。
(31)(英)This is quite a success. 这个相当成功。
观察以上各例,再与“最”、“很”在汉语中的用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27)、(29)、(31)中,程度副词分别修饰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与汉语中的用法相同。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产生正迁移,帮助其掌握。但是,例(28)、(30)中,程度副词均修饰的是副词,这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负迁移,需要引起课堂教学的注意。此时,可以将中俄或中英语句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注意程度副词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辨别、识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先让学生接触“最”、“很”与动词、形容词的搭配,这也是“最”、“很”作为程度副词最常用的表达。汉语中,“最”与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的搭配是很普遍的用法,而英语、俄语却并没有类似的用法,学生很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理解起来难度要更大一些。“很”与名词搭配并不常见,可只作简要介绍。
根据留学生在“最”与“很”使用中的偏误,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些习题,请学生用“最”和“很”填空:
(1)看了这么多场演出,这场( )好看。
(2)西瓜是我( )喜欢的水果。
(3)学校对面超市的东西( )便宜。
(4)彼得总是( )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5)我家住在城市的( )东边。
此五道填空题中分别用到了:“最”在比较句中的用法,“最”与心理动词的搭配,“很”与量度形容词(若理解为含比较意,亦可用“最”),非心理动词的搭配以及“最”与方位名词的搭配。
同时,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绝对的二分法,即每题只规定唯一的标准答案。几个正确答案的并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调动已储备的汉语知识,不断尝试、了解并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点。
通过以上“最”和“很”的用法分析,加上对俄语、英语背景留学生“最”和“很”的常见偏误和常用表述的对比分析,联系本文设计的具体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程度副词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了。
参考文献:
[1]翟帆.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马春华.“最”的语义类型及其语用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5]王晖.“最”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何艳萍.“很+名”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09,(4).
[7]贾君芳.试论极性程度构式“最XX”[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10]徐晶凝.关于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J].南开学报,1998,(5).
(吴爽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崔新丹 新疆大学语言学院 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