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因为它的文学色彩比较浓厚,所以一直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对这类文体的解读多数还是“一头雾水”,做题基本靠“蒙”;从老师的角度看,每次散文讲评可谓条分缕析却收效甚微,学生的散文阅读题依然“徘徊在起点”,这就让很多老师觉得对这类大阅读的讲评无能无力,以致部分老师产生“讲不讲一个样”的错误认识。但是散文阅读的指导真的已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了吗?在水穷之处能不能坐看“云起”?在“危崖旁侧”能不能觅得“坦途”呢?经过不断的反思、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
1.用考纲引领讲评,高屋建瓴地抓住核心考点,让学生参与考纲的细化解读,水到渠成地解决答题思路问题。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这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名言。借鉴在这里就是说我们教师心中要熟知考纲对散文的考查点,并能对这个考点做深入细致的解读。这个解读的过程,以前多半是教师来做。教师往往是先自己嚼碎了才拿它来喂给我们的学生。其实,对考纲的解读某些时候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做,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
【镜头一】在讲评《鸟》(梁实秋)的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的含意。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这个题型可以说是散文阅读最常见题型之一。为什么命题人钟爱于此呢?笔者给学生展示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接下来让学生结合阅读鉴赏散文的经验来谈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要的语句”。学生会总结出“重要的句子”多具备这样的特点: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2.使用修辞,内涵丰富。3.能够揭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4.处在重要的位置的语句,标示文章结构层次(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出示 “考查重要句子”的三种常见出题模式——1.关于句子的含意2.关于句子的作用3.关于句子的赏析。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特点思考一下“句子含意”题怎样答。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把隐晦的句子(词语)用明白的话解释出来(针对特点1);有修辞的要指出修辞,并说明借用修辞想表达的意思(针对特点2);答出作者的观点感情(针对特点3)。而第4个特点很显然更适合于回答“句子的作用”题型。
再看刚才的试题“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这句话中 “锐利的”和“刺”这两个词是来说明“喜悦”的,属于比较隐晦的词语,我们必须用明白的话解读出来。至于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抓住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对这个考查点的细化,学生不是被动地去听老师的一二三定律,而是完全通过自主思考,总结所积累的散文阅读知识,来推导出这类题型的答题要领,这样的讲评是不是更深入学情?更能授予学生以“渔”?
2.试题的讲评应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的信息源(答题区域和组织答案的关键词句)。
古人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散文就是这样一种包孕着个人情感的文学自述。所以对散文的阅读鉴赏也必然要遵从文本本身的情感,不可抛却文本而依主观情感妄加揣测。因此所有的考题必然要回归文本来寻求答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直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文而他求。”“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都直求之于文本,不舍本文而他求”说的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只有结合语言环境多读、多思考,反复琢磨,才能“透彻的理解课文”,找到命题的依据。
【镜头二】回到上面散文《鸟》(梁实秋)的阅读题“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为方便解释,现摘录含画线句子的部分文字如下: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脖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在这道含意题中,学生抓出修饰“喜悦”的关键词是“锐利的”和“刺”。那么这两个词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单凭想象是很难解决的,必须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前有一个破折号,这句话是对“看它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的一个补充说明,从这层关系不难看出,是鸟的那种“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的姿态让作者喜悦。再联系前文语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这句是写鸟的轻灵俊俏的姿态。此时再去理解“锐利的”“刺”就比较容易了,它是作者突然看到鸟的这个“跳荡得那样轻灵”“临风顾盼”的姿态时产生的像被一根刺扎中时那种突然而强烈的心灵冲击。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出这句话的含义是:看到鸟轻灵俊俏的姿态时那种强烈而突然的喜悦之情。
由此可见,散文阅读题要想正确地回答出要点,必须把题干还原到文本中,用文本的词语(句子)来置换、解读,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臆断或背诵粘贴答题术语,脱离文本的答案很难成为准确的答案。老师若能在每次的散文阅读讲评中贯穿这一要义,就会让学生慢慢尝到甜头,找到答好散文阅读题的钥匙,同时也会让自己觉得教而有法,而更乐于钻研探究。
3.好的阅读讲评要善于总结规律,指导学生提炼典型题型的答题方法,譬如数学中的典型例题,能做到举一反三,以一抵十是最好的。
很多教师在对散文试题的讲评中,往往是就题论题,说一下赋分点,如果答出别样的什么答案也是正确的,等等,就是不带领学生总结典型的“这一类”。这样的单打独斗,很难让学生对某一类题型记忆深刻,也就很难形成有关散文试题的考查角度和答题模式的积累储备。有些老师觉得语文的考题模式并没有数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明显、典型,多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从而也就失去了归纳整合题型的动力和信心。其实散文的阅读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考纲”这个指挥棒。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某些考查点已经形成固定的考查类型,比如,句子的赏析题,句子的含意题,句子的作用题,某一段的作用,插入相关的诗文事例的作用,等等。这样相对固定又反复考查的题型可以在多次的散文讲评后,跟学生一起对这几篇散文中的相关问题的参考答案做一个梳理,发现参考答案的规律,形成典型例题。这里以“句子的赏析题”为例,说说怎样对已经做过的练习题进行梳理总结答题步骤。
【镜头三】“赏析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类”题型归纳展示。
【印发】例题1: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蛙歌……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叽叽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选自《秋声起处是故乡》的阅读题)
参考答案:用拟人手法,将蝈蝈蚂蚱此起彼伏的鸣叫比拟成人与人的低声倾诉,情趣盎然。(2分)用比喻将鸣叫声比作背景音乐,生动描绘了草地上充满生机力、纯净和谐的声音。(2分)
例题2: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他们整整齐齐地簇拥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选自《雪域青稞》的散文阅读)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修辞和对比手法(2分)表现了江南稻田与家乡青稞地的差别,突出青稞率性、粗犷、富有内涵的美。(2分)
归纳答题要领:①表达特点:手法(修辞最常见)②表达效果: 联系语境思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或作者的什么形象、特点、情感态度等。
这一步必须建立在已经透彻讲解每一篇散文试题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些散文的例题是熟知的,这个时候把同类型的试题以梳理归纳的形式再次印发下去,让学生从答案中梳理出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
学生的自主梳理意识这一点需要慢慢培养,讲完每一篇散文试题后,可针对性的对某一试题进行整理,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其实,散文的讲评还有很多样式,但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理解分析是不变的主旋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的讲解只能是“水过地皮湿”,收效甚微。当然运用怎样的讲评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研讨。
(周丽珍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