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试的2个新品种与对照种江科1号相比,江科3号、碧珍1号在抗逆性、丰产性、商品性、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品种。
关键词:苦瓜;区域试验;农艺性状
中圖分类号: S642.5;S6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6.01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3个,包括珍珠类品种1个:碧珍1号(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大顶类品种2个:江科3号和对照种江科1号(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提供)。
1.2 试验方法
播种期为2月下旬~3月中旬,田间试验设计、试验方法和调查记载项目与标准按《广东省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规定执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总产量
参试新品种平均667平方米均比对照种江科1号增产。江科3号、碧珍1号平均667平方米各为1937.8公斤和1908.9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增产11.7%和10.1%,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
2.2 前期产量
参试新品种前期平均667平方米比对照种江科1号增、减产的各有1个。碧珍1号前期平均亩产596.5公斤。碧珍1号前期平均亩产596.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6.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江科3号前期平均亩产512.3公斤,与对照种平产596.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6.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江科3号前期平均亩产512.3公斤,与对照种平产。
3 主要农艺性状(见表1)
3.1 早熟性
(1)始花节位:碧珍1号、江科3号第一雌花着生节位各为13.9节和14.9节,分别比对照高1.8节和2.8节。(2)坐瓜节位:江科3号坐瓜节位为17.4节,比对照江科1号高1.5节;碧珍1号为15.1节,比对照种低0.8节。(3)始收期:参试品种从播种至始收均为76天。(4)全生育期:碧珍1号全生育期118天,比对照种江科1号迟1天。江科3号为117天,与对照种相当。
3.2 丰产性
(1)单瓜重:江科3号、碧珍1号单瓜重各为322.8克和264.8克,分别比对照种轻15.8克和73.8克。(2)单株产量:江科3号、碧珍1号单株产量各为1.29公斤和1.2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重0.12公斤和0.1公斤。
3.3 商品性
(1)瓜形:碧珍1号为长圆锥形,其他品种为大顶形。(2)瓜色:碧珍1号为绿色,江科3号和对照种江科1号为深绿色。(3)瘤状情况:碧珍1号为圆瘤,江科3号和对照种江科1号为圆条瘤相间。(4)商品率:参试各品种商品率变幅为93.2%~94.3%,差异不明显。
3.4 品质
感观品质鉴定结果:参试品种感观品质均为良(见表2)。
3.5 抗性
(1)抗病性: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碧珍1号、江科3号均表现中抗,对照江科1号表现高感白粉病;枯萎病人工接种鉴定,碧珍1号表现中抗,其他品种表现高感枯萎病。(2)抗逆性:所有品种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为强,所有品种均表现耐涝性中等。
4 品种评述
4.1 江科3号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大顶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产量平均667平方米为1937.8公斤,比对照种江科1号增产11.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为512.3公斤,与对照种平产。植株生长势春季强、秋季中等,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6天、秋季52 天,全生育期春季117天、秋季87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4.9~15.7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6.9~17.4节。瓜大顶形,瓜皮深绿色,圆条瘤相间。瓜长12.2~12.6厘米,横径9.01~9.10厘米,肉厚1.20~1.28厘米。单瓜重290.6~322.8克,单株产量1.02~1.29公斤,商品率93.2%~93.3%。品质较优,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4.6分,其中外观品质鉴定为优,外观品质分达87.0分;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为强,耐涝性中等。
4.2 碧珍1号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珍珠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产量平均667平方米为1908.9公斤,比对照种江科1号增产10.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667平方米为596.5公斤,增产16.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6天、秋季52天,全生育期春季118天、秋季87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3.9~17.0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5.1~18.4节。瓜长圆锥形,瓜皮绿色,圆瘤。瓜长23.8~24.0厘米,横径5.38~5.63厘米,肉厚1.06~1.12厘米。单瓜重264.8~285.6克,单株产量1.02~1.27公斤,商品率92.5%~94.3%。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2.8分,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白粉病和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为强,耐涝性中等。
参考文献
[1] 丁宁,佘德琴,杨献娟.4个苦瓜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
[2]宿秀丽,陈丹,刘先斌,温海霞.不同品种苦瓜的农艺性状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2010,(07).
[3]何美仙,罗军.苦瓜枯萎病非化学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3,(11).
[4] 沈雯秋,石华胜,辛复林.苦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J].上海蔬菜,2013,(02).
[5] 郭堂勋,莫贱友.几个苦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测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7,(04).
[6] 孙玉河,管炜,王惠哲.不同黄瓜材料白粉病田间发病调查及抗性分析[J].中国瓜菜,2010,(06).
[7] 潘仰星,韩立芬,苏建荣,邓昌琳.苦瓜新组合比较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13,(05).
作者简介:周月琼,大专学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