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均体”诗歌及其文学价值

2016-05-30 10:48宋丹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古诗

摘 要:《梁书·吴均传》中关于吴均体的论说是“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多学之”,由此可知,“吴均体”这种文体一方面是南朝末期矫正过分“圆熟清艳”诗风而“学古、尚古”的时代风气影响和世人推崇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吴均本人诗作才能和自身经历的体现。“吴均体”产生的时代契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对中晚唐诗歌新变的影响是很值得分析的。

关键词:吴均体 古诗 新变 文学价值

关于诗体的称谓,我们后世有“白体”(白居易之诗)、“柳体”(柳宗元之诗)、“山谷体”(黄庭坚之诗)等称谓,后人奉其诗歌作品为创作的楷模,进行摹习。一方面该诗人作品本身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该诗人之作品具有可学性、可模仿性,即可操作性。“吴均体”是最早的以作家姓名命名的诗体,它的基本内涵如下。

《梁书·吴均传》:“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体”。

首先应当辨明的,是“吴均体”的具体所指。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辞》引文中子语“吴均、孔硅,古之狂者,其文‘怪以怒”,又自云吴均“文鲜绝奇者,独《饼说》《责璧》二文,颇诡博不经”。由“ 怪以怒”与“诡博不经”即能看出作者的个性,但这类牢骚之文,两汉而至齐梁,并不罕见。其它如《与顾章书》《与宋元思书》一类的山水小品文,许链《六朝文絮》谓其“简淡高素,绝去短灯艰涩之习”,而这类“简淡高素”的山水之文,虽有新的时代特点,但在当时,并非吴均所独有。此由而论,以散文论“吴均体”,是有失妥当的。因此所谓“吴均体”者,应指其诗,而不是指其文。吴均今存五言诗140首,其中乐府古题32首,乐府七言歌行5首,另有四言诗1首,楚歌诗1首,总计有147首。

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自西晋以来,傅玄、陆机等摹仿汉乐府,已蔚然成风。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谓“近吴均辈多拟此等,并自为乐府。”然而拟古乐府诗者,未必尽皆“ 清拔有古气”,观齐梁诸人拟古之作可知吴均所拟,当另有自己的特点。吴均五言拟古诗内容,其中与北方边关之景、游侠之人、征战之事相关者,多达四十余首,几乎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这类诗歌描摹景物不外乎龙城片云、胡地早霜,言人物不外乎天子羽书、将军玉门、扬鞭易水等豪情壮志的志士仁人。文人声言报国,只能寄豪言壮语于诗歌。因此,文人足迹虽不涉北地,为文却无不以易水、玉门为背景,以秦汉之事为依托。所以齐梁诗人摹仿汉魏古诗及乐府,不仅在诗体,亦在题材与风格。又因为当时文人于北地风物及边关征战之事,并未亲历亲见,其于为文,就不免苦心孤诣,规摹前人。在此种心态与方法的支配下,摹仿之作与原创之作相比较,虽属形似,却也往往逼真。吴均是否有征战的经历,没有材料可以直接证明吴均曾经亲临战场,但由他的人生经历可知,他是南朝时代唯一有过边塞、战争生活体验的诗人,综合南朝诗歌多描写月露风云,山阁绣户,吴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边塞诗人。这类诗歌的创作无疑吴均所作最为上乘。如:

《入关》: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从军行》: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怀戈发陇纸,乘冻至辽边。微诚君不爱,终自直如弦。

以上所举,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遒劲,与汉魏乐府,颇相类似。本传所谓“ 清拔有古气”,当属此类。

由此见出,“吴均体”的清拔有古气,也是其对汉魏古诗及建安慷慨悲凉诗风的继承。尤其是曹植的《白马篇》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情志也被吴均所继承,建安骨力遒劲“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创作风格也为其所吸收。“吴均体”为时人多摹习,不如说是追慕已经逝去的建安风骨。

“吴均体”清拔有古气的另一个特点是感情真挚,俊爽清奇,如:

《答柳恽》:清晨发陇西,日暮飞孤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语朗情深。南朝文学整体上流于绮靡清艳,而吴均的作品中却能流荡着清俊的气息,而不流于柔靡。

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时人所争相摹写,为后人所熟知。在此前的江淹同样举足轻重,而“吴均体”之“清拔有古气”之“古气”在江淹的拟古诗作中尤其精彩,例如:

《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然后人“好事”者没有争相学习江淹之作《梁书》列传中概述江淹一生追求仕途,“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盖江淹位通人显,尤以赋的成就在其时独树一帜。再者,江淹之拟古多以讽喻时事,劝戒君王之用,没有吴均之独抒己怀,清拔爽朗。

由上所述可知吴均体的“清拔有古气”来自于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而开创的诗歌风格,因感情真挚远绍古诗以及汉魏诗歌的风格而来。然而从纵向的文学史上来看,南朝诗歌普遍强调情性,反对文学作品的伦理化和玄言化,在整个历史潮流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缘情”的文学主张下,文学作品整个呈现出清艳低靡的态势,整个诗歌作品领域缺少宏大的气魄。正如钟嵘在《诗品序》里所描述的:“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表达真性情,激烈地感染人心和深刻地震荡人心的作品几乎没有,“吴均”的作品无疑带来一些刚强气魄,被时人尊为“吴均体”,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吴均的诗歌产生在时代的变革之际,近接东晋时期以玄言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远达汉魏时期刚健慷慨的诗歌风貌却因南朝偏安江左,国力衰弱而失去创作出同类风格作品的社会背景。此时,吴均面临的境况和之后中唐时期的诗人作家相同,“吴均体”诗歌注重炼字的经验也为中晚唐诗人所吸收。

《南齐书·文学传论》指出当时文学创作的风气是“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由于南朝人生活和思想的局限,作家们想要有创新,想要一较高低,就只能在形式技巧上下足功夫。一般论述南朝诗歌也多从声律、用事、对偶这些方面的变化着眼,这些虽然很值得研究注意,但更为重要的还有语言和文字的提炼。诗人开始在“练字”上达到新的神韵境界,以炼字琢句为自己诗歌创作中的自觉意识。

吴均创作活跃于当时齐梁“永明体”兴盛的时期,“永明体”注重声律,要求用事自然,音调和谐,语言流畅。吴均的很多诗歌也是“永明体”的典型作品,然而“吴均体”诗却能在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从另一个方面是诗歌新变和新创的表现。例如:

《杂绝句诗四首之四》: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炼第一字)

《奉使庐陵诗》: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炼第二、五字)

这些炼字大多稳妥生动,形象贴切,虽是很有意识的行为,却不露痕迹,自然传神。

吴均与中唐韩孟诗派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方法极为相似。继盛唐诗歌高峰之后,韩孟等不甘望其后尘,而力求另开一途,以实现对盛唐诗人的超越。赵翼《瓯北诗话》卷三论韩愈“以文为诗”,原因在“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辟,务为前人所未有”,如《南山》《月蚀》等诗,“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努力超越盛唐诗人的心态,造就了韩孟诗派。但韩孟诗派人物因其身世性格的差异,诗风并不完全相同。吴均与韩孟诗派在文学出新方面虽有共同的心态,诗风更不能一概而论。孟郊、贾岛因其身世际遇并务以苦吟出尖新,从而成就其诗歌风格的奇险瘦硬、苦涩寒峭,与昊均却颇相近似。如孟郊《闺怨》:“妾恨比斑竹,下盘烦怨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古怨》:“拭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贾岛《下第》:“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朝饥》“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燃。”“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客喜》:“开口吐愁声,却还入耳来。”“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与上所引吴均“肠从别处断,貌在泪中消”“梦中难言见,终成泪眼花”“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等诗,实出一辙。从中可看出中唐诗人在创作心态和创作方法上都学习吴均以及具有“怪以怒”特点的的吴均体诗歌。

中唐诗人学习“吴均体”炼字及其开拓新的诗境,盛唐诗人李白则吸取了“吴均体”诗歌中那种傲岸不平和俊爽豪迈的气格,吴均诗歌《行路难》中的“今日翩妍少年子,不知华盛落前去。吐心吐气许他人,今旦回惑生犹豫”,《赠别新林》中的“公卿竟不知,去去归去来”,《别王谦》中的“倘遗故人念,仆在东山东”等诗和李白确有神似之处,命意和用语如出一辙。杜甫评价李白诗歌“俊逸鲍参军”,是指李白之诗得鲍照之“俊”,而李白诗歌中尤其是五言诗体中清朗自然如出水芙蓉般的诗歌也可以看作是得之“吴均体”的“清拔”和爽朗。

综上,“吴均体”诗歌为时人仿效是有其相关的时代和文学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的,“吴均体”影响后世,泽被后世诗人创作和开辟诗学道路都是值得肯定的,“吴均体”诗歌应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谢永攀.吴均与“吴均”体文史知识[J].文史知识,2003,(4).

[2]万光治.论“吴均体”[J].文学遗产,2007,(1).

(宋丹丹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