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的时候,就已经自以为是地构想出了这部著作的大体内容,并且有点未卜先知地翻看着这部长篇小说。
小说开篇就叙述了“赶会”的盛大场景,但是轻松的行文没有给这种“盛大”冠以实质,反倒奠定了文章幽默中带有嘲讽的基调。官员们参加重重会议,实际上是汲汲于名利,争取虚荣罢了,在这冗长无聊的会议气氛下,便迎来了主人公丁问渔的出场。丁问渔的出现打破了我对整部小说的“先知”,他顶着一顶作为个人标记的红睡帽、打着红领带、穿着笔挺西装、拄着手杖,这一形象使他一出场就带有滑稽的色彩,他的种种举措更无疑是一个怪诞的小丑,他的爱情也被别人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这个人物与这个肃杀的背景极不吻合,这个人物也让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大将的叶兆言作家备受争议。而这一部作品也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正如他本人在前言中所说:“本来想写一部纪实体小说,写一部古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的编年史,结果大大出乎意外……却说了一个非驴非马的爱情故事。”
其实这部小说背景素材的气氛都与之前叙述的“赶会”所呈现出的氛围相和谐,仔细研读这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就可以发现作品中虽然描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党国要人形形色色的会议和活动、南京城的市政卫生建设、新生活运动、禁娼运动、灭蝇活动、殡葬改革、庐山谈话会、上海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等,但是作者只是用这些事件作为零散的背景出现,它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段推进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也不具有完整性,有些也不是真實的再现。小说的几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出自作者的虚构,他们并没有担当起跟职务相对应的职责,而是陷入私欲中无法自拔。这些历史材料就像零散的落叶,散落在小说中的菱菱角角,给每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后面加上一个看似庄重的背景。在这部小说中,历史已不具有其本来的严肃性,只是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背景而已。虽然题目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但显然这里强调的不是一九三七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这部小说里,人们对于抗战的紧张局面显然都表现得麻木不仁,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大家普遍不把它当做日本侵华的标志,“见了面以后,许多人甚至都懒得议论这一话题”,有的人连报纸都没看过;市民还兴致勃勃地举行着篮球运动,很多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如期举行……直到快读完整部小说的时候,我才感受到一丝丝战争的气氛,当真正的抗日战争拉开帷幕,人们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的时候,小说却戛然而止了,渲染无力的战争气氛也结束了。
正如作者的意图一样,比起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对小说中的几对畸形的爱情更兴趣盎然。《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主要说的是一个虚构的“爱情疯子”的故事:以精通各种外语为才华的著名教授丁问渔自从在婚礼上见到了新娘雨媛,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爱情在他饱经沧桑的心上给予狠力的一击,他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过于奢侈的想法,只是想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但丁问渔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爱情目标后,就开始疯狂赤裸地采取行动。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和倾力的事,爱情就是他唯一不败的奋斗目标。他可以疯狂地表白、写信,可以在雨媛的家门口待上一天一夜,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和讥笑谩骂,也不顾雨媛的恼羞成怒和断然拒绝,只是沉醉在自我不计后果的愚蠢行为里。丁问渔觉得自己付出了真心,雨媛对他的不理解不理睬让他陷入了苦恋中。虽然丁问渔之前在欧洲留学时沉沦放荡,经历了不知多少个女性,但他认为自己对雨媛的追求不再像之前那样寻花问柳,他想得到的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他爱的深切,他可以为雨媛付出一切,甚至最后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在这场爱情战里面心力交瘁、笑话百出、历经坎坷,但是由此也看出了他对雨媛爱慕的真心。
对于这份爱情,起初我像小说中的大部分人一样,觉得这是一场闹剧,我甚至怀疑作者为什么要在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杀之前讲述这样一种有悖情理的爱情。毕竟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国难当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思索着抗日救亡,而不是整天想着儿女情长,爱情在民族危机下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丁问渔的追求也多少会令人鄙夷。但当我真正读到最后,特别是雨媛表达出“早知他是这么爱她,就不应该让他苦苦等待那么多日子”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丁问渔感到欣喜若狂。他为了雨媛只身去向余克润发出警告,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瘫倒在地;他虽然爱得深切,但是却真心希望雨媛能和余克润幸福生活,因为他懂得爱并不意味着肉体上的占有,只有付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他为了雨媛能够展露笑容,心甘情愿地去送死。对于丁问渔来说,他是幸运的,他可以不管不顾地追求所爱,并且在最后关头真心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得到了雨媛的心,即使只是不到24小时的相爱,可“仅仅有爱,仅仅是能感觉到爱,这就足够了。”也许正是由于这民族战争的炽烈背景,期间所呈现的爱情才能这么的令人动容。试想,在国难当头、性命堪忧的光阴里只追寻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佳人,在追名夺利的社会全然不顾身份地位只求能博得佳人的欢心,把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对方能平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轰轰烈烈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用你整个生命去争取”,一个放荡不羁的颓废之人用生命领悟到的爱情真谛着实令我热泪盈眶,他们最后一刻的惺惺相惜彼此爱慕足以震撼人心。丁问渔在最后中弹倒下的那一刻还在担心雨媛是否已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至此,这份一直被嘲讽的爱情终于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相对于丁问渔的“幸运”,书中其他人的爱情就让人禁不住感到气愤和怜悯。余克润的高傲自负、风流多情让他和雨媛的爱情陷入危机,他总是沉浸在众女对自己的仰慕爱恋中,自命不凡地认为雨媛会始终对他死心塌地。他确实不适合一份稳定的恋爱关系,婚姻没有使他和雨媛走近,反而让他们隔得更远了。余克润始终把自己放在婚姻的最高处,孤芳自赏,不顾及雨媛的感受。对待感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临阵脱逃、消极对待,实在是有失他“蓝天猎手”国民飞行员的称号。曲蔓丽不得不说是个精明的女人,做事圆滑精到、周密谨慎,作为一个大学生,却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个重大社交场合中。然而她太过强势、得理不饶人的性格毁了她的爱情,她太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以至于最后的制服感让余克润无法喘息。至于雨媛,她对余克润的爱情太过隐忍,她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灵,事实上却是心里住着一个单纯美好的小女孩,需要丈夫的疼爱呵护。雨媛敏感却不矫情,经常将自己察觉到的不悦细节隐藏于心,不让别人为她担心。或许正是这种善良的隐忍让她失去了个性与棱角,在爱与不爱不断徘徊着。
的确,在动荡的大时代中,爱情注定是牺牲品。一九三七年、南京、荒诞的爱情这些因素加起来促成的只能是一个悲剧,小人物的命运浮沉终究压不住历史的阵脚,尽管再刻骨铭心,也会成为过往云烟。但对于摇荡在历史中的小人物来说,昨天的故事会不断地变成历史,没有人对索然无味的故事意犹未尽,他们关心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比如让人难以放下的权利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爱情。众人畏惧的战争历史会很快过去,那份看似荒诞的爱情却跨越生死,愈久浓郁。
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