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成语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2016-05-30 13:45佘志红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语课外教材

佘志红

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本文根据小学年级的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将课内外相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丰富了小学生的成语积累,积淀了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成语  文化  教材  课外  情境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练,内涵丰富。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成语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中华语言的热爱,提升他们作文写作的功底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成语教学,然而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样指导他们积累成语呢?我根据年级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课内外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

(一)联系课文学习成语

我以课例中的成语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成语,初步感知成语的意思,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联想,意会成语所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接受并喜欢成语。如《北京》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橋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对于其中“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有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立交桥上有许多车子,来的来,去的去,一辆接着一辆像条长龙,一直向前开。接着,再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势,模仿车子在立交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看看图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一直往前赶,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样,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把车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比较和联想,便能进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达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感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积累成语。

(二)借助生字补充成语

给生字找成语朋友,让学生在扩词中积累成语。扩词是低年级小朋友语言积累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扩词的过程中,常以一个生字为基点,可带出几个学生易读、易懂、常见、实用的成语。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拼音识字”第一课后,我便在课上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十”进行扩词,并说说带有这些数字的成语,让学生开“成语火车”: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当学期结尾时,学生无形中就积累了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成语,这其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浅近常用的成语,学生爱听、爱读,无需教师过多解释、说明,学生也能耳熟能详。有些成语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成语便会在不经意间“其义自见”,久而久之,就达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

(三)通过分类充实成语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配合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如语文园地辟有“日积月累”栏目,四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成语韵语、古诗词等内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关)或结构相似的成语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课文和课后也有很多成语,包括与春天有关的、与秋天有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们大多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就地取材,指导学生加以类别,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成语的韵律美,通过诵读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诵以强化积累。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多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动植物名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通过对成语的分类积累,学生的成语积累量逐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明显提升了。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丰富学生积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课内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该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文化成长。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入学之初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成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建立“词汇摘抄本”,多摘抄优秀读物中的精美语句(含成语),量变变质变,一学期下来收获就会多多。

此外,经典诵读也不失为成语积累的一条捷径。我每天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成语速记》《成语童谣》《成语韵文》等经典教材。如《成语韵文》求学篇: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通过诵读经典,学生既传承了中华经典的精髓,又积累了丰富的成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运用为舞台,沉淀学生积累

语言学家将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为“消极语汇”,将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汇”。要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就必须加强运用语言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成语,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形成积淀。

(一)创设运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中人物的表情说成语:愉快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看学校场景时,如“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场上人山人海;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如此这般,成语就消化了,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构筑运用阶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语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善于给学生铺设语言转换的阶梯,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有一组描写春天的成语和韵语,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词汇丰富。为帮助词语内化,教师要这样让学生“拾阶而上”:(1)熟读,读出韵味。(2)结合插图和课件,想像词语描绘的景象,感受春天的律动美。(3)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你眼中(心中)的春天,说话时要用上文中你认为美的成语。这样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学生说话时就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以后习作时就能“文思源涌,妙笔生花”。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学以致用中得以提高,文化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中华民族的成语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丰富的成语积累无疑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语文素养打下亮丽的“底色”。

猜你喜欢
成语课外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猜成语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