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占锋 崔长树
【摘要】治淮应从源头抓起,以水库、河道、水保治理为重点,大小工程配套,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一致,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南水北调;渠道衬砌;机械衬砌;流水施工
1、概况
新郑市位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辖区面积873Km2,属淮河流域,在册中小型水库24座,主要河道总长176.2Km,境内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平原兼而有之,地势西高东低,地面坡度大,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由于降水、风力的作用,加之近年来对土地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大,相应的防护措施不配套,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全市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24.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12%。
2、目标和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在流域治理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达到人、水、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力量对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梳理改造,提高抗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整体效益;坚持治、保并重,建、管并重的原则,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使各项生态水利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依靠群众的原则,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治理措施
3.1 以多种措施为手段,建设水保生态防护区
新郑地形地势复杂,在流域治理过程中必须实行山、水、林、沙综合治理,建成从农村到城市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再造秀美山川。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水土流失现状,将全市划分为三个单元。
3.1.1 山丘区
我市西部山势陡峭,岩石裸露,林草稀少,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泥沙顺坡而下,冲毁道路农田,淤积下游水库、河道,属于重点治理区。该区应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和扶持农户、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承包治理。对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认真贯彻“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依法加大查处力度。
小流域内由上到下以工程措施为基础,建设谷坊和塘堰坝,层层拦截泥沙和地面径流,沟道分段栽植沟头防护林,控制沟头水土流失,减少产生径流时所携带的泥沙含量。建设集雨蓄水窖,缩短流经,拦蓄径流;
25度以上的坡面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台阶地区域以生物措施为主导,种植常青防护带和经济果树,25度至45 度之间的坡面挖鱼鳞坑,栽植水保林;45 度至60 度之间的陡坡修水平阶,栽植灌木,60 度以上的陡坎栽植藤本植物,避免土层松动造成新的地面侵蚀和新的水土流失。
3.1.2 沙丘区
我市东部的沙岗为黄河古河道冲积的砂粒强风吹运而形成,由于气候影响和林木资源老化及人为盲目开垦等原因,多年来在我市东部逐渐形成连绵的波浪式沙丘群,遇大风或暴雨,砂粒飞扬或被冲入河道,造成土地沙化、河道淤积,严重地吞噬着周围的农田及村庄,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该区应采用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方式,造林种草,封闭沙区,大力推广池养莲藕,改善生产和土壤关系。在河道两侧、道路两侧和沙岗沙丘区种植水保林,逐渐改善沙化现状,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1.3 “四荒” 区域
对于分散的“四荒”区域应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尊重群众意见,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当地农民群众进行治理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四荒”治理开发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扩大水土保持建设资金的来源,增加水土保持建设的投入,形成“四荒”治理的良性循环。
3.2 以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河道生态景观带
我市有双洎河、黄水河、沂水河等12条主要河道。部分河道由于滥采乱挖,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造成河水污染,河道淤积,行洪不畅。加大治污力度,在治理污染的基础上,防止新的污染源流入,改善河流水质;对所有河段、水库要明确管理主体,定期进行养护维修、定期清淤,增加蓄水能力,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
3.2.1 清淤疏浚。清除河道两岸的杂草,清除河道内的违章建筑物及废弃物,恢复河床平顺,确保河道畅通。
3.2.2 控制工程。对河道堤、岸进行加固、整治,修建拦河闸、坝等控制建筑物和排洪、除涝等交叉建筑物工程,蓄泄兼顾,既要满足防洪除涝要求,又服务于灌溉、供水、养殖等,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
3.2.3 生態建设。河道治理要注重人水和谐相处,注重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对于河道市区镇区段,结合城市建设标准和建设格局进行河道整治,在沿岸种植绿化带,营造绿色亲水空间;对于其它河段,也应在沿岸种植绿化防护林带。
3.2.4 软环境治理。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水环境,严格执行河道采砂审批许可制度,坚决查处、取缔无证采砂户,并对河道采砂的范围和方式进行规范和整治,消除滥采乱挖现象。整治河流污染源,实行清污分流。
3.3 以完善功能为依托,建设水库精品景点
以市级管理的水库为重点,在搞好大坝、溢洪道、输水洞三大件工程除险加固的基础上,按照属地原则,围绕水库经济的发展,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水源保护等措施,建成集生态、旅游、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和谐水环境。
3.3.1 程措施。对存有隐患的病险水库,多方筹措资金,进行除险加固,确保水库正常运行。建设排污工程,严格控制水库的水质不被污染,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根本的保证。
4、结论
积极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农田建设进程,依法管水、治水、用水,深化水利改革,保障用水安全、防洪安全、农业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着力构造新的水利生态新格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