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邓春艳 谢辉
摘要:作为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重要见证和载体的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是湖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遗存,二者在历史时段、族群属性、形成背景、地理区位、聚落形态、建筑形制、功能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和代表性.是1 4至1 8世纪土司制度管理智慧及人类价值观交流的代表性物证。以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为切入点,从土司制度沿革、土司职官体系、遗存空间分布和格局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初步研究鄂西土司遗存的共性特征及个性特色。
关键词:鄂西土司;容美土司;唐崖土司;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
容美土司和唐崖土司是土家族著名土司,均隶属于施州卫。作为土司制度的产物,其领地和治所地处武陵山区,是土司制度实施的典型先行地区。其设立是中央政权与鄂西土家族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民族地区管理智慧在鄂西土司族聚居区的体现。
容美土司在逐步发展过程中,活动范围不断变化,为加强统治,中心治所多次迁移,先后设立了中府、东府、南府、西府、北府等区域中心治所,留下了多处反映其政治、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历史遗迹,规模宏大。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万全洞、万人洞、情田}同、中府、爵府、南府、细柳城、天泉山关寨、西坪府寨、水寨、九峰桥等遗址,另外还有官坟园诰命碑、百顺桥碑等附属遗存。分布范围达44平方公里,涉及鹤峰县容美镇、太平乡、五里乡、下坪乡等4个乡镇,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土司制度和土家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2006年,容美土司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作为“中国土司遗址”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唐崖土司职级较低,疆域较小,治所稳定,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崖土司城地处咸丰县唐崖镇(原尖山乡)唐崖司村,是目前已知城市功能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完整的土司遗存之一。2006年,唐崖土司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作为“中国土司遗址”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联合组成“中国土司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武陵山区一度是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的社会背景,汇集了山地城市、岩洞聚落、家族墓地等多种社会生活载体,特别是唐崖土司城、容美土司“五府”“三洞”,把政治中心、宗族统治中心与崎岖的山地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建筑性质的特殊性,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从14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一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土著居民区域统治中心,历经元、明、清三朝的洗礼,见证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从农奴制发展至封建制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华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共融的历史过程
一、演绎了一部完整的土司制度发展史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推行地区在云贵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山地,涉及现在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北、湖南和青海、西藏的局部。土司制度在元代正式建立,至明代发展完备,清代沿用。湖北作为土司较多的省份,先后设有39个土司,全部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鄂西。鄂西古称施州,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居区,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治理之地,具有土司制度推行地区的典型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是属于较早并完整、规范、有效地推行土司制度的地区。
鄂西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以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西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端比邻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面界本省宜昌市。境内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地势相对低下的状态,交通更是极为不便。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土司时期众多土司的分布提供了自然基础。同时由于地区偏远,行政划分变化无常,元代以前的中央统治也比较弱化,鄂西地区基本由一些强宗大姓把持,自为酋长,为建立土司制度提供了历史条件。
鄂西地区土司的设立始于元代末期,当时面对全国各地的农民大起义,元政府为了稳定鄂西的局势,遂设立施南道宣慰司1个,散毛等军民宣抚司5个,忠孝等军民安抚司4个。鄂西土司制在明代经过罢废与恢复两个阶段后,在制度上日趋完善,到清代中期开始走向衰落。在雍正改流前,鄂西有大小土司20余个。在鄂西的众多土司中,当以容美土司、唐崖土司最具代表性。容美土司和唐崖土司的族群属性均为土家族。容美土司,田氏世袭,地处武陵东北缘地带的漤水上游和清江南岸的鄂西南地区,治所在今鹤峰县。始封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一代司主墨施什用,止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历425年,共传承15代、23位司主。容美土司古称容米,又称柘溪,是容米部落的后裔。
“容米”为古土家族语“妹妹”的意思。容米部落的首领本无姓氏,因其先祖墨施(或称墨色什)之“墨色”在土家语言中有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遂以祖先之称谓而受姓“墨施(或称墨色什)”,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一天一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唐崖土司,覃氏世袭,设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河流域,隶属于施州卫,始封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鼎盛于明天启年问(1621—1627年),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共历时381年。土司时期,从首任土司覃启处送始,至末代未承袭的覃光烈止,唐崖覃氏共沿袭17代,属于中央王朝认可的土司共存在16位。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全国范围“改土归流”的大背景下,“从湖广总督迈柱之请,裁施州卫,设恩施县,领于巡荆道归州直隶州(今秭归)。原管之十五土司,并隶恩施县。”拉开了鄂西土司全面改流的序幕。由于容美土司一向号称富强,清廷对容美土司改流态度颇为审慎。在诸官对容美土司长达数年的纠参奏折中,雍正十一年(1733年),湖广总督迈柱最终调动四周军队收缩包围、策动内部土合反叛等措施,迫使末代土司田曼如自缢。次年,雍正帝“谕允改土归流”,裁废容美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议准在容美土司地设立鹤峰州及长乐县(今五峰县),升夷陵州为宜昌府领之。容美土司的被迫改流,在鄂西其他土司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客观上起到了威慑作用,促使鄂西改土归流加快了步伐。忠洞土司田光祖联合包括唐崖在内共十五土司,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八日,齐集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流,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止,鄂西完成改土归流。唐崖土司举家迁移汉阳西门外,其地并入新设立的咸丰县。综上不难看出,容美土司和唐崖土司的存在伴随着土司制度的始终,且其设置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相对连贯性,减少了因设置变动频繁带来的社会动乱,对鄂西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的兴废、繁衰过程就是一部完整的土司制度史,整体反映了中央政权推行土司制度、对武陵山区进行有效管理的完整时间序列。
二、见证了土司职官体系的完整性
土司是一个完整的职官体系的概括性称谓。土司制度在唐宋“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强化了职官体系、管理方式及责权规范,有效保障了该历史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间的利益平衡和共同发展。土司官职,分为文官属与武官属两类,湘鄂西地区土司的职官,属于武官属。按其职位尊卑,大致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其秩位品级与各司官位多少,则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差别,但以宣慰司为最高,处于最高统治层。
容美土司有“自汉历唐,世守容阳”之说,是湖广五大土司之一,在元明清时期主要为宣慰司品级(从三品),属土司制度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土司,其辖境广阔。元代,容美土司称黄沙寨千户、容美军民总管府、容美宣抚使司;明代,容美土司称军民宣抚使司、宣慰使司;清代,称“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容美土司辖四安抚司,四长官司。另外,容美土司私自设立的长官司、指挥司、土知卅『、千户、百户、参将、洞长等多达数十个。其领地,据清初容美土司主田舜年撰写《容阳世述录》所述,容美土司的疆域十分广大,
“东南四百里至麻寮所;北五百里至石梁五峰等司连添平长阳渔阳关界;北六百里至桃符口清江河边巴东县界。其清江以外插入县志者,军政不兴焉,以军阵隶司而粮纳县也,上自景阳大里建始县界,纵横又连施州卫界。西三百里自奇峰关至忠峒桑植界;西南四百里自朱泉关至林溪连山羊隘界;南三百里自石柱泉下知州连九女隘界;外有插入慈利县长阳宜都等县田地,与县民一例当差者不兴焉”。另外,容美土司还管辖着五峰县和长阳县境的水尽司、五峰司和石梁等土司,地域包括现在的湖北恩施市鹤峰县和五峰县大部,长阳县的西南部,巴东、建始县清江以南及与之接壤的湖南石门县、桑植县部分地区,其疆域达上万平方公里。雍正皇帝曾称“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
唐崖土司的职级,《读史方舆纪要》载,“元置长官司,寻更为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为宣抚司”,历多个等级。土司时期主要为长官司品级(正六品),属土司制度体系中较低级别的土司,管辖人口较少,《嘉靖湖广通志》(又名《湖广图书志书》)卷二十载,“唐崖户190,口645”。所以,唐崖土司辖境也较小。对唐崖土司的疆域范围,利川《覃氏族谱))和唐崖《覃氏族谱》均有记载。前者所载《雷思霈方舆书》云:唐崖东至大田一百里,西至石柱二百里,南至黔江二十里,北至龙潭三十里。只是说明唐崖土司四至的距离,没有明确具体界限。后者称:唐崖东至大田所麻地坝,南至四川黔江县凉风丫,西至本司龙嘴河,北至施南司青苔坡。按现代地名查证,麻地坝,在今咸丰县梅子坪附近;凉风丫,疑在今重庆市黔江区舟白镇境内;龙嘴河,即咸丰县活龙坪乡龙井村,在司治之西北;施南司青苔坡,施南司首设治于宣恩县珠山镇,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迁治利川毛坝青岩,后又迁夹璧、龙孔,其后将治所迁回宣恩水田坝、珠山镇等地,施南宣抚司领东乡、忠路、忠孝、金峒、忠峒五安抚司,从施南统辖区域看,青苔坡可能在今咸丰、利川交界地带,或在唐崖、金}同土司交界地带的清坪镇附近。领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因此,在土司职级体系中,容美土司较唐崖土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威望。顾彩在《容美纪游))中称:“惟桑植、永顺、保靖、及蜀之酉阳,势位与之(容美)相埒,其余忠峒、唐崖、散毛、大旺、高罗、木栅、忠孝、东乡等名目,不可悉数,皆仰其鼻息而懔其威灵,若郑卫邾莒之事齐晋。”但从二者历任职级分析,涵盖了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较为完整的土司武官体系。因此,其遗存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作为体现土司职级体系的典型物证,整体反映了在中央官制框架下设定的规范的、完整的土司职官体系,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模式在武陵山区的推行,以及土司对中央授予统治身份的认同。
三、彰显了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2015年7月,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组成的“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土司遗址”系列遗产,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一)由于受区位自然条件限制,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因地制宜、充分依托自然山水地形.体现了土司制度“因俗而治”的特点。
唐崖土司城址地处唐崖土司辖域的东南部的唐崖河畔,周围环境平缓开阔,唐崖河水流经此段较缓,两岸地势比较平坦,有大片良田作为补给,在生产、生活、交流、管理、防御等方面具备优越的天然条件。城址为山问平缓坡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呈现出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地聚落选址背山面水的基本特征,具备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满足必备、便利的生产和生活功能需求。城内格局,因地形地势变化呈现不规则网格形态,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体制不同,讲究因地制宜,不强求城垣的规整,做到了“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由一条南北向主干道、三横三纵的次干道以及数十条巷道形成的道路系统分割为多个院落,形成了看似无序,实则严谨的城市结构,反映了特定时空及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理念。_
容美土司五处治所遗址的选址与唐崖土司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洞府遗址是容美土司的一大特色,利用天然溶洞修筑而成。现存有万人洞、万全同、情田洞、燕喜}同等。洞穴内不但生活设施齐全,而且设有防御体系。顾彩《容美纪游》载“(万人洞)磴道一里,渡水一重。洞口有街,有门楼,守备着家焉……(万全洞)有石门、城墙、炮台,所以守也”。其中以情田洞最为著名,该洞位于鹤峰县太平乡唐家村,大寨峰西侧峭壁上,为天然石灰岩溶}同,主洞口面西,呈纺锤形,高约30米,中宽14米,洞内面积7500平方米。}同内支洞繁多,有伏流。主}同左侧有一小洞,右侧有四小洞。主洞外石壁上刻有司主田舜年撰写的“情田峒记”、
“捷音者序”石刻,前者记录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修造洞府经过,后者记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此抗击永顺、桑植诸土司围攻之经过。石壁上多处凿有造型规整的方形石孔。梳妆台左侧下有石刻“情田峒”楷书大字。
(二)在土司制度“修教”理念推动的文化交流作用下.容美土司和唐崖土司的治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逐渐被赋予了具有明显中央官方文化特征的寓意。
容美土司两个重要的司城,一个建于屏山,一个建于中府。平山司城建于山顶,四面悬崖峭壁,仅用桥梯与外界相通,这属于较典型的军事防卫性质司城。建于中府的土司城,背靠芙蓉山,面临龙溪江,四面环山。正如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所描述的“宣慰司署在芙蓉山之南麓,其前列八峰,左峰则右倚,右峰则左倚,轩然如凤凰晒翅形势,朝拱司暑。”唐崖土司城建于乌江上游玄武山之西侧,这是往来于川东的重要通道,其背靠玄武山,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前有唐崖河。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讲究有山有水、有高有低、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象。如果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来观察,属于较为完美的讲究对称均衡的“四神砂”结构。其依从自然地形,缘山而建,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就是要让往来于土司衙署的土、客民众产生崇敬感,用以展示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威。体现出依据中央官方文化风水理念对城址与周围环境关系的阐述。
(三) 在“齐政”理念的怍用下.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在本土传统聚落的形态基础上.均建有作为权力象征的大型行政建筑或建筑组群。鲜明地体现出在本土社会文化基础上.强化的社会秩序和组织管理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树立国家认同的标志。
容美土司为加强统治,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所设置的不同功能和形态的治所和军事设施,数量丰富,共有近50余处遗址,且分布范围广泛。作为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设有“一主四附”(中府和南府、北府、西府、爵府等行署)四个统治中心。府是容美土司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中府为宣慰司治城,环城皆山……宣慰司署在芙蓉山南麓,其前列八峰……司堂石坡五级,柱蟠金鳌,辕栋宏丽,君所莅以出治者……堂后则楼,上多曲房深院,北窗外平步上山矣。楼之中为戏厅,四面皆轩敞,一览皆八峰之胜也……司治五门,无城有基。南门正临龙溪江,间阎栉比,石为街。民家多以纺织为业,当明盛时,百货俱集,无不有之。”是容美土司维持集权制的物化形态。
唐崖土司城作为唐崖土司的统治中心,根据现有遗存确认,历史上的唐崖土司城由城市本体、墓葬及外围附属设施三部分组成,分布范围明确,大致以唐崖河和周边的天然壕沟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东西长约1 200米,南北宽约700米,总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唐崖《覃氏族谱》描述为“自玄武山发脉,前至大河边,左右二寨,石场二沟,设立衙署、街基庙宇寺庙,历朝功绩昭著”。城内部分是主体,四周有城墙围合。城内功能布局大致可以分为衙署区、坛庙区、生活居住区、兵营管理区、墓葬区、苑囿园林区等,呈现一心一轴五区的特征,以完整的城市格局,体现出独特的土司权力象征和国家认同的聚落形态特征。城池以衙署区为核心,衙署区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从东向西,依山就势分布着象征土司战功的“荆南雄镇”牌坊,大衙门、官言堂、内宅三组核心建筑,不仅强化了等级、身份和地位意识,而且还突出了政治色彩,表明了唐崖土司通过对治所的苦心营构,试图建构起族群认同的心理根基,其实质是对“国家正统”的认同。”
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作为中国土司遗存系列中创建较早,沿用历史较长,保存格局较完整的遗存,在土司制度特征、土司职官体系、遗存空间分布和格局等方面展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尤为显著的土司统治权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为研究业已消失的土司制度提供了实物例证。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分别由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鹤峰县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