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士红2015年11月11日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撰文指出,所谓“热官”,就是那些管人、管钱、管物、管审批、管招生等的领导和干部。官不在大,有权则灵。“热官”之热,是因为权力炙手可热,进而有求于己的人踏破了门槛,热闹了门庭。俗话说,有油水的地方易滑倒。如果说当官是高危职业的话,那么“热官”则是超高危职业。谁权重势大、谁能够说了算,马上就成为别人公关的对象,各种诱惑会纷至沓来,各种算计会不期而至,各种馅饼会从天而降。如果头脑发热、丧失警惕,就很容易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热官冷做”是一种境界,一种清醒,一种自律。“冷做”,表现为“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干事”的冷静,“位高不谋私、权重有清风”的操守,“臣门知市、臣心如水”的定力,“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淡泊。“冷做”,不是说对群众冷脸相向,而是要热情相待;不是说对事业心灰意冷,而是要满腔热忱;也不是说对送上门的难题冷漠推脱,而是要热心解决。有的干部不懂“热官冷做”的道理,他们错把公权当私权,错把利益关系当朋友关系,错把职务影响力当人格魅力。热衷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生活;热心于勾肩搭背、投桃报李那一套;热爱打官腔、摆官谱、做官样文章。如此风光、高调地“热做”,伤了群众的心,损害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和威信,也贻误了党的事业。
吴家庆、曾贤杰2015年10月14日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西方国家通过数据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意识形态安全。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这些数据库大都由西方价值观导向,我国网民在接受这些数据库的同时,也接受西方价值观“洗礼”,使国家长期培养起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遭到冲击。其二,大数据的汇聚整合与关联分析力度不够,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大数据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众的思想、情感。但是,当前对大数据的汇聚整合与关联分析更多的是个别部门的“单打独斗”。这使得数据的采集能力不足、整合力度不够、分析水准不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由此受到了较大影响。其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充斥新媒体传播渠道,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当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充斥新媒体空间,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怀疑甚至背弃。我们要通过实施大数据建设工程,提升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9期全文转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乔贵平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但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半城市化”现象。“半城市化”模式对于地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农村承载的乡土文化断流,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为此,应自下而上地观察城镇化建设的“落地”情势,直面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困境和冲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守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天津遭遇“半城市化”挑战。近年来,天津市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趟出了一条以“宅基地换房”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三区联动”的适合城市周边的城镇化新路子。天津城市化发展中也存在“半城市化”问题。2012年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出的天津城市化率已达到81.55%,而按照非农人口计算出的天津城市化率仅为62.14%,这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9.41%。这部分“灰色人口”在制度上没有享受完全的市民权,没有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化推进中老天津卫乡土文化的生存境遇。作为传统文化之乡,老天津卫乡土文化面临着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后继乏人、传承断裂、乡土意识日渐弱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其要经历一个断裂、缝合、再造与创新等阶段。新型城镇化进程使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前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天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与最早提出“乡土文化”时的含义大不相同,但农村文化的传承却是一贯的,乡土文化的发展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了具体落实“人的城镇化”,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破除思想误区,在创新中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教育提升乡土认同和培养乡土情怀;寻求健全的制度保障是解决文化保护的关键所在;发挥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引导与重建功能;广搭平台形成乡土文化产业化的经营之路。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微信号2015年9月25日刊载徐文秀的文章,谈当下年轻干部到底缺什么?一是不缺学历缺阅历。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然而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事件的不断历练,阅历经历的缺位是“致命伤”,遇到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心中无数、没招没谱,甚至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二是不缺思想缺感情。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问题是,不少人长期“宅”在高楼大厦,“浮”于文山会海,与基层干部群众渐行渐远,感情越来越薄,以至于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情感的缺损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三是不缺能力缺魅力。经常看到一些年轻干部很能干,也很有魄力,才气高、本事大,但却很难让人亲近,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难以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缺少一点气场。究其原因是人格魅力不够,换句话说是个人品格、形象作风包括性格的缺损。四是不缺情感缺情怀。一些年轻干部个人情感丰富,甚至被“七情六欲”所感所困所扰,跳不出来走不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少了一些“家国情怀”,人生站位不高,思想立意不深,不是民为重、家为轻,事业为重、名利为轻。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淡化和缺失,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的淡化和缺失。责任编辑:褚小钢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2015年10月28日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总是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并以其作为“基础材料”,凡真正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都可以被吸收、容纳到社会主义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美德滋养;另一方面,又要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有益补充。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与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断裂”,就不能融入世界潮流。回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曲折发展历程,就会看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质量为中心”,正是对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吸收、融合和升华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科学、效率、全球治理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共同价值”理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尤其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发展和提升。
方祥在2015年1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一个时期比较活跃甚至猖獗,与党内极个别人推波助澜甚至带头散布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向党史、军史和国史发难有一定的关系。这些人丧失党的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场,无视党的纪律,有的毫无忌讳地抹黑侮辱革命先烈,有的放肆地攻击丑化党的领袖人物,有的在公众场合“正义凛然”,而在私密场合却嘲讽戏谑革命前辈,有的还把虚无党史、军史的谬论夹杂在学术研究之中,公然利用报刊、网络、讲坛等平台发表一些错误观点。他们头顶着共产党员的神圣称号却以丑化党史为荣,博取“开明”的美名,其行为不仅败坏了党的形象,而且践踏了党的严肃的政治纪律。大量事实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满足于纯理论的研究,不甘心在书斋中坐而论道,一方面他们在历史研究领域否定革命,立足于舆论造势,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消解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在现实政治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正确历史结论的根本性颠覆,来阐述他们对中国改革和发展道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人为了避免与现行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对立与冲突,转而寻求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以“讲真话”“两头真”“独立思考”等为幌子,依托其所控制的某些舆论阵地,或举行各种名目的纪念、集会等活动,或发表文章、举行演讲等,来影响和改变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褚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