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平 杨汀
摘要:文章基于2008年~2013年中国35家内、外资银行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非利息收入的分散化效应及其对内、外资银行收益、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非利息收入对外资银行比对内资银行的分散化效应更显著;(2)对内资银行而言,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使收益与风险均增加;这说明内资银行利用“息费互转”、“交叉销售”方式发展非利息业务增加了非利息业务与净利息业务的相关性。同时,外资
一、 引言
在欧美等国,非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国的银行历来以净利息收入为主,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推动,我国银行已愈加重视非利息收入。近期央行连续降息,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这使得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更为有限。另外,我国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收入有较大比重属于绩效考核压力之下的“息费互转”及“交叉销售”收入,并非多样化业务能力的体现。因此,银行业向非利息业务的转型显得非常必要。
尽管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小于内资银行,但在非利息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依托其母行的业务经验与指导,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地,目前内资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以代理结算、担保承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为主,但外资银行比较擅长投资咨询、衍生交易等高技术业务。因此研究非利息收入对内、外资银行收益与风险影响的异同,既可以了解两类银行的业务属性,又可以判断外资银行的非利息业务究竟是“救命稻草”,抑或依旧“水土不服”;研究结论对银行明晰定位、制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收益、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在研究对象的分类上,大多为内资银行中的国有行与股份行,或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对比。尚未有文献以内、外资银行作为分类标准。
二、 文献综述
国内外均有学者就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和收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但并未得到统一结论。Boyd等(1993)通过模拟银行控股公司与非银行公司合并得到的实证结果表明,银行控股公司与寿险公司或财险公司合并可以降低银行风险,但与证券公司或房产公司合并可能会增加风险;Gallo等(1996)通过对银行控股公司1987年~199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持有的共同基金在降低了其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盈利。但DeYoung、Roland (2001)发现,随着美国银行业收费性业务的增长,银行收入的波动性与杠杆比例均有所提高。Stiroh(2004)发现在美国银行业由净利息收入向非利息收入转型时,非利息收入的分散化效应并不明显,反而使银行降低利润、加大风险。Stiroh认为原因在于:“交叉销售”导致了银行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相关度增加。另外,Stiroh加入了“银行是否从属于银行控股公司”这一哑变量,结果显示对于从属于银行控股公司的银行,其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时间相关系数更大,夏普比率也更大。Stiroh(2006)后来的研究表明,非利息业务水平较高的银行平均股权收益并不高,但风险较大。Stiroh、Rumble(2006)的研究则证实了非利息分散化效应的存在,但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导致了高波动性与低收益,进而抵消了分散化效应。Baele等(2007)通过研究欧洲银行业,发现非利息收入增加了以β值衡量的风险,故而非利息收入增加了银行风险。
国内学者对非利息收入与收益、风险的研究也并未得到统一结论。郑荣年与牛慕鸿(2007)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净利差收入等负相关,但与信用风险正相关。张羽等(2010)利用15家中国银行的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对中国银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对我国银行业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另外,该文章将银行业按照规模分为“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两类,研究结果表明大型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分散化效应更大。刘孟飞等(2012)对我国19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结果表明,业务结构的多元化有效降低了银行风险,但其对绩效并无明显影响。李明辉等(2014)利用中国114家银行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业务不能明显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但可以降低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
综上所述,在研究对象的分类上,国外文献多以“是否从属于银行控股公司”作为划分标准;国内文献则以资产规模及股东背景分类标准,研究对象涉及了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等。但目前尚未有文献以内、外资银行作为标准。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三、 研究假设与实证计量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假设。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内资银行对中间业务的投入与考核力度增加,为达到考核要求,有些员工使用“息费互转”的方式,使得部分非利息收入仅为数字游戏,水分较大。另外,银行各类收费项目繁多,“交叉销售”现象存在。银行职员在为客户办理存款业务时竭力推销各种收费项目,或有时在未明确征求客户同意情况下即自行为客户办理收费业务,使得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相关性增加。上述现象在增加了银行收益的同时,也降低了内资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分散化效应,增加了银行风险。
而外资银行一般为在海外实力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银行,在非利息收入方面专业技能较强。另外,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客户关系网远不如内资银行发达,故其“交叉销售”行为也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初步认为,与内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非利息收益更少,但分散化效应更强。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外资银行的分散化效应比内资银行更强;
假设2:相比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对内资银行盈利的促进更大;
假设3:相比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带给内资银行的风险更大。
2. 样本选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35家商业银行,其中内资银行17家,外资银行18家。样本区间为2008年~2013年。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
四、 非利息收入的分散化效应对内、外资银行存在差别吗
本部分考察了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截面相关性及时间相关性,进而分析非利息收入的分散化效应及该效应对内、外资银行是否有所差别。
1. 截面维度相关性。截面维度相关性衡量了非利息收入的截面分散化效应。其计算公式如下:
?籽i=Corr(dlnNETi,t,dlnNONi,t)?坌i=
■
(1)
其中?籽t为2009年~2013年各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与净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截面维度相关系数,dlnNETi,t和dlnNONi,t分别表示第i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在第t年的增长率,E(dlnNETt)和E(dlnNONt)为t年全部银行净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经计算,外资银行的?籽值均值为-0.15;内资银行的?籽值的均值为0.20。由此可知,外资银行的截面分散化效应要高于内资银行。
2. 时间维度相关性。时间维度相关性衡量了非利息收入的时间分散化效应。其计算公式如下:
?籽i=Corr(dlnNETi,t,dlnNONi,t)?坌i=
■(2)
其中,?籽t为各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与净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时间维度相关系数,dlnNETi,t和dlnNONi,t分别为第i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在第t年的增长率,E(dlnNETt)和E(dlnNONt)为t年全部银行净利息收入以及非利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根据计算结果,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籽均值分别为0.31和0.18。可见,内资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年间相关系数要明显高于外资银行,即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年间相关效应更弱,因而时间分散化效应更强,这与前面的分析一致。
因此,截面维度相关系数与时间维度相关系数均说明非利息收入对外资银行的分散化效应比内资银行强,验证了假设1。
五、 非利息收入对内、外资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本部分通过计量模型分析非利息收入增长对内、外资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影响。衡量收益的指标包括ROE均值、净收入增长率均值及夏普比率,衡量风险的指标包括ROE标准差、净收入增长率标准差及破产风险度Z值。
本文在Stiroh(2004)的模型基础上加以改编,建立如下模型分析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影响:
Yi=?琢+?茁1(Al)+?茁2(■)+?茁3dln(Al)+?茁4NONSHl+?茁5NONSHl2 +?茁6FEESHl+?茁7FORi+?着i(3)
其中,Yi为第i家银行的因变量,分别是净收入增长率均值、净收入增长率标准差、股权收益率均值、股权收益率标准差、夏普比率和破产风险度Z值。对内、外资银行的估计结果见表1。
对于内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净收入增长率标准差、夏普比率及Z值的显著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平方为净收入增长率均值的显著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时,净收入增长率的均值与标准差增加,夏普比率与Z值减小。这说明,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时,内资银行净收入的占比增加,净收入增长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加。同时,银行破产风险增加,单位风险的利润减小。此外,手续费收入占比也是内资银行的显著变量。手续费收入占比增加时,净收入增长的波动性增加,夏普比率增加,Z值减小。可见,手续费收入在增加了银行收益时也增加了银行的破产风险。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及其中的手续费收入均增加了内资银行的收益与风险,而非利息收入对外资银行的收益与风险指标并不是显著变量,这与假设2、3一致。这说明由于以上两种收入均存在严重的“息费互转”与“交叉销售”现象,使得其与净利息收入的相关性增加,银行破产风险也随之增加。而非利息收入对外资银行的“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外资银行的强项在于衍生品交易和投资等创新性业务,而在中国受政策监管及理财偏好的影响,此类创新性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并不发达。
控制变量中,资产规模增加时,内资银行的净收入增长波动性增加,外资银行ROE均值增加;资产增长率越高,内资银行的净收入增长率均值与标准差均增加;杠杆比率越高,银行业整体的ROE均值与净收入增长率标准差均增加,内资银行的净收入增长率均值与标准差则减小。值得注意的是,杠杆比率对内资银行夏普比率与Z值的影响十分显著,适当增加杠杆比率可以在提高绩效的同时降低风险。
六、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35家内资、外资银行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非利息收入的分散化效应及其对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分散化效应比内资银行显著。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使内资银行的收益降低、风险增加。
本文的结论证实了我国内资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内资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以代理结算、担保承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为主,这类业务大多与净利息业务依附于同一客户,利用“息费互转”、“交叉销售”的方式发展非利息业务。然而,这种方式无法实现非利息业务的分散化效应,反而增加了银行风险。以本文中所选样本为例,17家内资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非利息收入比值均值达到了95.47%,而18家外资银行该比值的均值则为21.90%。以某大型国有行为例,其业务能力在内资银行中名列前茅,但其2013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非利息收入也达到了83.61%。反观外资银行,以花旗银行为例,2013年其美国总行衍生品交易占非利息收入的比例为31.52%,而其中国分行的衍生品交易则亏损了6.05千万元人民币。内、外资银行非利息业务结构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内资银行之所以会采纳“息费互转”等方式,一方面是绩效所迫;另一方面也是非利息业务的种类有限,银行只能在现有的若干收费项目上做“数字游戏”。基于此,建议我国银行业拓宽非利息业务种类,可发展理财、咨询、租赁等业务。银行变“账面游戏”为“真实收入”,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使非利息业务发挥分散化效应,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58-66.
[2] 李明辉,刘莉亚,孙莎.发展非利息业务对银行有益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11-22.
[3] 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59-69.
[4] 张金清,吴有红.外资银行进入水平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阈值效应”分析——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6):60-74.
[5] 张羽,李黎.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4):69-91.
[6] 郑荣年,牛慕鸿.中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与银行特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7,(9):129-137.
[7] Baele L,De Jonghe O,and Vander Vennet R.Does the Stock Market Value Bank Diver- sific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 nce,2007,31(7):1999-2023.
[8] 高玮.市场集中度、竞争与商业银行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9] 陈近.反向抵押贷款风险定价模型的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
[10] 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11] 庞菁菁.我国利率波动传导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2] 侯景波.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 孙继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1.
[14] 赵大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9.
基金项目:浙江省金融研究院课题“国外租赁公司与厂商合作模式研究”(项目号:LS15002)。
作者简介:史燕平(1959-),女,汉族,北京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杨汀(1989-)(通讯作者),女,汉族,辽宁省阜新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