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对自身军事优势的迷信,美军认为朝鲜人民军不敢与之交战,这种盲目自信导致美军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阻击战中“完败”。它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吃的第一场败仗,不仅没有达成战术目标,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想要给韩军做个示范
史密斯特遣队在美国家喻户晓,它是美军正式介入朝鲜战争后派出的首支具备作战力量的地面部队,由美国第8集团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的1营B连和C连加上2个复合重武器排构成,指挥官为营长布拉德·史密斯中校。
1950年7月2日来到韩国后,史密斯向美军远东司令部先遣指挥部指挥官约翰·丘奇准将报道。丘奇原本在韩国充当军事顾问的角色,他随韩军一路败退,从水原撤到大田。但此时的丘奇仍然“满怀信心”,甚至有点过于自信。
他指着地图上水原南面的一个小村庄乌山跟史密斯说:“我们已经在这里做了一些部署。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给韩国军人做个榜样,让他们看看,我们见到坦克时是怎么打的。这些家伙见到北朝鲜的坦克就吓得魂都没有了,撒腿就跑。你的人来得正好。请你带着你的人去支援一下韩国军队,跟北朝鲜的坦克干上一仗,好振作振作他们的士气。”
于是,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在韩国平泽北部的乌山(水原南面、平泽北面的一个小村庄)峡谷地带设伏。史密斯在汉城至釜山公路、乌山往北一点的位置构筑了一处坚固阵地,是个不错的伏击点:公路穿过狭长的谷底,山谷两侧都是适于伏击的高地,史密斯的人就埋伏在谷口两侧的高地。这个位置的火力不仅可以覆盖整个谷底,还可以覆盖附近的铁路线。
不过,他们的力量十分薄弱,到达韩国时,特遣队全部兵力为406人,加上由第52炮兵营营长米勒·佩里中校所指挥的一个野炮连的支持,参与乌山伏击战的全部美军总共只有540人。史密斯特遣队成员平均年龄20岁,每6个人中大概仅有1人之前参加过战斗。
朝鮮坦克不把美军放在眼里
7月5日早上7时30分,史密斯发现一个朝鲜人民军坦克分队正沿着公路朝自己的阵地方向挺进。领头的8辆坦克之后,还跟着25辆坦克。这支队伍是朝鲜人民军第105装甲师的一个坦克团,正在为朝军第4步兵师作开路先锋。这些坦克摆开“一”字长蛇阵,没有步兵作掩护。朝鲜人民军第4步兵师跟在坦克团后面,队伍绵延9千米,人民军官兵有的乘卡车,有的步行。
当朝鲜人民军进入距离史密斯阵地1.6千米时,佩里下令开火,但炮兵们舍不得用他们那仅有的几颗高爆反坦克炮弹,而使用了传统的装载着高性能炸药的炮弹,轰击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分队。这些炮弹没有击中目标,朝鲜人民军的坦克继续前进。
等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开到了距离美军无后坐力炮炮组640米时,史密斯下令开火。虽然多枚炮弹直接命中朝军坦克,但没能造成直接破坏。史密斯的反坦克火箭筒小组向朝鲜的T-34坦克开火,也没效果。有一个火箭筒小组连续用22枚火箭筒命中了朝军坦克,有几枚还直接命中了该坦克相对薄弱的后部装甲,可是仍然没有将之击穿。朝军的头两辆坦克毫不理会来自高地的攻击,继续沿着公路向南开进。
佩里看着朝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觉得不行,便下令发射新型高爆反坦克炮弹。该炮弹威力巨大,击毁了带头的两辆坦克,迫使它们离开公路。朝鲜人民军剩下的6辆坦克没有停下来攻击史密斯的部队,仍然沿着公路继续前行。
他们放过史密斯的伏击部队,而是直接攻击了佩里的炮兵阵地。佩里的炮兵被坦克吓得手足无措,佩里抓起一只火箭筒,近距离攻击坦克,迫使坦克停了下来,但他的大腿却受了伤,另一个反坦克火箭筒小组也逼停一辆坦克。在这一过程中,朝鲜人民军105坦克团剩余的20多辆坦克基本上没有参与战斗,他们一个劲儿地往乌山方向猛扎,导致史密斯和佩里所部虽然遭到了坦克攻击,却没有丢失阵地。
被从两翼包抄 特遣队溃逃
在一片混战中,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坦克穿过谷口,一路向南奔去。上午11时,在短暂的沉寂后,史密斯把他的伏击点沿着公路往前挪了挪。11时30分左右,朝鲜人民军第4步兵师进入史密斯特遣队的射程,史密斯下令开火,击中了先头的几辆卡车。朝鲜人民军没有被打蒙,更没有像美军估计的那样“仓皇溃逃”,而是迅速下车,进入战斗状态。
朝鲜人民军留下部分兵力从正面吸引史密斯和佩里的火力,另外派出部队迂回到美军两翼,进行包抄,试图截断史密斯和佩里的退路。仗打到下午2时30分,史密斯特遣队进入崩溃状态,准备撤退。撤退命令刚一下,部队就完全乱了,美军陷入恐慌,纷纷丢掉枪支弹药,沿着高地两侧的稻田和铁路线疯狂南逃。史密斯也顾不上阵亡将士的遗体和30多名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在把伤员丢给一名志愿留下来进行照顾的看护兵后,也随之后撤了。
史密斯特遣队差不多撤出250人,史密斯和佩里所部共有185名士兵阵亡、失踪或被俘。在这次战斗中,史密斯特遣队完全没有达到阻击目的,甚至连阻滞的效果都没有实现,他们的失利给美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虽然伤亡惨重,杜鲁门总统还是在1951年专门给他们在白宫举办了授勋仪式,不知道这是对美军在朝鲜所经历的第一场败仗的纪念呢?还是安慰呢?
(据《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