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与对策

2016-05-30 10:48聂启元朱飞
求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聂启元 朱飞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当今中国面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夯实国人的思想共识之基,构筑民族实现复兴之魂,奠定国家富强昌盛之魄。然而,社会消极现象的沉渣泛起、多元社会思潮的交汇激荡、社会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都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仰和社会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诸多挑战。

1.核心内涵宣讲不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内在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核心内涵的宣讲是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理论的升华、历史经验的结晶和群众实践的总结,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24个字讲清楚、讲明白,广大社会成员才能真正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以及为什么和怎样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广大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决心。不可否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力度,从党的文件到编入教材,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介,从理论宣传到通俗讲解,从党员干部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总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组抽象的理论名词显得内涵晦涩、表述不简洁,对其实质很难理解和掌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2.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外在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广大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让广大社会成员感受到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市场经济是价值经济、求利性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造成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混乱,价值目标选择上的目光短浅、自私功利,自我价值评判模糊、道德缺失。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我国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冲击,不仅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处于“花果飘零”的状况,而且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也受到极大质疑。如我国学者于海威所说,我国社会深刻转型带来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生存发展利益的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和社会认同度。所有这一切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信仰和接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与精神支柱。

3.社会主体知行分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主体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成员知行统一是根本。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在观念上试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深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懂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面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涌现,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时代“血脉”的滋养,导致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少了一点深层思考,多了一些浅层宣泄;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宗旨“脊梁”的支撑,导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了一点为民观念,多了一些利己算计;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奉献“钙质”的强化,导致在涉及社会利益时,少了一点淡然处之,多了一些金钱标准;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责任“风骨”的承载,导致在面向社会工作时,少了一点突破思维,多了一些安逸心态等,甚至少数青年人否定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主流意识,接受民族主义、时尚主义等极端思想。这些都充分表明社会主体知行不一,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彰显式微。

4.社会思潮多元虚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客体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文化的强势是关键。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随着苏东剧变带来的影响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我国主流文化呈现衰微之势,社会思潮走向多元虚无,特别是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影响巨大。“普世价值”理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负面影响,消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改变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扭曲了公平正义观念,甚至部分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存在误读或阻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肆批判或拒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或否定。多元异质的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对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感召力产生了极大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和内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坚守“一元”指导、强化“两块”阵地、注重“三类”人群、把握“四项”原则的思路进行。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社会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都是一元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在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绝不能多元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于社会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工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引领力,引导和培育广大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另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干部群众。针对广大社会成员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现实,既弘扬主流又包容差异,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将多元的价值追求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机结合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总体价值目标。

2.强化宣传和实践两块阵地。强化宣传阵地和实践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聚集在精神层面,需要宣传灌输;又具有渗透力和感召力,落脚在实践层面,需要实践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理论宣传和实践内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人们的日常行为。理论宣传要“化虚为实”,就是要将抽象的理论化为鲜活的实际,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必须始终牢牢占领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乐于使用的现代传媒手段,从理论宣讲到通俗读物,从公益广告到走进课堂,从报纸电视到网络微信等,广泛倡导和传播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化为人们易懂、易记的“普通话”,讲活、讲彻底,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要“以实带虚”,就是要让人们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经受教育,领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核。我们必须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从志愿服务到文明创建,从咏诵经典到祭奠英烈,从评议好人到文明出行等,引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培育社会主流价值,传承民族精神基因;培养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弘扬社会新风,注重文明礼仪,从而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循、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注重三类重点人群的培育。注重在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公众人物等三类人群中的培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正确地培育和践行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实践者、良好社会风气的积极促进者、扎根人民群众的忠实先行者。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确地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角度提出了要求。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勤学为基,就是要经受知识的浸润、文化的滋育;修德是要,就是要注重崇德修身、志存高远;明辨指路,就是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笃实致成,就是要知行统一、踏实前行。公众人物往往会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地培育和践行公众人物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主流价值走向。从先进模范到各类明星、从著名企业家到知名主持人等,社会公众人物要加强思想道德自律,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给社会大众带好头,发挥正效应,增添正能量。

4.把握四项原则。把握以人为本、齐抓共管、联系实际、创新机制等四项原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把握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的利益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应成为空中楼阁,而应该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化为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内涵。把握齐抓共管原则,就是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上下联运、齐抓共管的格局。各地党委和政府应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实践平台,各基层组织、各群众团体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立足自身,着力实践养成,努力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生动局面。把握联系实际原则,就是要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各基层单位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把握创新机制原则,就是要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培育机制,将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人们内心深处、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展开,各基层单位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促使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当前,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操守。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才能形成富有涵养的社会主流价值,引导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不断修正人生的前行方向;才能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奋力描绘祖国的美好前景。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

江南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