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叫炭厂,老辈是给皇家烧制木炭的,现在不烧了,现在我们“围山转”。
十几年前,我提出过一个“围山转”:荒山修成梯田,梯田修成果园。我们村有800亩仁用杏基地,其中的500亩,就是向荒山要来的。但是,跟我们这些大老粗的想法不同,这次“围山转”并没能让村里致富。杏扁是个靠天吃饭的物件,雨水多时,果多个大,雨水少了,果都不挂,即便好年景,一整车杏扁拉到市面上也卖不上什么价。
2005年,我们区实行生态立区,一些地方搞起了旅游,我们村虽然有山有水,但位置比较偏僻,能搞旅游吗?我们心里想,但又不敢动。
我们村后头有条峡谷,常年清水流出,谁也没见过源头,老辈起名叫神泉峡,很多游客自己跑过来玩,都赞不绝口,有领导给我们提示,让我们动动脑筋。
说起搞开发,村里七嘴八舌,我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自己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更没法说服别人。这时,镇里书记把我找了过去,动员我带人出去学习,用考察统一思想。
这就是我们第二個“围山转”。
我们第一站去了河南云台山,那里有个说法叫“组团式发展”,我头脑里就有了个概念,搞旅游不能光看我们一个村,得把几个村穿成串思考。
我们去了河北百里峡,那里跟我们很相似,水多也多不了多少,但游客非常多,当时对我触动很大。
接着,我们去了河北盘山。清朝时,乾隆经常去那儿,据说有32次,写了1366首诗,最有名的一句是: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资源条件远不如我们,我们的山水全是自然的,还有喀斯特地貌,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也想了两句诗:早知神泉峡,何必去盘山!
看了这么多地方,村里思想统一了,旅游能搞,关键是迈出迈好第一步。
我们请专家做了指导,建设的时候不搞破坏,保持原生态,这才是城里人愿意看的。
我们弄了许多小创意,景区入口处有一塊巨石,侧面看像猪脸,我们起了个名叫“珠联(猪脸)璧合”,就当迎宾石。
景区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试营业。开业后,跟我们想的大不同,不仅未见客流涌来,游客似乎比以前还少,扳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村里涌起巨大的非议,“两委”班子压力非常大。
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了好几天,我琢磨,旅游无外乎吃、住、行、游、购、娱。我们未必是方向错,也可能是走到一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紧赶几步也许就有着落。
各种宣传不用说了,我带着村民又去学习烹制农家饭,学习经营农家院,还在村里引入了一个CS基地,并承接了区里的主题公园,从头到尾,区里镇里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终于,第二年旅游季,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了,组团来的多了,有时大车能在河边连成一条线,私家车也多了,经常在村边呼啸而过。
景区实行股份制经营,每个村民都有股份,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资源,每个子孙都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