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化指导的中学作文教学

2016-05-30 07:25:26袁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审题文章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只重视写作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不能够对写作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作文的过程化指导则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方法,而且重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每次写作都能够有所收获,最终爱上写作。过程化指导,是针对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说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写作的合作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的统一过程。从宏观看,它包括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从中观看,它包括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从微观看,则指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本文论及的过程化指导,就是指针对一篇作文,从审题、立意、取材、构思、行文、修改赏析等全方位的指导。“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依靠学生长期、大量的阅读文章,从优秀范文中感悟其妙处,慢慢积累起判断分析文章优劣的标准;再通过大量而零碎的作文习作,来积累经验。”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表现出不定性和随意性,让很多学生有怎么看了那么多优秀作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提高的迷失感。传统的写作教学,只重视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认为写作的重点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不重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过程化指导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包括如何去审题、构思,如何去观察,怎么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等。

一、写作前

审题就是对给出的作文题目和作文材料作细致的分析,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方向、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准确的审清题意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一旦审题出现错误,偏题跑题就随之而来,所以审题是首要的一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立意主要是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立意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如果说审题是检测一个人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那么立意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筛选、排列、对比、推理能力,如果作文能够做到“欲人之欲言,发人之未发”,那必然是新颖而出彩的。审题立意作为写作的核心,通常是被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过程进行训练的。因为作文题目、话题越来越呈现开放性的趋势。那么如何正确的审题呢?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础的审题方法,如:抓重点字词法、多角度分析法、对比法、因果溯源法、逆向分析法等。

如扬州中学某次月考材料作文: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是题目确定了,再次文体是议论文也是确定的,降低了学生的难度,那么就要想想如何分析这则材料了。简单一点可以找关键字词,一是转折连词“然而”,说明后面要讲的吸收是重点,再看标题“和”字说明什么,这是一个论述两者关系的连词,再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中心是论述要想给予必先吸收,吸收是给予的基础。

再如命题作文《弄斧就要到班门》,我们也可以套用重点字词法,先找重点的字词是“就要”,然后追问为什么就要?不要会有什么后果?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更有说服力,这就是多种审题方法的结合。

在分析了材料内容,明确了中心论点以后,就要注意选材来支持中心论点,这也是议论文的重点。举例论证,并且例子要具有典型性,有的同学习惯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举例子,这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写的文章“假大空”,例子来来去去就那么三五个,陈芝麻烂谷子,缺乏新意,让人看了昏昏欲睡。香港的《学习重点》中提到的有关写作策略的内容包括“联系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以构思写作内容”、“多读多听、多观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利用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以协助写作”、“透过各种途径(如书籍、报刊、互联网、音像资料)搜集写作材料”等。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阅读获得,二是生活经验。阅读对于写文章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但凡写出优秀文章的人,必定是博览群书,善读、爱读之人。通过阅读吸收了一定的量,自然会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从模仿借鉴到自成一体。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教会学生方法,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好书是个什么概念呢?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向大家推荐一些书单,也可以学生自推,由教师把关,这样学生既可以看书获取知识,又可以私下交流或者在课堂上交流,这些都是将知识内化吸收的好途径。

二、写作中

如果前期准备做得充分,学生“胸中有丘壑”,自是“下笔如有神”,教师在学生落笔环节,要强调什么,自然是时间问题。考纲中明确规定,高考作文要在一小时内写出七八百字的文章,中考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六百字的文章。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思维的速度,写字的速度,应变的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格外刻意训练学生。文章不仅讲究词章的应用,更讲究一气呵成,文脉贯通,如果学生写写停停,不仅不利于文章的整体感,而且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长此以往,在应对考场作文的时候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精神紧张等问题。

写作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作一个良好、安静的思考环境,不是说教师在这期间就可以放松自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对于此次材料或者题目有没有思考,有没有想法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写作期间的神情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喜上眉梢,表示他对该话题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的学生抓耳挠腮,坐立不安,表示他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写不下去;有的学生边写边停,说明思路不流畅……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教师可以在不打扰和影响其思考的前提下,去学生中间了解一下存在的问题,是立意不明确,还是选材问题抑或是构思不完整。根据这些结果,教师在后期工作中也好有针对性的提出良策,在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哪个环节应该多花时间指导。

三、写作后

传统的作文修改赏析被看成是教师的事情,全班四五十个人一齐上交作文,让教师来点评、修改。首先,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其次,教师也不是“万事通”,有学生提交的作文是自己改编的小说、改编的漫画、书写的诗歌,思想开明的老师会持鼓励态度,但是有些顽固派教师,以应试教育的眼光看直接抹杀了这些学生的创作意识。因此,作文质量的高低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触别的同学的文章,或取经,或扬长避短。笔者鼓励一篇文章完成以后,学生先检查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典故和成语使用是否正确,这也是完善自己写文章基础能力的一个方式;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共同忽略的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最好拿出工具书,一一对照,纠正自己日常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在修改符号的使用上也要力求正确。写好一篇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立刻上交给教师打分,写文章若无法悦己,怎能悦人。

学生在自己修改了文章之后,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互相修改。一是可以检查自己没有察觉的小错误,二是几个人交流一下,可以看到大家都用的什么例子,跟自己是否雷同,如果雷同说明自己不够新颖,可以再改进,正好也是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能够知道还有哪些自己不知道的案例可以借鉴,日后写文章也好将案例拓宽开去。

作文占据着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因为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所以学生对此容易失去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建立起能够写好作文的信心,借助每一次作文训练将指导方法融入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进步,在心理上攻克作文这个难关。

本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追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化》(项目编号:x2015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写作教学:过程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11).

[2]刘天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中学语文,2008,(1).

[3]李真,刘春梅.高中学生作文审题立意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朱纬辉.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析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袁燕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大学 225200)

猜你喜欢
审题文章作文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七分审题三分做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