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很多学校都采取分课型的教学模式。以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四种课型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力技能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能够听得懂别人说的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们普遍不喜欢听力课,对听力课的兴趣和热情都很低。听力课,顾名思义就是训练学生听力能力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辨别语音、理解话语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训练学生辨音能力、记忆储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们的听力技巧等方面出发来进行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听力的能力虽然十分重要,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中,他们对于听力课并不感兴趣,大部分的学习者都觉得听力课很无聊、枯燥。本文将浅析学习者认为听力课无聊、枯燥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听力课的问题
通过查看学者们的论文以及自己在本学期的中级听力课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导致学习者觉得听力课枯燥、乏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听力课“放录音——对答案——听录音”的循环模式;听力课教师课前准备不足;听力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听力教材内容和练习偏难;听力练习形式缺乏多样性等。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确实也发现了这些潜在的问题。本学期的后半学期,笔者很荣幸成为了中级班的听力老师。在上听力课之前,笔者问了很多留学生同学和他们的朋友,从他们那儿得知,留学生大都不喜欢听力课。他们主要是觉得老师“听录音——对答案——解释答案”这样不断重复和循环的听力课模式枯燥、无聊。我们学校中级班的听力教材是《发展汉语》,当拿到教材时,老师就说教材有些难,希望笔者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解释和教学。每次课前笔者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尽量设计一些有意思的环节,构思一些简单、易懂的话语。当真正走进课堂时,笔者发现实际中的问题要比想象中的还多。这时,笔者突然意识到课堂知识有多么重要。笔者还切身体会到了,教学方法是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适应性的改造的重要性,原样照搬的方法不是十分有效。在备课时,笔者努力的让活动或游戏走进笔者的听力课课堂,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们以活动或游戏的形式做题,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活动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否则教学不能很有效地开展。在课程的进行中,笔者还发现教材中有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中列出的有些生词,我们在如今的生活中已经不用了,还有些生词很抽象,如:震撼。但是不理解这些词语并不会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也不会影响听力练习的进行。同时,教材中的课文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后与学生们交谈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示教材中的课文与生活实际脱轨,所以他们很不爱学、不爱听,他们觉得没什么用。对此,笔者也深有同感。如:17课换票、22课分寸……这些课文的文学性强,而且教材后面的有些练习题理解性强,这样学生们的畏难情绪就会提高。《发展汉语》听力教材有两本,一本练习一本答案。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们就两本一起用,有些题是看文本做出来的。不过,笔者在制止学生们看答案的时候,他们跟我说,文章太长,如果不看,真的不明白。笔者觉得这套教材的练习题非常好,形式多样,其中有选择、判断、填对话、填表格、写出每组句子中相同的词语、边听录音边填空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二、听力课的设想
下面笔者将会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结合上文提到的听力课存在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及教材等问题,提出听力课改进的一些意见和设想。
(一)课前
听力课,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严格遵循这样的三个步骤:首先,从听力课的课型角度出发,确认某一教学单元及该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其次,要对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排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也就是确定详细的教学过程和环节。最后,要根据流程确定每一个环节课堂活动的具体操作。这三个步骤仅是笼统的对听力课教案设计的概括。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切记不能遵循“听录音——对答案”的传统听力模式,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型听力课模式。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每节听力课都要尽量做到针对对某项听力技能设计出的相应方法进行侧重训练。听力课教师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听力课的教学十分容易,简单处理一下教材就可以完成任务。作为听力课教师,笔者认为首先要去除这种错误思想。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常常感觉在各项技能中,听力的提高是最不明显的,在考试与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也最多。要想上好听力课,课前充足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课前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预估、预判,预测对于学生们来说哪里是难点。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恰当的时候给出恰当的提示,有助于学生们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问题之处,教师也要在课前处理好,例如,对生词不做过多的讲解,对不影响听力理解的词语不讲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设置,适当的调整练习的顺序,难度大、意义不大的练习,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修改或舍弃。
(二)课中
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正式听听力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对课文的背景或相关知识做一下短暂的介绍,让学生们有所准备的进行听力的学习。在正式听力开始之前,做这样的铺垫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图式理论认为,如果新的信息是在个体已知范围之内的,就会很容易被记住;如果超出了个体已知范围,会被听者忽视或迅速忘记。听前的引导活动就是教师对将要听的内容进行铺垫,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这种讲解可以将学生已有的图式激活,调动他们记忆中的信息网络,降低听力难度。笔者的课前导入部分的内容就是在做听前的引导活动,笔者会选择与本课相关的有趣的一个点引入,提起学生的兴趣后,进入主题。笔者发现学生对引导活动很感兴趣。在听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处理好“精听”与“泛听”之间的关系,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求掌握,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记下来。如何培养学生们抓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听力课的关键。在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本节课的节奏,不能操之过急亦不能拖沓。
学生们不喜欢听力课的最大原因就是听力课的枯燥、乏味。因此,听力课的课堂一定不能缺少必要的活动和游戏。对于教师来说怎样把活动与听力训练结合起来,如何安排课堂活动,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在活动的进行中教师应该如何监控等问题是设计听力课课堂活动的重点。教师要准确把握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水平、需求和文化背景。课堂活动的设置也应该与精听、泛听部分相匹配。活动的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课堂活动适合放在中间或者后半部分。因为学生们反复做题和听容易产生疲倦和劳累的情绪,在他们感觉疲倦不爱听时,带着听力的任务做一些活动,会让学生们重新提起兴趣。在课程中,笔者会选择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视频给学生们看。由于这些视频是源于生活而且趣味性强,所以学生们很喜欢。对于课堂活动的形式,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笔者班级的学生们他们的竞争意识不强,比赛的形式并不能让他们充满激情。他们喜欢集体或小组形式的活动,没有个人表现欲十分强烈的学生,就像拍苍蝇等竞争游戏,在我们班进行时,居然还发生了互相谦让的情况。我们班的课堂活动一定要有惩罚,有惩罚的活动他们才会尽力去做。在实践中,我还知道了,设计活动一定要考虑全班的所有成员的参与度,在活动中教师的监管性也很重要。
(三)课后
在听力材料听完后,教师要注意总结。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课堂活动中学生们的可取或不足之处。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听的内容,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听和说这两项技能是分不开的。听力课上听说结合的教学也是重要的。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表达出自己对于话题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其他的同学在听别人说的同时,自己听的技能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在讨论或当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听。对此,笔者在提问时会问,这个问题你的同桌是怎么看的,或者在问完这个问题时,问另一个同学刚才那个同学是怎么认为的等等。笔者发现这样的办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听力文本听完之后,笔者觉得还可以有一个环节让学生们进行提问,针对本课相关的知识、中国的文化或行为等提出自己想知道、了解中国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答。笔者觉得这样会让学生们更加有兴趣、更加了解中国。
听力教学一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较难把握的一种课型。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的不断壮大,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听力课作为训练学习者信息输入技能这一课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前进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听力课不受学生们所喜爱这一局面一定会被扭转,听力课枯燥、乏味的标签一定会被摘除。
参考文献:
[1]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廖建玲,国际汉语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闻亭,常爱军,原绍锋,国际汉语课堂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梁娟美,略论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教学[M].语言应用研究,2013.
[5]葛瑜,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问题与建议[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姜利竹 吉林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130022)